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疆爱无痕》
疆爱无痕

060门面房

集资建房的面积大小不等,从50平米到90平米。

由于是福利房,50平米的住房也就7000多块钱,60多平米的一万多元,最大面积90平米的住房两万出头就能买下。

李茗海来到供销社经理办公室。

即便有城市建设规划,也如同一张废纸。

要不挂在墙上,要么锁在办公柜里。

各县市环境卫生、道路修建、房屋建设也都杂乱无章。

李茗海见状,扭头就走。

他骑着自行车急慌慌来到县邮电局,赶紧给骆波打电话。

骆波闻言,放下手中的生意从建行取上钱,借了王仪的切诺基,拉着一皮箱钱急匆匆朝西域县供销社赶去。

车子停到供销社大院,就看见李茗海蹲在墙根抽烟候着。

兄弟俩提着钱来到经理室。

俩人把凑够的60万元朝桌面一放。

供销社胡经理激动地双手搓着,又是让座、又是倒茶的。

财务人员也走进来开始清点钞票。

办完交款手续。

在胡经理的带领下,俩人来到三大间大仓库转悠。

看着空荡荡的大仓库,结实的砖块、不少高标号的钢筋、铁板。

骆波朝李茗海眨巴下眼,传递着“花60万元买下这20亩地值当”的信号。

三人走出仓库,围着20亩地的边界转悠一圈。

骆波看着购买的20亩地南边有个大坑,占地大概一亩来地。

大坑里面倾倒的各样的垃圾。

他指着一亩多地大坑跟胡经理讨价还价,“我的胡大哥,你们喊出去60万元,我哥几个马上凑钱送过来,一分钱没跟你们还价,这大坑你们留着也没啥用,不如也划给我们得了。”

骆波把车钥匙扔给李茗海,对着他挤巴下眼睛,示意他赶紧拿副驾驶位上的两条高档香烟。

李茗海心领神会,兔子般跑向车子。

骆波掏出香烟递给胡经理,又拿着进口的打火机殷勤地给他点燃。

胡经理看着骆波手中的打火机,老毛子的打火机,兴致浓浓道:“哟,你这打火机挺稀罕。”

骆波眼睛不带眨地把上百块的打火机塞到胡经理手中,讨好道:“胡哥,我在霍尔果斯做生意,别的没啥,洋烟洋酒不缺,今天来的急,车上就两条雪茄,你老哥先抽着,下次,给你带两箱洋酒,你尝尝。”

胡经理客套地回绝,“这咋行,你们买了供销社的这三间仓库,算是帮我们忙了。”

骆波指着脚边的大坑,见缝插针地追问:“你看这大坑?”

“行,没问题,把这坑推平,还要花钱,秘书马上回来起草合同,让他写进去。”胡经理当场拍板。

李茗海手里拿着一个用布包裹的洋烟走过来,递给笑开花的胡经理。

胡经理也不客气,夹在腋窝下。

李茗海打探道:“胡经理,我们盖楼房,这下水道的接口费,听说建设局要收好一两万呢,还有这锅炉,”

胡经理摆手,拍了下胸膛,“行了,这上下水的接口费我们供销社承担,我们跟建设局公对公的,哪天我打个请示去找县长批一下,建设局连个屁都闻不到,一分钱不掏。这锅炉嘛,我得开会研究下,这事嘛,我一个人不当家。”

骆波知道胡经理这是故意卖关子,等着自己给他送礼呢。

他点点头,不露痕迹地打听胡经理家的住处。

骆波跟胡经理签完购买合同后,立即返回霍尔果斯口岸。

当晚他又折回西域县。

当他把三箱子老毛子的红酒和两箱子巧克力、糖果搬到胡经理家。

胡经理看着这些值三千多块钱的礼品,两眼发光。

他哥俩好一样地伸手搂着骆波的肩膀,在他耳畔低语,“锅炉的事,我开会研究了,把管道给你们顺便铺设过去,可这暖气费的,你们要掏,我们就收个煤炭钱、水电费,剩下的,你啥也甭管。”

