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火热的年代》
火热的年代

第十章 比高低

小孩子们有自己天真烂漫的童稚,也有他们独自特定的游戏规则。

他们先在地坪上画出一个扭扭歪歪的大圈,定下轨道。然后两村的孩子便选出了各自的出战代表。

各出战代表手持着一根小竹杆,将一个用铁线做成“u”形的附件插入小竹杆底部固实,顶着自己携带的铁环进行滚动,谓之“碌车圈”,按划定的轨道兜转三个大圈。

两村中的妇女经常在河边百步梯的石板上挫洗衣服。

小洪飞喜欢跟随着娘亲到那里去,在河里游泳,或与龙村的小孩子一道玩耍嬉闹,打水仗,捉鱼摸虾。

两条村的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经常聚在一起玩要。

如果谁的铁环被撞飞出轨道,谁就算输了。

这一次,他们定下的比赛规则是五局三胜。

经过激烈的角逐,两村各自派出的选手各胜两个回合,打成了二比二的平手。

决胜局来了。

出场的选手理所当然是由双方的孩子王来角逐。

龙村的孩子王苏一文首先提着他的铁环出场亮相,做了一个得胜的姿势,当场获得龙村的孩子们阵阵喝彩声。

苏一文所持的铁环是加厚的。

苏一文将铁环沿着轨道快速转了三个圈,然后,傲然地大声叫阵:“金凤村谁有胆量前来应战?”

“本将军来也!”小洪飞故意模仿戏台上《夜战马超》那位“马超”出战的吆喝声,提着铁环,挺起肚子,迈着大步上场来了。

小洪飞晃动着手中的大铁环出场时,就获得金凤村孩子们的狂热欢呼,着实令龙村的孩子们大吃一惊。

因为苏一文用的铁环是用来箍小型木锅盖的铁环,那些锅只是用来炒家常菜的,直径只有一尺左右。

而小洪飞这次滚的铁环是用来箍大木锅盖用的,那大锅的用途是用来煮猪食的,直径有三尺多。

两者相比,如同小老鼠遇到了大笨象。

苏一文望着小洪飞拿来出战的大铁环,心里打了个悚。但此时已骑虎难下,只好拿着自己的铁环硬着头皮上阵。

小洪飞与苏一文在双方孩子的呐喊助威声中碌着铁环,在地坪的轨道上转了三个圈,双方都没有越界出轨。

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小洪飞加快速度,滚动着那个大铁环,朝着苏一文的铁环撞去。

两个铁环猛地相撞,只听得“哐啷”一声,苏一文的手腕被震得虎口几乎爆裂,整个身子往后倒退了好几步,跌倒在地上。

他所滚动的铁环被小洪飞滚动的大铁环撞得飞甩而起,在空中横飞过去。

如果不是龙村那个光头仔眼利闪得快,小铁环就会砸到他的脸上。

小铁环在空中打了几个翻,滚动着跌落到河里去了。

决战得胜,金凤村的小孩子们高声欢呼:“我们赢了!我们赢了!”一齐冲向了小洪飞,将他抬起来,往上抛去。

苏一文则像斗败了的公鸡一样颓然地垂下了脑袋,长叹了一声。

小洪飞故意挺起肚子,晃动着手脚,得意地对苏一文说:“还未出场我就知道你们一定会输了。”

输了的苏一文颓然地:“这个滚铁环的游戏不玩了,我们换一换别的玩法吧。”

“行,换什么玩法都行,难道我怕你们不成?”小洪飞昂首挺胸,一副将军凯旋回朝的样子,“你们打算跟我们再比赛些什么呢?”

