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重生之山村小村长》
重生之山村小村长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不和工会打交道

江宇闲着也是闲着,在大街上跟着凑热闹。

当年那些光着屁股的小伙伴,张山波,李庆显,马国光,吕长河等也难得地聚在一起。

现在他们也都是大老板了,都有了亿万身家,但是架秧子起哄之心依然没变。

但有一点他知道的非常清楚,就是过年的时候,踩高跷扭秧歌的比往常年多了,而且扭的时间也提早了。

从大年初一锣鼓就是开始光光光地敲起来了。

这期间踩高跷扭秧歌的可不是外地来的,全是本地的。

否则年味儿确实是变淡了,哪怕鞭炮响的震天,还是赶紧年味儿在逐渐变淡。

物质生活富足了,文化生活跟不上,人就会变得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最终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现在有这些秧歌队一搅合,感觉年味儿又回来了不少。

起码不少人都出来看秧歌,赌钱的人自然也就少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儿。

凤窝堡村各队的秧歌队一直忙活到正月初五,然后就退隐江湖了。

接下来从初六开始,就该倒给来凤窝堡村拜年的外地秧歌队了。

人家是为了赚点辛苦钱,本地人自然要退避三舍,给人家赚钱的机会。

现在给拜年的这些秧歌队的钱已经上升到了一次不低于五百元的程度。

这也不算一笔小钱了,因为一个企业开业毕竟一上午要接待十多支秧歌队,这也是近万元的支出。

当然,对于凤窝堡工业区的大多数企业来说,万把千块钱也算不得什么。

尽管初六这天,开业企业的大门前都是门庭若市,但最热闹的地方永远只是威来集团大门前。

初六这天,威来集团总部大门前,从早晨八点到十一点,秧歌队基本不停歇。

他们准备排练了半个腊月,能不能赚钱主要就是看初六这天凤窝堡工业区各企业年后开工这一天。

这一天如果一切顺利,他们能赚五

六千块钱,分到每个队员名下,一人能分二百多块,

虽然初七初八,凤窝堡村还有其他企业开工营业,毕竟数量比初六少太多。

这里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给威来做配套的,威来初几开工,这些配套企业也基本都在一天开工,因此初六是开业企业最多的一天。

其他时间开业的企业就少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江宇总是站在大门口迎接这些拜年的秧歌队。

发钱自然不用他亲手发放,也不是为了听几句拜年磕,主要是人家大老远来威来拜年,他作为集团老总,自然要对人家保持足够的尊敬。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

威来集团给每一支前来拜年发秧歌队的钱,和其他企业是一样的。

其实这个数目对威来集团来说有些太少。

但也只能给这么多,不是给不起,是不能坏了平衡关系。

这世界很多事情都是讲究平衡的,唯有平衡世界才能稳定发展。

尤其是人际关系。

但是在生意上,作为一个商人有事就不能墨守成规,就只能打破常规。

像产品的每次创新都是在打破常规。

去年威来只能手机的出现,就是打破了手机市场的常规。

经过半年多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可。

因此威来智能手机的订单量在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增长。

哪怕去年威来在南方投资了一个年产一千万部手机的分厂,也无法释放几千万部手机带来的订单压力。

这些订单大部分还来自欧美。

不过江宇依然没有到国外投资办厂的计划。

国外员工的工作效率比国内工人可是差的太多,而且工薪还高。

最主要的还是那些捣乱的工会。

江宇对欧美这些已经开始呈现公司化的工会可没什么好感。

虽然上一次他也没和这些国外工会打过交道,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是看见过猪跑。

这些工会是有事儿闹事,没事儿找事儿闹,因为只有有事儿闹了,它们才能获得利益。

要不怎么说这些工会已经公司化了。

作为资本家,怕是最痛恨的就是这些工会了。

江宇也不会例外,这辈子他都不准备和国外的这些资本家打交道。

就是在国内生产手机,然后船运到欧美出售,虽然时间跨度上大一点,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一点都不比在欧美建厂差,反而还少了很多烦恼。

当然面对订单压力,还是要扩充产能的。

今年最低还要在辽省建产能不低于五千万部的分厂。

渤海是第一投资地,第二个手机生产基地要落户哪里,现在还没定夺。

凤窝堡村人整天显得蛋疼,就开始想歪门邪道,这两年过年的时候就组织高跷秧歌队。

最早就是从黄岭村开始的。

白凤马上也是四十岁的人,再不嘚瑟就人老珠黄了。

多年以后的广场舞热已经提前十年出现在凤窝堡村的大街小巷。

于是乎,从去年开始,过年这几天凤窝堡工业区这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

如果说这两年的春节和以前的春节有什么变化,江宇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

带头人就是杨万。

三年前,他把村里的老娘们都组织了起来扭秧歌,自然不图赚钱图过瘾。

凤窝堡村闹腾起来了,碰头店村,杏树沟村,以及尖山区其他村子也跟着随大流。

一支秧歌队刚走,下一支就来到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这种事情自然少不了白凤的参与。

江梦媛也大了,不是奶奶领着就是姥姥领着,已经用不着她操心了,赶紧抓紧时间展示自己快要凋谢的美丽。

他们这么一折腾,其他队的家庭妇女们眼热了,也纷纷揭竿而起,组织起了秧歌队。

组织一个秧歌队也花不了几个钱。

吕长河这货竟然还记得怎么吹口哨,就不怕他老婆从厂子里冲下来给他个五指扇红?

有这些秧歌队的好处是年味儿还能浓郁一些。

竟然成立了二三十支秧歌队,几乎每个小队都有一支或者两支,最多三支秧歌队。

这股潮流就这么的诞生了。

大年初一这些人涂脂抹粉,走街串巷。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