骆波再次品尝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意思。

当李茗溪来到县建设局办理变更手续时,才知道,县供销社急于出手这仓库、胡经理又是送一亩多地的大坑、又是帮着免费接上下水管道,就连暖气管道都铺设到位。

原来是有原因的,这个老谋深算的胡经理也就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西域县这两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开始大力推广、鼓励、提倡各族居民和各单位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中。

建设局规定,沿街的房屋或空地两到三年内必须修建三层以上的楼房,来美化县城容貌。

而且还明文规定,为拉动市场经济,一楼必须是经营商业的门面房。

否则,县政府会低价征收沿街的平房或空地,统一修建商业楼。

县供销社连修建职工住宅楼都没米下锅,哪里有钱修建门面房。

李茗溪又托学生家长预算了盖建楼房的资金。

20多亩地盖一溜儿沿街楼房,需要资金200多万元。

这下,可让骆波犯了愁。

花60万元买的三间沿街大仓库成了烫手山芋。

骑虎难下的骆波回到阿勒玛勒村找家人商量。

一向乐呵呵的骆波快愁成了小老头。

骆滨拿出自己的存折递给骆波,“三十白,里面有八万,本来这些年也存了十万,上次你拿了两万,就剩这些了,你先拿着用吧。别愁了,都快成小老头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骆波难为情道:“三哥,这是你买康拜英的钱,我不能动。”

“都啥时候了,还嘴硬,先救急呗。”骆滨俊目一瞪。

李羽也从里屋出来递给骆波一个有些年岁的存折,“我跟你爸这些年没存几个,养你们几个孩子存不住钱,就连这新房,还是你们哥俩开农机挣来的。折子上也就万把块钱,你先用吧。”

骆峰嘴里叼着莫合烟,“你大哥那儿,别再给人添麻烦了,这些年他俩口子没少给家里花钱,他单位集资建房,没跟咱要一分钱,都是没日没夜地给学生补课解决的。你二哥那里,也一样,单位集资建房,听说还是牛娉爸妈给垫了些钱。”

骆滨坐在沙发上抱着脑袋替骆波想着办法。

他突然抬起头问:“三十白,你不是在县中心花园买了三套门面房嘛?赶紧处理掉,把那钱倒腾出来盖楼房。”

骆波闻言,迟疑道:“那三套房每年给我挣房租呢,卖掉太可惜了。”

“可惜个屁。”骆滨火了,“三十白,做人不能太贪,啥都想占着不行,你现在没钱盖楼,政府给你收走,你自己算下,划不划算?!”

一直闷声不吭的李羽也帮腔道:“三十白,听你三哥的,舍小头顾大头吧。那三套门面能卖多少钱?”

骆波闷闷不乐道:“前年年底每套交了三万元,听说现在都涨到五万块了。”

骆滨给骆波核算着盖楼的资金,嘴里嘟囔着,“我跟妈再给你凑些,有个十万,你三套门面房十五万,海子哥那里能凑个五万,这样下来有个三十万,那也不够呀?!”

骆峰猛地抬头说:“小四川老早就叨叨着要在西域县买门面房,上次听说三十白买了三套,他后悔死了,埋怨我没告诉他。三十白,不如你把小四川拉进来,他有两个钱,听他话音,能凑个20万。”

骆波一听,开心地拍下大腿,“行啊,林叔是个好人,可以跟他合作。”

骆峰站起身朝门外走去。

小四川一听投资建门面房,嚷嚷着让老伴看店面,他屁颠颠来到骆峰家。

当小四川一听说骆波买下来供销社那块仓库,一个劲儿直夸骆波有眼光。

小四川告诉骆波,他跟四川老家的亲人借点,能凑个30万元。

这下盖房子的资金凑成了60万元。

骆波浓眉紧蹙,“人家让把沿街那三间仓库都盖成楼房啊。”

小四川捉狭道:“你们这些小年轻呀,没听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骆峰来了精神,追问:“咋啊,你有办法?”

