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我藩王不用造反当皇帝》
大明,我藩王不用造反当皇帝

0012登闻鼓响0官入朝

所谓“晨钟暮鼓”,指的是早上敲钟开启新的一天开始,晚上鸣鼓着代表一天的劳作结束。

“咚咚咚”的鼓声,打破了京师凌晨的安静。

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所以官员们不用早早的从床上起来,去准备参加朝会。

朱祁钰虽然和于谦达成过一些意见,可是一些事情上面他还是拿不定主意。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朱祁钰决定借助在京文武百官的智慧,一起来度过眼前的危机。

“管他几更,反正离天亮还早着呢。夫君不用在意,你再睡一会吧!”

官员心想也是,反正今天不用上朝,也不用去衙门当值,自己今天可以好好的睡个懒觉。

刚躺下去还原,意识到了不对劲。

他说:“唉,早上报时不是用钟声吗,怎么这时传来鼓声?”

“对啊!”

被那官员这么一说,他老婆也是皱眉头。

再仔细那么一听,官员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然后就是竖起来了一双耳朵。

“怎么像是登闻鼓的声音?”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设立了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只是后来多流于形式,不再作为百姓告状申冤所用。

后来的登闻鼓,非有极其重要的事情,不可击之。

登闻鼓响,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

仔仔细细的又听了一会后,官员不淡定了。

他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就是拿来衣服飞快的穿了起来。

“夫君,你这是?”

官员解释的说:“此鼓声,乃是皇家擂鼓聚将所用,紧急召集大臣入宫!”

“非有天大的事情,此登闻鼓不会响起!”

看着还有些迷糊的老婆,那个官员又补充了一句话。

“我大明上一次敲响登闻鼓,还是太宗率兵进去南京的时候!”

这下子,官员的夫人算是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了

“啊!”

官员口中说的,指的朱棣起兵包围南京之后,建文帝在城破之前敲响登闻鼓,召集百官商议应对之策。

而就在这一次登闻鼓停歇后不久,朱棣就篡位成,大明江山也换了主人!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仆人在门外禀告。

“老爷、夫人,宫里面来人了,他们让老爷马上前去皇城,说是有十分重要的事情。”

“知道了,你给宫里面的人说一下,我穿戴整齐以后就马上去。”官员回应下人。

仆人也不啰嗦,在得到回复以后,就离开了房门,前去通知传旨的宦官去了。

“还愣着干嘛,来过来帮我穿衣服!”

官员一向怕老婆,但是这一次他居然用上了凶狠的语气。

“哦!”

妇人应承之后,悉悉索索的从床上起身下来。

“快点,你还在磨蹭什么!”

官员更是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对着他的老婆发生训斥。

“给你脸了是吧!”妇人心里不爽。

官员加重语气,他说:“把我衣服拿过来,我再说一次!”

被自己丈夫训斥以后,妇人的火气也是上来了。

不过当她看到他老公的一脸严肃后,她只能乖乖听话的照着去做。

这样火急火燎的情况,在京师内外各处官员的府邸,此起彼伏的上演着。

在京文武官员,不分高低,只要是身上有着品级的,都被叫来参加这次早朝。

朱祁钰召开了他监国后的第一场大朝会。

对于这次朝会,文武百官都是知道这是要正式官宣土木堡大败了。

朝会,是古代行使皇权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皇帝召集臣僚商议政务的主要形式。

在明代,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性的朝会。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

其中朔望朝顾名思义,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举行,亦属礼节性的朝会。

日朝顾名思义,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朝会。

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许多制度都直接承袭自元朝,如中书省、御史台等。

但朝会制度,却不徇元制。

元代朝会极其简略:每日则宰执入延春阁及别殿奏事而已。

应该说,元朝的朝会规则有利有弊。

有利之处,便是皇帝和宰执只要达成共识,就可以形成政策,简单有效,成功避免了文官们无休止的哔哔。

弊端却是范围极小,时间地点都不固定。

元代的御前会议,有权参加会议的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以及怯薛近侍,寥寥数人而已。

无疑,这样的小朝会很不利于扩大皇帝的威仪,也堵塞了言路。

而朱元璋对元失其鹿的一个最重要经验总结,就是权臣蒙蔽,皇权无法下移。

他自然将其视作弊政而予以彻底改造。

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之后,便极力推行大朝会,京城但凡有点品级的官员,都能参与大朝会。

如此一来,皇帝威权自然得到很好的扩张,百官的言路也由此敞开。

但是,明朝大朝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稍有争议,整个朝会很容易沦为菜市场,争议双方从争论朝政发展到人身攻击,进而大打出手。

有鉴于此,明朝朝会经历了两次大变。

第一次,洪武十三年太祖废相,原有政体解除,早朝的性质及功用也因之而变。

第二次,明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规定须进日并制件畅读,并且每次上奏件数不可过多。

“已经去了。”

已经升为内廷司礼监第一号人物的金英,对着朱祁钰恭恭敬敬的回答。

古人以一日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

又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看到朱祁钰坚持,金英只能答应。

“金英,派去敲响登闻鼓的人,去了吗?”

“还有你派人前去召集留守北京的大臣,让他们前来皇宫议事。速度,要快!”

朱祁钰担心鼓声不够,更是吩咐金英派人去挨个挨个的通知。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这京师官员谁人还没点消息渠道?”

“老奴领命!”

说完之后,金英就走开了,他这是亲自前去安排人手去了。

……

“要是如此大张旗鼓的前去传唤,会不会让本来就已经惊弓之鸟的人心,再次雪上加霜?”

金英只是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还在朱祁钰的手里。

“夫人,几更天了?”

一个官员在睡眼朦胧的情况下,问着他身边的老婆。

“再说了,皇太后已经下发的懿旨,只是不是糊涂到了极点的人,又怎么会读不懂其中的含义?”

朱祁钰觉得事到如今,与其再这样遮遮掩掩,还不如捅破这层窗户纸。

“殿下,百官本来这几天就已经是一日三惊。”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