龙村那个光头仔此时已定过神来了,他的计仔特别多,走到苏一文身边,小声说:“阿文哥,用你的拿手好戏——对联来跟他比。”

苏一文在龙风镇小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突出,但也风闻洪飞是个神童,所以脸上浮起了担忧之色,小声地对光头仔说:“洪飞也很历害呀!”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你入学,他还未入,论出身、论家教,你都比他强,何况你爷爷和你爹多年教你学过对联,你怕什么呀,你一定会赢他的!”光头仔在一旁给苏一文壮胆。

龙村的孩子们也在为苏一文打气。

苏一文想了想,觉得这也是跟小洪飞试比高低的一个好机会,便点点头:“好,就跟他比对联。”

小洪飞在金凤村的地位与苏一文在龙村的地位相当。

苏一文被里村的众孩子推了出来,对着小洪飞,说道:“常言道,有赌未为输,我们要比的东西多着呢!”

小洪飞抬头仰天,对苏一文说:“比什么都行,难道我怕你不行!”

光头仔挺身出来,以挑战的口吻,说道:“你们金凤村派一个人出来,跟我们村的秀才比对联应答,哪一方答不出就算输,怎么样?”言罢用手指了指苏一文。

金凤村的小孩子刚刚胜了一局,兴奋得热火焚身,见对方挑战,生得眉清目秀的梁文达,将小洪飞推了出来:“洪飞,你代表我们金凤村出战,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苏一文走到小洪飞的面前,挑衅道:“洪飞,你敢应战吗?”

对手提出要比对联,这正中小洪飞的下怀,便爽快地开口应战:“行!”

苏一文见小洪飞进了自己的圈套,以拳击打着手掌:“哼,这回你输定了!”

“你输定了?”这句话应该我送给你才对。”小洪飞的鼻翼往上掀了掀,不屑地对苏一文说,“你输了该怎么样?”

金凤村的小孩子见小洪飞发声了,异口同声在呐喊助威:“是呀!你们输了怎么样?”

苏一文胸脯一挺,一副傲气:“我输给你,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啦!”

小洪飞一眼望见不远处的“精食的”酸味店,怦然心动,提议道:“我们双方都把身上的零钱全都掏出来,聚合在一起到‘精食的’买酸味。如果哪一方赢了就有酸味吃,输掉的另一方就只能在旁边白看,无得吃。”

对小洪飞这个提议,龙村与金凤村的小孩子不约而同地欢叫了起来:“好呀!”皆因他们平日吃零食最喜欢就是吃酸味,并且这一次对自己派出的选手充满必胜的信心。

苏一文嘴巴往斜里一乜,鄙夷道:“洪飞,我早就等你这句话了。等会儿你们输了,别光看着我们龙村的人吃酸味,你们却在旁边流口水。”

洪飞回击道:“我看等会儿白流口水的是你们龙村的。”

洪飞这番话又引得金凤村的小孩子齐声欢呼。

“精食的”酸味店在龙村那边,门前有一条一丈多宽的小溪,溪上有道小木板桥。店铺不算大,门面只有几尺宽,里面深也仅一丈多,但却是名声在外,尤其是平时嘴馋的附近小孩。

“精食的”酸味店的主人叫李大诚,年过半百,但是腰板挺直,精神键铄。他家世代都有人做酸味与凉果,祖宗早已给他留下了许多炮制酸味与凉果的秘方。

加上李大诚人精手巧,乡间不起眼的东西经他的手弄过,可以变成老少皆宜的可口美食。做出来的酸味,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李大诚的“精食的”酸味店,整齐摆放着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盛着他精心制作的甜酸——白色的是酸萝卜,浅红色的是酸木瓜片,红色的是酸红萝卜,绿色的是酸黄瓜、酸辣椒和酸芥菜,粉红色的是酸莲藕片,浅黄色的是酸荞头和酸姜片……五颜六色,品种繁多,甜酸适度,爽脆可口,食后回肠荡气,开胃消滞。

所以,经常引诱得各村的小孩子站在他店铺那些玻璃罐前,望着各种各样的酸味,猛涎口水,恨不得将这些甜酸味全部搬回家里。

他做这小本生意很有头脑,顾客光临,无论大人小孩,他都是笑口常开,多多益善,小小无区,来个大细通杀,童叟无欺,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邻八乡的小孩子,在家中拿到一点儿零钱,都喜欢来到这“精食的”酸味店买酸味吃。

小洪飞往身后那群金凤村小孩子一招手:“来,我们都将身上的零钱拿出来。”

金凤村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好!”