小四川笑呵呵地回答:“咱们先把紧靠十字路口那间大库房拆掉盖楼撒,剩下的两间仓库,把那个破墙抹上水泥,刷个涂料,搞得像样些,让人家跳不出毛病撒,等啥时候有钱了,再投资建撒。”

骆波连连点头,“好啊,一楼建门面,二楼三楼咱们也建住宅,对外出售,把卖房的钱再拿来投资准行。可,万一公家不同意咋办?”

“莫得怕哈,我老乡在建设局当小头头,我找他说说,帮个忙撒子。”小四川胸有成竹。

李羽担忧道:“行吗?”

“莫得事,莫得事。”小四川安慰着胆小的李羽,“大不了,请他吃个饭,过年送几瓶好酒的事,莫麻答啊(没事的)。”

有了60万元的建设资金,几个人说干就干。

有力的出力,有关系的找关系。

小四川出面后,修建商业住宅为一体的三层楼的图纸,都是他老乡免费提供的。

他们听取了小四川老乡的建议,把地基按照五层楼的规格和标准夯实修筑。

以后有钱再在三楼的屋顶上续建。

骆峰找了上次给他家盖房子的包工头老谭。

老谭这两年也发达了。

短短两年功夫,由修建平房的小包工头发展为承建楼房的建筑商。

骆峰对老谭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定要盖最结实的楼房。

骆波、李茗海、小四川三人合资建的楼房动工了。

也许是各族居民太需要住宅房了。

楼房刚盖到二层,就有不少当地的各族个体户和内地来做生意的客户前来购买住宅。

骆波承建的住宅楼都是大户型。

最大面积120平米,最小的也有90平米。

两层三梯十二户,一下子进账30多万元。

有了户主提前缴纳的房款。

骆波直接让老谭一次性把五层楼建好。

这栋商业住宅楼地处县城十字路口,生活起居、交通都非常便利。

四楼以上的12套住宅也炙手可热,供不应求。

一楼的门面房就有六大间,根据骆波三人投资的份额。

骆波留下两大间,小四川一大一小两间,李茗海一大间。

李茗海把西域县中心花园的那套门面转让后。

他的凉皮子店就设在自己的这大间门面房里。

骆波和小四川把门面房出租出去,收取租赁费。

三人又将第一栋楼收回的房款,再次投资建设门面和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楼。

这次,在小四川的建议下,盖建六层楼,一二楼是门面房,可以出售转让。

三层以上又是住宅楼。

不到一年的功夫,西域县天马路十字路口西南角供销社原仓库两栋高楼拔地而起。

骆波三人也赚的盆满钵满。

从两栋商业住宅楼顷刻间被抢购光的情形,骆波悟出来房地产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他跟已经称兄道弟的胡经理打听,县供销社还有没转让的空地。

胡经理指着骆波那两栋楼和供销社合资建房的那栋楼之间的空地,“看见没,建设局城市规划出来后,我们单位西边的100亩地,县上要用,说以后搞个什么商业一条街,不让我们动。就剩下中间的50来亩地我能作主,你就是想要,我也只能卖给你一半。”

道路泥泞、出行不便也是困扰着各族居民的一大问题。

拥挤不堪,是每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

西域县供销社就借着住房改革的春风,把单位的200亩仓库用地充分利用起来。

市场价出售沿街的20亩地,拿着卖土地的钱给职工集资建房。

也有条件好的单位开始集资建房。

七八十年代,新疆各县市基本上没有总体规划。

一家三代挤在一两间破砖房或土坯房,并不是罕见之事。

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也很正常。

“安居”二字成了新疆各族居民的迫切希望。

人们的住房观念悄然发生着改变,开始愿意出钱购买房子了。

新疆同全国一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允许住房困难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资建房。

各族居民的住房观念是“等、靠、要”。

可是单位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公平性,无法满足各族居民的需求,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

里面坐着两三个搞建筑的包工头,正在跟胡经理讨价还价。

他们打算把60万元降到50万元。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住房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居民住房开始大幅度提高。

不少单位开始向职工出售公产公房。

县市住房政策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