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道善文化》
道善文化

第三章 善与恶的解读

道善文化的“宇宙生命善恶模型”提到了善与恶,那么究竟何为“善”?何为“恶”?这个就是标准问题,就像我们称体重,要先定个单位如“公斤”,然后才能得出体重。笔者从《道德经》中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答案,《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阐述“善”就是“利他”,而恶就是和善相对,那么可以说“恶”就是“利己”从而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或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笔者把“善就是利他,恶就是利己”作为道善文化的又一基础哲学理论。每个人天性就有自私的一面,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这个恶有点像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类天生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善恶树的果子。笔者个人对《圣经》中这一段的描述理解为:因为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夏当和亚娃就拥有了自我的认知和自私的想法,所以人类的原罪就是“自私”(利己)。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的理解,这个“原罪”圣经里并无详细的解释,以上只是做推断,仅作为学术探讨。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即使是再自私的人对自己的孩子都付出很多,这是“利他”的一面,即为“善”。小的善是爱家,大的善是爱国、爱全人类。儒家提倡的“仁爱”,佛教提倡的“利他”,基督教提倡的“博爱”,都是克服自私,提升“善”。这里引用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较形象的描述了“善”是推己及人、尊老爱幼的美德。

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退休后出家,他将自己在公司的股份都送给了员工们,表示对大家的肯定和感谢。然后,稻盛和夫如愿进入了寺庙禅修,那时,他经常出去化缘,有一天,当他饥肠辘辘地往回走时,一个女清洁工叫住了他。她看稻盛和夫太可怜,这位女清洁工递给了他100日元,嘱咐他买面包吃。稻盛和夫听完清洁工对他的嘱托,全身像被闪电击中一样,顿时热泪盈眶,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自己如此落魄之时,伸出援手的竟是一个刚刚能解决温饱的清洁工。修行至此,稻盛和夫才顿悟,他后来回忆说:“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感觉,但我知道这就是幸福!”。由这个故事可见“善”也和金钱多少无关,重要的是行善的心。

(本章完)

.

第三章善与恶的解读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