苏一文见状,也向龙村那群小孩子招了招手:“我们也将身上的零钱拿出来。”

龙村的孩子们也是异口同声地:“好!”

金凤村与龙村的这群小孩子,各自往口袋里搜着零钱,然后将搜到的钱都堆放在一起。

“精食的”酸味店的李老板一直在旁边观看,见到这群小孩子如此捧自己的场,高兴得脸也红了,迈步上来,做着手势,对这群小孩子说:“你们如此看得起我这间‘精食的’酸味店,那么我今天就来个优惠大酬宾,店里的所有酸味都打个七折。”

两村的那群小孩听后,都高兴得雀跃欢呼起来:“好呀!好呀!”

小洪飞眨眼望着对方:“谁先出联?”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映”。谁先出联就容易占得先机,苏一文是个出名的机灵鬼,迈前一步,将衣袖往手臂上一捋,迫不及待抢着说;“当然是我先出联啦!”

“你先出?”小洪飞目光盯住苏一文。

苏一文见对方这副神态,问道:“你胆怯了吗?”

“我自出娘胎都未曾胆怯过,”小洪飞用手指了指苏一文,“好吧,我先让你一马,你先出吧。”

苏一文侧着小脑瓜,想了想,便出了一上联:

阳江豆鼓顺德牛乳四会沙糖桔

他出这上联的神态模仿老师平日讲课时摇头晃脑。

豆鼓是阳江的特产,牛乳是顺德的特产,四会沙糖桔更是远近闻名。

出完上联,苏一文再补充说:“你在对这上联的时候,一要用三个地方的不同特产对另外三个地方的不同特产;二要你所答的下联里面一定要用‘马’字来跟我的‘牛’字相对。”

对苏一文定下来的条条框框,金凤村这群小孩子听后心里都打起了鼓,觉得如果要按苏一文提出的要求来对这上联确实是难度不小。

这的确是一道难题。

小洪飞用手挠着脑瓜,蹙眉定睛在思索。

金凤村的小孩子们都紧张地望着小洪飞,心里都像有只小鹿在撞着“砰砰”地响。

苏一文与龙村这群小孩子见对方这副模样,故意开声催促他,以打乱小洪飞的思路,七嘴八舌地叫:

“快点对啦!”

“是不是对不出呀?”

“再拖你们就输了!”

顷刻之间,小洪飞便想到了下联,清了清噪子,一字一音地对了上来:

肇庆裹蒸新会马蹄鹤山鼓油膏

那群小孩子在斟酌着:

阳江豆鼓顺德牛乳四会沙糖橘

肇庆裹蒸新会马蹄鹤山鼓油膏

小洪飞这下联,用三个地方的特产来应对苏一文所出的三个地方的特产:

肇庆裹蒸驰名四方;新会盛产的马蹄又爽又甜,为世人所称道;鹤山出品的鼓油膏是远销各地的特产。

更为巧妙的是,小洪飞所应对的下联里面的“马”字正好跟苏一文所出上联里的“牛”字相对应。

苏一文和龙村的孩子们细细琢磨,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觉得小洪飞这下联答得十分完美,要想在它里面挑骨头也无门了。

书香门第出身的苏一文,他的家教与修养历来都很好,他又是一个愿赌服输的正直小孩,此时无奈地对小洪飞说:“这一回合,算你答得对。”

金凤村的小孩子们见第一回合得胜,高兴得拍掌跳了起来。

苏一文的眼睛骨碌了好几回,开口又道:“这次我再出一下联。

龙村的光头仔拍了拍手掌,说:“我们的秀才肯定是有猛料出来了!”

