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乡村药商》
乡村药商

第15章跑山的农户

天光兴趣上来了,他知道这里面有故事,立马问道:“是啊,怎么了?”

“他是不是跟你说他的人参都是野外采的,十年二十年,然后要价几千几万?”

“是啊。”农户说得就是天光以前经历的再现,这个老王前一段时间还真得想卖给自己一棵人参,说是二十多年的林下参,但是因为一些波折,后来没有卖成。

卖货收入贴家用,年底额添新衣裳。

------

老家有很多“跑山”的农户。

他虽然以前也觉察出来这个老王多少有些奇怪,但一直说不出来怪在哪,总觉得哪里不对,现在对上了,是人品有问题,关于这一点,天光不需要求证农户说得真假,自己心里很清楚,那就是真的,社会经验就是再不多,自己也是快四十岁的人了,这点儿判断力还是有的。

这次与农户的交流,对天光的触动很大,放下电话,天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在找寻自己的定位,不是定位自己,而是定位家乡的林林总总,以前的自己还是太幼稚。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六七岁的时候,天光从出生地,也就是这家农户上面的村子搬到了县城附近的村子,城乡结合部,投奔着姑奶家去的,自那以后,很少再回去,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去亲戚家串个门。等到高中毕业考出了县城,回去的机会就更少了,转眼间,已经有差不多三十年没有见到老家的乡里乡亲,天光对这些人的记忆,还是停留在他七八岁的时候,那个阶段还什么都不懂。

天光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是自诩的,他总觉得自己可以风风光光回家乡,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家乡的一切都要比外面的好,甚至好很多,景色比外面的清幽,乡里乡亲比外面的实在,都是那么的完美。

农户的一席话,把这份完美打碎了,他也知道还是好人多,心术不正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这个老王,是兄弟俩回乡创业最早信任的一批人,这样的人品,还是让他觉得心酸,天光心里知道,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能少了,人都是会变得,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天光心里很清楚,如果买卖都那么好做,所有人就都是富翁了。接下来的路,还是要踏踏实实去走,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否则很容易吃亏,甚至吃大亏,他需要清醒的头脑,不夹杂任何的感情色彩。天光想起天明最早聊天软件里的签名“人不狠,站不稳”,现在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变得更深刻了。

在天明忙着联系当地各个药材商的同时,天光也通过多种渠道与各个乡镇的农户交流,他想建立一个直接采购群,这样既能够保证鲜货的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一举两得,但进展的并不顺利,毕竟天光不在当地,只能够通过电话联系,效果肯定没有当面交谈好,不过还是有收获的。

有一点,天光很纳闷,兄弟俩明明可以把农户家里的药材和其他农产品变现,这些人却没有积极性,他们也弄不清楚是自己没有说明白还是农户不差这个钱,还是有问题,时间长了估计就知道症结在哪了,当前还没有时间坐下来操这个心,先把大事儿一件件办完再说。

确定收购品种就是一件大事儿。兄弟俩合计着,如果想把“跑山”农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必须增加收购品种。当地药材商现在常收的,也就十几个品种,基本上都是野生资源在出货,一年比一年少,如果能够增加新品种,既能让老品种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又能够增加新品种的出货量,农户的收益是不变的,甚至会增加,这是一件好事。

天光前不久给饮片厂发了一张供货清单,上面列了八十八种药材,都是他感觉自己能够加工出来的,老家有三四百种药材,这只是其中的四分之一,天光心里还是有谱的。这样,就相当于一次性在当地增加了七十多个收购品种,对于“跑山”的农户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情,对于中间商来说,也是。

想着容易,把这些品种落地还需要花费功夫。中间商和农户并不都认识这些增加的药材品种,即便是平时常见到,以前也不知道那是药材。当面告诉他们可以,一种两种还行,种类多了,就会乱套,得有一套“密码本”,统一标准,这样双方才能够对上。

天光让天明在网上选购一套合适的《药材图谱》,发给合作的药材商,这样双方再讨论收货的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老家有很多的人脉资源,天光想着跟这些人做一些沟通。

这些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差不多三个季节长在山上,采集各种市面上收购的药材卖钱,每年的收入少说也得有两三万元,农忙的时候就先干自己家里的活儿,闲下来就上山,自己说得算,谁也管不着,过得悠闲自在。

前一年,兄弟俩做升麻的时候,没有收过一份儿农户的货,不是不想收,而是量实在太少,主要都被中间贩子把持着,农户卖不上价,兄弟俩还嫌加高,问题就出在中间商。

“就是那个种五味子的。”这个具有唯一性,那个村子就有一家姓王的种五味子。

“我知道是谁了,那个人不怎么样。”农户这句话让天光很是诧异,“他是不是也向你卖人参了?”

接着,两个人又聊了些别的,让天光开了眼界,算是意外收货。

山中采药奔波忙,风餐露宿习为常。

这些中间商每斤加价一两毛钱很正常,但这会大大增加药材的成本,鲜品加价一毛,干品就至少增加五七八毛,如果加价两毛,那增加的成本肯定就过一块钱了。再加上这些人有时会往鲜货里洒些水或掺些泥沙,无形中就压低了利润空间。

面对这些人,天明有苦难言,他也很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但短时间内还实现不了,毕竟这些人能够保证鲜货的供应,人家收货也辛苦,赚的也只是辛苦费。

“晚上好。”有一天,天光收到老家一个农户发的信息,对方接着发了几张鬼箭羽的照片,“你收这个吗?”

原本天光一直跟这个农户村子里的另一个人有联系,偶尔也收那家的货。

“你认识老王吗?”天光问这个农户。

“哪个老王?”这家农户周围有不少姓王的。

这些“跑山”的农户也想卖个好价钱,每斤多卖出一毛钱,一年下来就多收入好几千,谁都想这样,但跟天明一直联系不上。

天明平时也找不到这样的农户,不可能挨家挨户打听,只是偶尔碰到了或者别人介绍,留个联系方式,等着对方打电话卖货。

“那些人参其实就是家种的,等到大小长得差不多了,他就会把这些参移栽到山上林子里,冒充野生的,然后把买参的人领到山上现抠,这样就可以卖个高价。”

天光无语。

“收。”

天光转手给对方打了电话,细问了一下情况,原来这个农户手里有些货,倒也不着急卖,毕竟量很少,天光让对方梳理一个清单发给自己,这样好决定怎么收货。

兄弟俩时不时感叹,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该多好,但来年的生产,还真就得指望着这些人,想自立门户,门儿都没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