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仁风厚德自当歌》
仁风厚德自当歌

第12章群体个体与莱茵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社会变革力度较大,莱茵出现了一些矛盾和悖论现象。

一方面,莱茵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快,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物质条件与过去相比要好得多;另一方面,莱茵的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等普遍感到不满足,满腹牢骚。

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感受到人际的疏离与隔膜。

1.群体

何为群体?并非只是简单的许多人凑在一块,而是指当一群人的感情与思想关注同一件事、且因巨大的刺激而个性消失时,他们才被称为群体,并且具有暂时共同的心理特征——群体心理。

群体随处可见,相同国家(莱茵人)、民族、故乡、宗教、政治身份、阶层、职业等特质都能符合形成群体的要求,甚至现在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魔公知、魔愤青、剩魔女等。

我注意到,当代莱茵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滋生和郁积着不少怨恨情绪,且很有可能导致侵犯行为和社会冲突现象。

从魔法改革初期的嫉妒,到后来的怨恨,再到最近的愤怒。莱茵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演变。作为竞争的动力,嫉妒曾经发挥了特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固化,怨恨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情绪氛围。怨恨批评随之盛行。而莱茵人情绪方面的最新发展是愤怒。

虽然魔法改革初期的嫉妒之风盛行,但是真正严重的侵犯和攻击行为却并不多见。原因在于,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步松动和变化,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而在原有的价值观念的惯性之下,大多数莱茵人还是恪守“财不外露”的传统,财富差异因而没有通过刺眼的方式构成社会羞辱的体验,甚至嫉妒可以转化为人们勤劳致富的行动动力,而非破坏性的根源。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莱茵社会的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的明显化,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抑制,嫉妒则有可能带着敌意而爆发,甚至可能发生质变。从嫉妒到怨恨,中间也有一些过渡状态,比如,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郁闷”。郁闷是一种心情压抑的状态,是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的反应。郁闷久了,难免愤懑,滋生怨恨。这都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莱茵人越来越易怒,经常群情激愤,并且这种愤怒有群体性特征,反映了群体仇恨的各种侧面。在怨恨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开始试图寻找一个个“敌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贵族”、“贪官”、“富二代”、“外国人”等就自然而然成为攻击的对象。人们“仇官”、“仇富”、“仇外”的情绪蔓延至莱茵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羡慕嫉妒恨”成为莱茵人民的口头禅。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几点:首先,现在莱茵社会仇视心态的对象正在扩大化。过去人们仇视的只是奸商和贪官,但近年来,仇视对象开始向整个“官员”和“富人”群体,甚至还延伸到了所谓王室体制内人员,如警察、法官、教师、医生、牧师公会工作人员等等。

其次,魔法与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使这种社会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怀有有仇视与不满的主体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扩散到多数人。

弱势群体在抱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也在抱怨。

最后,这种情绪带有了仇恨和敌视的意味,不但诉诸于平时言论,还经常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甚至不分青红皂白针对全莱茵社会和所有人。

我认为: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权力寻租,贵族家属胡作非为、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等,是“仇官”与“仇贵”情绪蔓延的主要原因。

而“仇富”情绪的背后,则是富人的过度炫富,财富来源不合理和为富不仁,以及莱茵国人爱面子、爱炫耀的陋习。这种陋习古已有之,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而人们看似在“仇富”,其实是在仇“不公”。一些富人的财富来源不合理,公众普遍的疑问是:“富人的钱,赚得干净吗?”

人们仇恨的,是通过权力腐败、非法渠道攫取财富的人。

而“仇外”情绪的背后则是莱茵自上个世纪以来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的记忆,以及随着国家富强而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值得注意的是,“仇外”和“仇富”的指向也有一定的重叠,比如外国最近发生的工人游行运动中的乱砸魔车的行为。就既是“仇外”行为,同时也是“仇富”行为。

事实上,很多愤怒的游行者在几近“匿名”的游行中,是在以爱国的名义来发泄生活中的不满。

无论古今中(莱茵)外,“仇富”、“仇官”一般都是与社会正义相关的。莱茵社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莱茵民众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腐败”和“贫富分化”,这是“仇官”和“仇富”的原因所在。正如“羡慕嫉妒恨”这句流行语所体现的,表面看仇恨源于羡慕和嫉妒,深层看仇恨源于社会不公平。

