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重生1993!》
重生1993!

第47章 冰糖雪梨

是个适合生活的好地方,一年中,夏季温度最高不会超过32度,冬季零下的时候也不多。

本地以水稻为主食,山地之间的平地大多都是稻田。

但是比起那无穷无尽的高山丘陵,能够做水田的地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凉城只有这么大的市场,种得多了,成本提高了不说,价格也会看低,得不偿失。

而受交通的限制,也不可能现在就去开拓外地市场。

人工繁殖的菌类,可不仅仅只有平菇一种。

本地盛产秋梨。

自陈强懂事儿起,每年都有不少外地的卡车进来收梨。

收成不好的年头,一两毛钱一斤。

收成好的年头,三四分钱一斤。

一亩地产量大概在三千斤左右,落到手里,也不过三五百,相当廉价。

而前世陈强生活的一线城市,买一斤像样的秋月梨,少说也要七八块,就算如此,老家的梨也依然是几毛钱的价格。

陈强的盘算,正是这些廉价的秋梨。

首先,他肯定不会做水果生意。

本地根本没销路。谁家没个村里的亲戚?

一年到头,也买不了几次水果,犯不着跟那些小商小贩的抢食儿。

跑运输弄到外地去?暂时也没有路子。

去年过年的时候,喝的国产香槟,提醒了陈强。

现在的生活条件明显好了起来。

平时里舍不得花钱的老百姓,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豪着呢。

就说那香槟吧,就是香精勾兑的,兑了少量的酒精,发酵液二次发酵。

一瓶香槟十块钱,500毫升,实际上成本最高的就是那几毛钱一个的玻璃瓶子。

总成本不会超过一块钱,真的是暴利啊!

就这,还卖到断货!

让重生的陈强都有些眼红的生意。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陈强就惦记上了饮料生意。

只不过,他不是打算去做香槟酒,那玩意儿没两年就消失得无因无踪,不长久。

他要做的是果汁儿饮料——冰糖雪梨。

选择这个,除了有原材料成本优势,还有一点,就是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对于平均学历还停留在小学的龙潭饮品厂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所以,现在的冰棍雪糕,陈强才要求必须做水果味的。

就是为了入秋的时候,开发果汁饮料,用来接替冷饮的。

毕竟,现在龙潭饮品已经是一个三十来号人的“大厂“,总不能春秋冬的放假吧?

这个时代,远不比多年后物资那么丰富,大冬天的也能吃上夏季的鲜果。

要是冬天能够喝一杯沁人心脾的梨汁,那绝对是一种顶级的享受。

市面上也不是没有类似的产品,只不过,那高昂的价格,着实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

做一款物美价廉的产品,才符合现在的消费环境。

陈强要做的,就是在入秋的时候添置一台饮料灌装线,而且不需要多么的先进。

相对于全自动的流水线那高昂的价格,使用人工更加划算。

另外,就是采购秋梨和白糖。

水果饮料不同于勾兑的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所以还需要使用一定比例的防腐剂。

做完这些还不算结束,样品出来了,还要去食品药品管理局取的生产许可。

好在,如今的生产许可远没有今后那么复杂。

只要原材料达标,添加剂不超标就行。

至于厂里,并不会要求必须有无菌室、微生物培养箱之类的检测专业设备。

对于陈强来说,省了大笔的成本投入。

关键是,就算是有这些设备,龙潭饮品厂也没这方面的人才。

实际的操作就是,送样品检测,拿到生产许可,然后再每批抽样检测,当然大多数时候也都是走流程。

满足一定条件,就申报个质量认证,成为免检产品。

冰糖雪梨,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龙潭饮品厂能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方向。

等到这些事情理顺了,陈强总算迎来了他此生第一场毕业考试。

两门考试,一上午的时间。

陈强难得的检查了一遍,才正式宣告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涯。

由于是全乡的统考,成就也要在一周后出来。

不过,陈强已经早早的收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其实考与不考,更多的是给学校和家里人一个交代。

考前,陈广胜回来过一次。

思考在三,陈强还是选择了自己跟老爸谈了一次。

将两个厂的情况,以及下一步的打算,都说了一些。

整个过程,陈广胜一句话都没说,都是陈强一个人在讲述。

不同于郭菊芳,陈广胜对于陈强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看得更深入一些。

但同时,也更清楚能够做到现在的规模,别说是陈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了,就是他这样的成年人,又有几个能做到?!

陈广胜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

从一开始的天方夜谭,到亲眼目睹自己这个儿子出创造的一切。

千言万语,只汇聚成一句:吓死人……

木已成舟,尽管对于陈强这个年龄来说,现在的一切,看起来都不算是正道,但父母那个“不“字,也着实没法儿说出口。

他俩还在挣着一个月两三百款的工资,儿子却已经在谈着上万的生意了。

关键是,还能生意学习两不误。

知道真相的那个下午,陈强再次被老爸盯着看了好几个小时,如同一周前老妈看他一样。

似乎想确认陈强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玉菇、蟹腿菇、绣球菌等等,数不胜数。

而这些,都是接下来菇场发展的方向。

而龙潭这边,陈强也早己经开始布局春秋冬的产品路线。

凉城山多水美,风景美丽,气候宜人。

菇场只要管理得当,一年四季都不会断供。

二十亩的大棚,自然不会全部种植平菇。

市里的种子站,虽然不全,但是不妨碍人家有省里甚至是外省的关系。

花点钱打点一下,菌种也就有了着落。

依然是跟龙潭饮品厂一样的模式,老妈名下99%的股份,1%给了场长王晓梦。

按照陈强的估计,年内菇场将给他带来至少五万的纯利润。

随着菇场更多的产品面市,这个利润还会继续增长。

相对于冷饮这种季节性的需求,种蘑菇算是个非常稳定的事业了。

熟门熟路,老妈的名下又再次多了一家公司。

名为金龙农业。

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大多都会将附近的丘陵开垦出来种菜或者玉米之类。

稍微不好管理的地方,以果树居多。

受限于交通,菇场暂时无法做大,但也同样的得益于交通受限,外面的产品也无法大规模的进来,何况还有成本优势,十年内,金龙基本可以垄断县城的菇类市场。

规模起来后,还可以辐射周边的几个县以及市里。

而菇场也同样开始走向正规化。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