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朕不吃这一套》
朕不吃这一套

第110章 时来运转

现在的各级衙门, 从京城的中央机构到省、府、县,官的数量和在编的胥吏数量虽然相对稳定, 但是临时雇佣的衙役, 数量却大大超标。

在编的官吏懒政,不愿意干活儿, 不想付出辛苦东奔西走。但是许多事情又必须干, 于是就临时雇佣白役,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

以至于一个衙役手下,都时常养着三四个,四五个, 甚至十个八个白役。

他固然看不上张家,但是想扳倒张家,却不是简单的事情。即使朝廷来人,也是如此。

以前也不是没人想扳倒张家,最后都是铩羽而归,张家岿然不动。

这一回,陈达就能扳倒张家么?刘健虽然到倒了,但是他在朝中的人脉还在。

张镰任泉州知府的时候, 知府衙门的白役也有一千二百多人。

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张家的人, 或者是他们的亲友,或者是他们的附庸。不少时候, 一些胥吏自己就能决定雇佣白役。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挂个名, 就能拿一份俸禄, 吃空饷。

包溥上任之后,朝廷一再下令清理白役,削减支出。包溥想分期削减白役数量,第一批削减200人。

这自然触动了张家的利益, 于是在张家的煽动下,泉州府六百多白役去福建布政司闹事, 要求罢免包溥。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为了平息事端, 包溥只好放弃了削减计划。他虽然没有因此丢官,但却被布政司训斥,成了官场笑话,再也不敢提削减白役的事情。

这些白役,很多人都是张家的耳目,通风报信,帮助张家跑前跑后的, 是张家走私的重要帮凶。几乎不把包溥这个知府放在眼里。

这件事情之后, 包溥小心翼翼地维护同张家的关系。有时候想做什么事情,还要事先到张家去拜访, 通个信儿,得到张家允许和支持后,才能去做。

知府当到这个份上, 也真是够窝囊的。

“我自然没有忘记,不愿意处处受张家掣肘。只是……。”

“这一回不一样了。先说朝中,其一,皇上让唐寅编撰大明时报,就是制衡朝臣的。皇上想干什么,就用大明时报发声,先声夺人,造成舆论。廷杖沽名钓誉,京卫武学,五城兵马司,都被批的体无完肤。看见大明时报的威力。”

“其二,朝中大臣剧烈变动。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致仕,张懋、郭勋罢官赋闲。兵部尚书阎仲宇, 因为京卫武学和劝谏, 已经失势, 致仕是早晚的事情。”

“北方, 皇上决心用兵鞑靼,不再忍让。南方,王守仁和陈达横空出世。沿海卫所全部调换,大清洗即将开始。假借倭寇走私的,必定是这回清洗的目标。”

“张家这样的豪强,定在打击之列。贾石原被拿下,就是冲着张家去的。通倭已经是死罪,再加上私通佛郎机,张家还能逃得过去么?”

“私通佛郎机?”

“对,都纲和道纪不是说了么。陈达说皇上最恨番邦来传教,张家把佛郎机和尚请来,还给他建庙。这事儿捅到皇上那里去,皇上必定雷霆震怒。再加上走私通倭,嘿嘿,张家死定了。”

包溥觉得血流加快,心砰砰跳。站起来,背着手,在屋里踱步。

一边的葛长生,继续鼓动。

“皇上提倡新学,自己亲自上课,今后科举考新学,已成定局。朝廷推行新学,但是各地进展缓慢,不少地方还颇有抵触。如果泉州府能够大力推广新学,必定引起皇上瞩目。”

“如果在大明时报上发一篇关于泉州府大力提倡新学的文章,东翁定会全国出名。目前,大明时报上还没有类似文章,我们此时脱颖而出,必定拔得头筹。”

“上一期大明时报批判缠足之事,也可大做文章。若是东翁在泉州府首开纪录,率先大力禁止缠足,必定引起轰动。

“同时揭发张家,跟陈达紧密协作,办一个通天大案,一举扳倒张家。”

“如此三件大事做成,不仅铲除了张家的掣肘,东翁还能一举成名,进入皇上法眼。皇上如今也需要有人积极倡导新学,呼应缠足之事啊。”

“此为借势之策。一借皇上之势,二借大明时报之势,三借陈达、王守仁之势。借他人之势,成我之事,何乐而不为?”

“这两年,咱们暗中搜集张家的证据,也足够多了。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东翁万万不可放过如此良机。”

朝中的闽籍官员,张家也是一向刻意结交。想扳倒张家,没那么简单。

只要张家除掉了贾石原这些人,就找不到张家什么大的罪证,陈达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所谓的“白役”, 又叫做帮役, 是知府衙门里面临时雇佣的衙役。

这些人不在编制内,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俸禄的。但他们又不是短期的徭役,而是长期雇佣的人, 相当于临时工。

“长生,此时还要从长计议。丛培仁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包溥自然不象叶恒想的那么蠢,他在权衡利弊。

此事,还是等等看吧。贸然出手,恐怕惹得一身腥。

至于那个什么佛郎机传教士,不过是些许小事。陈达说是皇上的旨意,不过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已。

“恭喜东翁,时来运转啊。”

丛培仁,原是福建按察司福宁道史。弘治十五年,上书弹劾时任泉州知府张镰走私。结果不仅弹劾未成,还被污蔑结党,朝中不少闽浙官员弹劾他。

丛培仁是弘治帝钦点的探花,入翰林院,之后外放。因为是翰林院出来的人,弘治帝开恩,没有治罪,最后贬黜云南思明府通判。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东翁难道忘了白役之乱的耻辱么?”

帘子一动,幕宾葛长生从后面出来。

“长生,你都听见了?”

说是临时雇佣, 实际上, 形成了依赖, 就得长期使用, 让这些人干官吏们不愿意干的辛苦事、得罪人的事情、棘手的事情等等。如果出了问题, 就把责任推到白役身上, 让他们背黑锅。

一个县, 常常就要雇佣几百个白役, 象钱塘县那样的大县,竟然有白役一千五六百人。

“何意?”

“千载难逢,扳倒张家的机会来了。”

皇上日理万机,还会关心这等小事情?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