4群体,个体,与莱茵

目前,莱茵人的怨恨感是有社会结构背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社会转变造成贫富悬殊的状况,多数人感到社会地位下降和相对剥夺感。二是人们将财富形成的原因,归因于官员对贵族的照顾和富人对官员的贿赂,而非勤劳合法致富。三是口惠性的平等和实质性的等级依然存在。任何一个受过平等启蒙的人,遭遇这种情形的时候,内心难免受到伤害而又无法发作,结果自然导致无意识的怨恨不断萌生。

最后,面对复杂的社会体制问题,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觉得单个行动者根本就没有解决之道,久而久之,这就被体验为一种宿命而生成怨恨。

现在,愤怒与仇恨的负面情感,正游荡在莱茵人的心灵深处。愤怒的莱茵人,期待的是权力分配,财富分配,和国际秩序方面的公平,正义。

我希望在未来,能看见理性、科学、平和的阳光,驱散人们愤怒与仇恨,塑造健康的莱茵社会情感。

【本章完】

而每个群体成员,大都身兼多种群体身份,在不同时刻显露出不同群体行为。就比如你,在高唱莱茵国歌时,你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而骄傲;在老乡会中,与操着乡音的故人谈起家乡的变化格外亲切;在工厂的会议室里,为工厂主的利益最大化不断出谋划策;甚至,我们从小到大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也成为最小范围的群体之一。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群体是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一群人,受到相同的行为规则的驱使,从事着哪怕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而当大多数人缺少价值立足点时,模仿便成为了最好的行事原则,经由传染达到普遍认可。其实,这正是群体数量的可怕之处,今莱茵人的所思所想都基于“所有人都在这样做,所以这样做一定是对的,我也只能这样做,我这样做一定能实现目标”的想法,缺乏自己的评判与思考能力、缺乏对主流的反抗精神、也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这就是当今莱茵社会现状!

3.莱茵

我不赞同人天生就具有奴性,更不认为将莱茵无魔民族性简单归类为奴性。这种先天基因中所带有的特质,至多是由于地理气候和文化的印象所产生的适者生存的倾向。而最主要的价值观则是后天外界环境塑造而成。

《群体,个体,与莱茵》——莫浮专访

如果说这单纯的定义无法体现出群体的可怕之处,那么当你了解到形成群体的三个原因时,你一定会坐立难安:

“当人群数量大到一定程度或情绪激动到某种程度时,群体的本能就会主宰其行为,摆脱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承担责任,肆意妄为;在群体中,感性、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冷静、理智丝毫不起任何作用,它会引起催眠式的反应,摧毁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且情感越不合常理就越易传染,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虚幻的强大;群体中的人处于缺乏认知的无意识状态,类似迷信、无自控能力,而要进入状态,最大的力量是暗示的影响,群体只接受暗示,对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那么,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沦为群体的一部分的呢?

众所周知,教育是塑造人民价值观的基础手段。

我们莱茵这几年大力推行基础教育,现在莱茵的孩子们的确是人人都有学上了。但我们的学校呢?却向孩子们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还让他们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这不仅不可能提高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而且会让孩子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今莱茵的人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正是因为他们从他们的父母和学校中学到的只有两个字——服从。于是,当人们脱离单一的校园生活、离开细心呵护的家庭、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时,对不安全感和无归属感的恐慌,让人们还来不及思考——也不具有思考能力——就轻易的将自己丢入了社会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中,被其裹挟,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无论是上世纪教廷军猎杀魔女的盲目,魔法大革命的狂热,近代科学派的疯狂,以及国外不久前的广场浩劫,处处都能看到无意识群体的身影。群体的特质——智力低下、冲动、易变、急躁、极端、无所畏惧、易受暗示与轻信、总是处于期待状态——在这些运动中表露无遗。

尤其是在政治革命中,群体只是作为那些被他们推上神坛的领袖的棋子,无视现实、抛弃理性、被迷信与口号牵着鼻子走,进行充满破坏性而缺少建设性的行径。这只是愚昧本能的冲动宣泄,远不如和平改革的谨慎推进,但在历史上这样的革命却屡见不鲜。

一方面体验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是另一方面,又体验到精神生活的单薄与贫乏等等。

这一切都说明,物质金钱并不是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莱茵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人们能否获得幸福感,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因为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感到幸福,幸福本身就是生活目标。

2.个体

简而言之:群体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隶。如果我们是群体一员的话,那么我们因何种刺激而成为奴隶呢?

个人的意识消失,任凭本能和暗示的作用行事,听起来多不可思议啊。可是历史上一次次的群体事件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