苏一文摇晃着小脑瓜,出了一下联:

香花不红红花不香只有牡丹玫瑰花又红又香

苏一文强调:“众所周知,‘香’字相应对的是‘臭’。我这下联里在三个不同位置上有‘香’字,所以你应答的上联一定要在相对应位置上有三个‘臭’字。”苏一文提出的条件确实有刁难的味道。

明摆着如此严苛的要求,想答得完美实在太难了,着实令小洪飞措手不及。

他摇着小脑瓜,搜索的触角在脑海里不断地伸缩着:“这……这……这……”

苏一文见小洪飞这个情状,以为他无法应答出来,得意洋洋地:“洪飞,我看你这一回是输定了。”

龙村的小孩子们欢呼起来,猛地拍着手掌,仿佛那些美味可口的酸味已经到了他们的嘴边一样。

而金凤村的小孩子们见势不妙,个个紧闭着嘴,目光全都聚焦在小洪飞身上,有些人脸上已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泄——”这时候,站在小洪飞身旁的梁文达突然放了一个响屁,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苏一文瞪了梁文达一眼,责备道:“你呀,真不识趣!众目暌暌之下放屁,却不找个地方去避一避!”

梁文达红着脸,说道:“我今早吃番薯多了,刚才肚子的气不知怎的一鼓,屁就出来了,真不好意思。”

听到屁响,一道亮光在小洪飞的眼前掠过,他的心窍顿时开了,朗声说道:“我有上联了。”

孩子们未明所以:“你有什么上联呢?”

“你们听着,”小洪飞慢悠悠地开腔应对出上联:

臭屁唔响响屁唔臭唯独番薯芋头屁又响又臭

孩子们听到小洪飞这调皮而又近乎低俗的上联后,忍不住哈哈大笑,有的小孩还笑得捂住发痛的肚子。

臭屁唔响响屁唔臭唯独番薯芋头屁又响又臭

香花不红红花不香只有牡丹玫瑰花又红又香

龙村的孩子们将上下联细细品读后大声叫好!

小洪飞历来是个出了名的捣蛋鬼,这次所回答的上联,虽然人生格调与艺术品位比苏一文所出的下联低俗一些。

但其所用的词性、平仄基本与苏一文所出的下联相应,以“臭“和“香”对个正着,你无法再对他进行挑剔。

苏一文想不到洪飞竞然一下子就能够对出自己所出的下联,无奈地摇着脑袋。

梁文达上前用手推了推小洪飞的肩膀,说:“你也出一道难一些的,让他们答不上来。”

金凤村的小孩子们也在高声叫道:“是呀!洪飞,出一道难题给他们。”

小洪飞蹙起眉毛用手使劲地摇着小脑瓜,一会儿便想出上联来。对苏一文说:“你听着,我出的这上联是:

内洞靓油炸洞深靓豆腐香香滑滑确系醒

他见苏一文未能即时开口作答,也模仿苏一文刚才的神态,提高声音,强调说:“苏一文,你要注意,我所出的这个上联,里面既要有我们天堂镇的地方名,又要有我们天堂镇的地方特产,两者都要兼顾。如果你的回答牵扯到别的,就算你答不对。”

苏一文:“这…这……”

内洞是天堂镇的一个地方,出产的靓油炸香而不躁,深受人们的喜爱;洞深是里洞的一条村,出产的豆腐十分嫩滑,有口皆碑。

小洪飞继续说:“我这上联第一句有一个?洞?字,第二句也有个?洞?字。还有,第一句有一个?靓?字,第二句也有一个?靓?字,所以,你应答时必须在第一句与第二句要有两个相同对应的字眼。”

这的确是一道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当场回答的难题。

这下子可把苏一文难住了,他用手搔着脑瓜,眼睛凝定了很久也答不上来,只好问龙村的小孩:“我一时间想不到下联,你们有谁想到了?”

