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我的蒸汽大明》
我的蒸汽大明

一百四十二章 燕王不悲不喜

他真的不想削藩,也不想将宗室子孙当猪养,还是塞王镇边疆的制度最适合大明!

但是帝王不可能容忍有任何让皇位不稳定的风险存在!

所以他一直也在为太孙登基后,有可能出现的诸王反叛做着防备。

就在晋王收到了来自五军都督府的军函时。

远在北平的燕王,同样也收到了军函。

内容和晋王的大同小异,无非也是告知他整军备战,来年北伐。

至少一两百年内,镇守漠北的塞王都得宾服中央,靠中央的支持,才能守住自己的漠北封国。

如此一来,宗室出镇边疆,保卫中原的安全。

岭北行省的游牧民族不但再也没法威胁到大明腹地,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

有这些塞王为朝廷挡在外头,大明的江山也稳了。

漠北的诸王精力都得放在抵御更北边敌人上,也不用担心出现什么诸侯造反的事情。

此乃最为万全,也是对大明最好的一策。

削藩虽易,但是藩削掉了,岭北的北蛮就需要皇帝自己顶上了。

而且想要拓土也会变得很困难,毕竟漠北太远,政令难通。

要是封个类似西域都护府,军政一把抓的漠北都护府,派遣漠北都督去管,那和分封塞王有啥区别?

塞王至少还是自家人,都姓朱。

臣子可就不姓朱了!

就算这种漠北都督可以三五年换一任,但是中央一旦式微了,恐怕漠北立马就会丢土了,亦如当年的大唐。

但是封镇诸王建封国的话,就算中央式微了,甚至主脉都被颠覆了。

至少还能保证老朱家在外头还有其他的国祚,大明还没亡。

大不了漠北诸王大打一架,角逐出一个新帝,在漠北登基称帝,再续大明呗。

于公于私,于国于朱家,这都是好事啊!

左手拿着五军都督府的军令,右手拿着一封只有他自己知道译码的密信。

看完这两封电报后,燕王的表情十分的复杂。

五军都督府的军令倒还好,无非就是让他准备明年出征的事宜。

但是来自自家老爹,天子洪武帝的密信,可就非常让他心情复杂了。

洪武帝在这封只有燕王能看懂的密信里,毫不掩饰的,将他的想法告知了燕王。

甚至直接许诺他,日后全取漠北了,燕王至少能获得一块纵横都超过一千里的大封国!

而且是实封!

可管军,也可治民,允许自行招募官员,开国建制!

唯一的要求只有一点,国内必须行《大明律》,奉大明皇帝为主。

而且非外藩,而是内藩,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

除此之外,国中之事,燕王可以一言而决!

这权柄,几乎已经和商周时期的诸侯差不多了!

除了地方离大明故土真的有些太远了,直线距离都超四千里,再加上漠北偏远一些的地方,更是离中原能有个六千里远。

其他方方面面都挺好的。

他作为叔叔,也不用在国内面对自己那位侄儿皇帝。

可以自己开国立庙,起燕国宗庙,称王做祖!

也许一辈子都回不了中原一次,连跪拜侄儿皇帝的机会都很少。

待遇比自降尊位,向汉文帝称臣,关起门来过自己小日子的南越王赵拓都强得多呢!

久久凝视了这封密信许久后,燕王长叹了一口气。

皇位离他是真的越来越远了。

比起刚立太孙时,现在的他,其实已经渐渐接受了,这个庞大帝国的下一任继任者不会是他,而是那位侄儿的这一事实了。

洪武帝做了总总措施,防止他宾天后,燕王造反的可能。

这一切燕王也都看在眼里。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仅仅凭借手头王府一万多卫军,想要掀翻应天府正儿八经受诏登基的新帝,是不现实的事情。

他敢起兵,那肯定就只会落得一个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比起那要跪地乞求侄子才能苟活在世的下场。

现在洪武帝提出的这个分封漠北的待遇,真的已经是非常好了。

也说明父亲确实心中还是有他们几个孩儿的。

虽然说皇帝宝座没有了,但是捞一个实封的王国,也不错了。

说实话,在心里反复已经权衡几年了的燕王,对洪武帝的这个安排,已经很满意了。

没到绝路的情况下,没有人想要兵行险着,去赌那只有千分之一几率才有可能功成的造反之路。

有一条更稳妥,且还算光明的路选择,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

燕王在大厅内沉默许久后,收起了这两封电报,沉声向外喊道:“来人!”

“将府中辽东进献的上好东珠,挑选百二十枚,送回京城,七十枚进贡陛下,五十枚送于太孙!”

“另,遣世子携带孤的请安奏折,亲赴京城,觐见陛下。”

“觐见之后,世子便留于京城吧。”

想了想,可能是觉得这还不够,燕王又补充喊道:“让世子带着世子妃一起回京!”

“若无陛下诏,不得回北平!”

门外一直守卫着的府内侍卫,立马恭敬领命,前去寻找世子了。

不过比起晋王的大动作,燕王这边只是一支偏师,需要调动的军队并不多,就两万多人。

士卒们,倒都是老练的老边军了,不过将领们,却大部分都是最近三年才被调到北平都司的年轻将领。

不然他也不会安排晋王去制衡燕王。

可他的心理很矛盾。

中央的军备,本就因为有墨院在,武器啥的都是紧着最先进的先用。

北平,燕王府。

这也是洪武帝打的好算盘之一。

借助这次北伐,为国朝筛选一些优秀的年轻将领。

这也是洪武帝在教太孙,如何保持中央的战力。

再配上这些沙场上打过滚的精英将领。

中央就能够一直保持着对塞王的优势!

洪武帝并不是看不出来,塞王们对太孙的威胁很大,特别是老四燕王。

届时,这批年轻将领们,都会参与到这次收复河套的大战役之中。

如若有优秀的将领,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得到中枢的提拔和栽培,调回内陆升职。

北伐,也是为了将塞王们继续往外移封,移到更远的漠北。

到了漠北,这些塞王们没有中央的支持,可就很难站稳脚跟了,更别提反了。

先将中央军校优秀的毕业生丢去边军锻炼几年,然后锻炼成才了,再调回内陆培养几年,如此一个合格的高级将领就能培养出来了。

而九边,只是一个帮中枢培养优秀将领的孵化地而已!

不只是燕王这边,晋王那边也有一大批年轻的将校补充,在过去几年间被陆续调到了大同、宣府至北平一带的边防军中,充任中级将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