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西晋之殇》
西晋之殇

第1章1统山河续15

至此,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走了,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将由司马炎来实现。

公元265年12月,司马炎效仿曹丕篡汉的做法,自己登基。

登基前指使一些人去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然后,曹奂下诏书说:“晋王,您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之内皆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让我把皇帝之位让给您,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而司马昭已经有了防备,钟会的计划还未及实施,他的很多部下不想参与反叛,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家都在北方,征战久了想念父母、老婆、孩子等亲人,而且,谋反是杀头的罪,因此,很多将领不同意做钟会的同谋。

钟会也担心有部下不听从指挥,姜维也考虑了各种可能性,给钟会出主意,建议他把占据高位的有功劳的将领杀掉一批,重新启用一批忠于自己的新人。

可是钟会在关键时刻,犯了很多读书人爱犯的错误,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司马炎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父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封地二万户的为大国,设置上、中、下三军,可以拥有兵力5000人。封地一万户的为中国,设置上军、下军,兵力3000人。封地五千户的为小国,兵力1500人。

封皇帝的叔祖司马孚为安平郡王,封地达四万户,超越一般的大国。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叔父司马伦为琅琊王,叔父司马亮为扶风王,封皇帝之弟司马攸为齐王,这四人均为大国。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彤为梁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等等,同时分封为王者达27人。

随同司马氏创业的功勋贵胄也都获得加封,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的文武官员,都加官进爵。

接着,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事务。

后来,又任命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顗等,共八公,同时并列设置。

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吏,只有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自选,全部官吏都请求晋武帝指派。

晋武帝大封宗室,以为能加强统治,后来证明实则给自己种下了苦果。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之间几百年征伐不断。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汉景帝时期晁错为了削藩,造成七国之乱。

历史是用来借鉴的,不是用来重复错误的事情。因此,前事不忘,后世之事。

晋武帝还下诏,免除曹魏宗室的禁锢令,废除各将领及地方大员的纳人质于京师的制度。

为了方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有些人物需要单独作一下总结性介绍。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这三人祖籍皆为山东琅琊人(今山东沂南县),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诸葛瑾为兄长,诸葛诞为二者的堂兄弟。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别在蜀国、吴国及魏国效力,这样做的好处,不至于全族覆灭,可以和胜利者分享成果,保持家族的兴旺发达。

在战乱持续的年代,人人自危,士大夫同样如此,这样的做法,不止诸葛家族,山东琅琊王氏也是如此,王衍做司徒的时候,让族弟王澄、王敦分别担任荆州、青州刺史,为了保持家族的兴旺,在看好的诸侯王身上押宝,王衍建议王导交游司马睿,后来帮助司马睿在建康立足,东晋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王氏一族在东晋朝权倾朝野,势力极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面的王,说的即是琅琊王氏。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父亲早逝,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隐居隆中。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后,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随后夺占荆州。后来又攻取益州,在汉中又大败曹操,占领汉中。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政权建立,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诸葛亮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加强战备,曾五次北伐中原,皆因粮草不够,每次折戟沉沙。

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颇惧政治才能,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军事上也为蜀汉形成鼎足之势立了不少功勋。

他还是个发明家,有很多发明创造,如灌溉浇水用的车,运输用的木牛流马。

同时,他对书法,绘画有所涉猎,对音律很精通。

根据人物与本书的关联程度,这里对诸葛亮就不多做介绍。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年--263年),小的时候,诸葛瞻很聪明,诸葛亮甚至担心他小时了了,大未必好。

成人后的诸葛瞻就没有诸葛亮那么厉害了,才能其实比较平庸。

他在蜀国最危急关头,率兵去抵抗邓艾的部队,诸葛瞻在涪城停滞不前,犹豫不决,部下多次劝说无效,诸葛瞻没有据险而守,邓艾军队长驱直入,击败了诸葛瞻的先锋部队,诸葛瞻听到消息后退守绵竹。

到绵竹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已经来不及了,决心全力一战,以死明志。

邓艾命邓忠、师篡从左右两面对诸葛瞻发起进攻,起初失败了。但是,邓艾又给二人下达了死命令,继续进攻,否则提头来见。这样,诸葛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血洒疆场。

从诸葛瞻关键时刻的表现来看,整个过程的确比较平庸,非大将之才。

他也把很多将领关起来,逼他们表忠心,可是这些将领没有答应。

过了两天,胡烈不打算参与钟会的谋反,和部下密谋发动兵变,率领部下在成都城内和钟会的部队发生激战,姜维带兵帮钟会平叛,被杀,接着,钟会也被杀死。

他的心腹重臣何曾、贾充都反对,这样才立大儿子司马炎为晋王太子,司马昭过世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爵位。

公元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

司马昭在生前,考虑过立小儿子司马攸为继承人,相对来说,他更喜欢小儿子。

钟会原打算派姜维从斜谷出兵,攻击长安,然后,水陆并进,攻占洛阳。

这样,钟会的谋反,胎死腹中,姜维的家人全部被杀,钟会的儿子也被杀,部下亲信也全部被杀,钟会对自己谋反还是估计不足。

钟会死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接回来。但是,卫罐、胡烈都参与了诬陷邓艾的整个行动过程,害怕邓艾回来后,追查此事,事情一旦泄露,于他们不利。

这年3月15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歌舞升平,当晚宴上出现原蜀国音乐的时候,蜀汉降臣大多很悲伤,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此情此景不免思念故土,只有刘禅比较兴奋,若无其事,之后,司马昭问刘禅:“是否很想念蜀地?”

司马攸从小聪明伶俐、性情温和,长大后不仅文采斐然,亲贤臣远小人,朝野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才能和威望远在司马炎之上。

司马攸虽然说是亲生儿子,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他被早早地过继给司马师,是司马师伦理上的儿子。司马师为了夺取江山,顾全大局,把身后事都托付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每每想到这些,都心存感激,由于司马师的功劳很大,所以,司马昭有意封司马攸为世子。

激战后的成都城内秩序混乱,各衙门处于瘫痪状态,士兵也没有人约束,老百姓苦不堪言,卫罐决定尽快稳住局面,下令各位将领约束士兵,在成都发布安民告示,晓谕百姓,恢复正常生活。

刘禅投降后,被送到洛阳,册封为安乐公。

司马炎假意多次推辞,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才接受魏帝禅让,曹奂被封为陈留王,搬到金庸城居住,这样,西晋建立了。

晋王司马炎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

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典故乐不思蜀的来源,有蜀国这样的君主,就是人间悲剧吧。

公元264年5月,魏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能享受的待遇司马昭全都有了,此时的他,已经站在权利之巅,剩下的只差一个形式了。

于是,卫罐就派田续率领一支部队追赶邓艾,在绵竹附近追上,然后,把邓艾父子杀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