与刚才兴高采烈的情景相比,龙村的小孩子们要么是摆手说不行,要么是摇头叹无奈。

苏一文见状,也无奈地摇了摇头……

谁知他这一摇头,竟然摇开了思路,想起有一次他爷爷对他讲过撰联妙手陈一文撰联的故事。

从前,在天堂镇社村有个能诗善对,撰联妙手的人,名叫陈一文。

他生平喜欢饲养鸟雀,外号“雀仔佬”,自少勤奋好学,天性聪慧,曾参加省的会试,获第一名贡生。此后在社乡设馆授学,以文学造诣深广而闻名镇内外。

他所作白话对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凡俚言俗语,皆可入联,一经入联,便盎然成趣。

陈一文还善于集句撰联,一次他在南海西樵山龙门会馆举办的翰林举人、当代名流的公开征联中,他以鹤顶对的妙联,以《四书》名句“临之则敬,允矣唯恭”作出龙门县的吉称“临允”县二字而夺魁。

陈一文撰的妙联、巧联、绝联、趣联,广泛流传于民间,有“对联专家”之称。他生前在学校课室门口写下的一对景联还在激励后人:

室自升堂循序入

人须有道向中行

苏一文依稀记得,他爷爷说,有一年元宵节,社村前搭起了大戏台和佛像的坐棚,只见陈一文妙手落处,一对白话联就显在众人眼下……

于是,苏一文信手拈来,高声吟道:

白鼻哥上门索油当然丢架

苏一文吟出陈一文的上联后,看着小洪飞提出对答要求:“这上联要紧扣唱大戏主题,人物对人物……”

小洪飞未待苏一文解释完,便不耐烦地打断他说,“苏一文!你不用再说了,你出的‘白鼻哥’,我用‘花面佬’对你;你出的‘上门索油’,我用‘登台拜师’对你;你出的‘当然丢架’,我用‘请勿挤台’对你,这不就对上了吗?”

苏一文暗自嘀咕,一时竟说漏了口,问洪飞,“你是怎么知道的?”

洪飞被他这近乎弱智的一问,真是无语了。须知道,但凡天堂人士,上到一百几岁,下至三岁孩童,那个不知,谁人不晓撰联妙手陈一文呢?

只听到梁文达走到苏一文面前,小声地说,“秀才,你这还用问吗?太平社村撰联妙手陈一文你总该听说过吧?别以为自己知,别人就不知,”梁文达说到这里,再靠近苏一文一些,在他的耳朵喃喃轻语,“我还知道,佛像棚的对联是‘生锈铁,一律不用’;‘朱砂符,一贴即安’呢!”

苏一文是彻底被这梁文达弄得无地自容了,幸好这是在他耳边说,要不然,被大家知道了他拿陈一文的对联出联这种事,真是丢人死了……

苏一文恨不得面前有条缝,立马钻进去。

过了很久,龙村的小孩子们都没有人挺身而出来作答,苏一文只好泄气地:“我们龙村的现在答不来了。洪飞,我看你出了上联后,自己也未必有好的下联答案。”

“我当然心中有数,才给你们出这上联啦!”小洪飞嘴巴一翘,提高声音,故意一边做着手势,一边一字一音地说,“我的下联是:‘上沙大番薯下沙大萝卜无得弹’。”

上沙村的田地是大海历经千万年退潮后留下的黑色潮泥,且混有适度的细沙,肥而不板结。

上沙村,尤其是相思山以下的山是泥中带沙,最适宣种植大番薯,由于水质与土质不含有害物质,所以常吃大番薯的上沙村村民有特别多的高龄人,后来有人甚至活到了116岁的高寿。

而下沙村是上沙村村的下游,那里土地平坦,沙中带泥,当地人说那些是“潮尾沙”,种出的大萝卜又爽又甜。

所以沙村祖祖辈辈都习惯种植大番薯和大萝卜。龙凤人都知道,上沙村所种的大番薯,下沙村所种的大萝卜,甜爽爽,别有风味,远近闻名。每逢到大番薯与大萝卜的收获季节,许多外地人的客商都会幕名而来,争相抢购。

小洪飞所讲出的下联,第一句有一个”沙”字,第二句也有个”沙”字,正好与上联的两个“洞”字相应和。

还有,第一句有一个“大”字,第二句也有一个“大”字,正好与上联的两个“靓”字相应和。后面那句,叠字对叠字,既工整又彰显这里的地方特色,令人击节叫绝。

苏一文细细品味过洪飞的上下联,知道这一回已经输了,沮丧地用双手抱住脑袋,叹了口大气:“唉!”

经过一番较量,小洪飞所领衔的金凤村小孩子们得胜了,梁文达先动手捧起放在地面上的那堆零钱,其他小孩子也陆续捡起地面上剩下来的散钱,跑到”精食的”酸味店的档口前,大声叫道:“老板,刚才你讲过的七折优惠,给我们每种酸味都来一些。”

没有多久,一大堆五颜六色的各种酸味一一酸黄瓜、酸萝卜、酸荞头、酸姜片、酸藕片、酸芥菜等应有尽有摆在金凤村那群小孩子面前。

他们狂喜得连牙签也不拿,索性用手抓起酸味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小洪飞吃过几件酸萝卜和酸杨桃后,用手抹了抹嘴巴,再用牙签挑着一块酸木瓜,得意地对苏一文与龙村的小孩子们晃动着,说:“精食的这酸味多好吃!”

金凤村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大吃一顿后,向他们的对手——龙村的小孩子挪揄道:“哟,这些酸味真是吃过返寻味。如果不服气,我们下次再来较量一番。”

明明已经输了,又要受人家的嘲笑,苏一文与龙村那帮小孩子们心里很不爽,但有言在先,只能低头认输,白白流着口水,在旁看着对方狼吞虎咽的吃相。

他们也知道,这不能怪苏一文不聪明、没文才,只能怪金凤村那个小洪飞实在太历害了。

当两村的小孩子在河里捉的鱼虾多,而另一个村的小孩子们捉的鱼虾少时,那么,捉得鱼虾多的这群孩子便会将捉到的鱼虾分一些给对方,然后,大家皆大欢喜带着鱼虾回家去向父母邀功。

金凤村与龙村的小孩子都是在龙风小学读书的同学,小孩子都有好胜之心。所以两个村的小孩子既是朋友,也是对手,聚众见面时经常找些项目发起挑战,如打泥泡、拍公仔纸、滚铜钱、拗蔗碌……双方进行比赛,比高低,斗输赢。

龙村的孩子们都将他叫做“小秀才”,将他奉为群里的小领袖。

这天,两村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带来了铁环圆圈,经过双方商量,这次决胜负的比赛是碌铁环。

苏一文的父亲则是天堂镇中的老师。所以,苏一文从小就受到爷爷与父亲的从严管教。

金凤村与邻村龙村交界环村而流的西河有一道独特风景线——百步梯码头。

这一天,阳光灿烂,白云似小船在蓝天里飘荡。

金凤村的孩子们互相约好,走过河上的木桥,来到龙村河边晒谷地坪,与龙村的孩子们碰在一起了。

苏一文年龄比小洪飞大3岁、个子清瘦,比小洪飞高出半个头,长得斯斯文文,有点儒雅的风骨。

苏一文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幼时喜欢听爷爷讲述在省城所审核过的各式各样案例。

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苏一文,尤其对诗词歌赋等很有心得。

在学习上,他的成绩是出类拔萃的。所以,苏一文在村的孩子群里很有号召力。

小洪飞虽然年龄小,还未上学读书,但已是金凤村这边的孩子王。

龙村这方公认的孩子王叫苏一文。

如果在兜转的三个圈内越出了划定的界线就算输了一个回合。

如果双方都能够碌着铁环在轨内走完三个圈,就要看最后的较量:将滚动的铁环跟对方的铁环来用力撞。

苏一文受到龙村的孩子们拥护是有其原因的:

苏一文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爷爷当年曾经在省城做过大律师,年迈时解甲归田返回乡下颐养天年。

两个相邻的村落,他们各自有一个“孩子王”。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