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唐第一世家》
大唐第一世家

第637章 他看到了陛下那张笑得份外诡异的脸(求订阅求票票)

一干文臣皆是无语,这不废话吗?谁不知道《千字文》?这可以算得上许多朝臣昔日读书之时的启蒙读物。

不过既然陛下这么问,熟知陛下有了谈性的时候,最喜欢东拉西扯的长孙无忌笑眯眯地颔首答道。

“这《千字文》,臣等自然是知晓的。这篇文章,乃是出自于梁朝的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之手。

“陛下,臣也觉得那《三字经》作者,行事诡秘,目的不明,是该当严查之。”

“你们,就那么想知道《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吗?”李世民缓缓地坐回了御案后边。

“正是。”那些站出列班的臣工们都不约而同地颔首。

“但是对于开蒙稚童而言,则显得有些过于深奥,反倒是颇受文人雅士所好……”

“而太子数月之前,伴上皇避暑于骊山汤泉宫,与东宫属官言及我大唐励志革新,大兴科举。”

“然所用开蒙之物,只能续用《千字文》,而我朝能人智士辈出,著书立说者举不胜举。

却未有效法《千字文》,以启蒙天下有志读书之稚童的开蒙文章……”

突然听到了陛下话风一转,提及了太子李承乾,瞬间,朝臣之中荡起了一阵骚动。

要知道,太子足疾久治不愈,与其德行有亏的流言,之前可是在长安内外喧嚣尘上,惹得陛下震怒。

之后,陛下干脆恩准太子伴驾太上皇去了骊山汤泉宫,在一众朝臣的眼中看来。

分明就是为了避开这流言纷扰的旋涡中心,正好让太子也去散散心。

而那之后,关于魏王殿下很有可能会成为大唐太子的新人选的消息,亦是开始此起彼伏。

结果谁也没想到,魏王李泰暗疾发作,与其私德有亏的流言爆发之后,攻讦太子殿下的流言终于渐渐地止歇。

而关于魏王李泰会成为太子人选的消息,也少了许多。

但不管怎么样,太子远离中枢的状态,已然给了不少朝臣一个印象。

那就是,这位太子殿下,怕是已经渐渐地失去了陛下的宠爱,不然,为何会一去骊山汤泉宫数月之久。

之前甚至有臣工请奏,希望陛下恩准太子殿下回东宫理政,这样的消息,却被陛下置之不理。

这越发地坐实了太子失宠于陛下的流言。

可是此刻,看到陛下眉开眼笑地提及太子,其语气之温和,甚至有一股子过去未有的宠溺。

着实让满朝文武一时之间有些缓不过神来,都不明白陛下这是怎么了。

而李世民却仍旧笑眯眯地继续侃侃而言。

“故尔,太子授意随侍左右的东宫臣子,命他们修撰一篇,比《千字文》更适合用以为稚童开蒙的文章。”

“而随侍于左右的东宫臣子,便开始……埋头,嗯,埋头苦读诗书,意欲修撰出一篇开蒙文章来……”

房玄龄一脸懵逼地看着陛下,很懂得查颜观色的他看到了陛下那张笑得份外诡异的脸。

更看到了陛下说起埋头苦读诗书这几个形容词的时候。不是嘉许的语气,感觉像是在咬牙切齿一般。这到底是什么鬼意思?

“随侍于太子殿下身边的东宫臣子,都有谁去了,你们可曾知道?”

“东宫的诸多属官,都留在了长安,跟随前往的似乎不多。”

“莫非是张玄素,此人实乃饱学之士,文采过人。”

“不不不,我觉得应该是于志宁,于詹事的才学也同样十分出采。”

“应该是于志宁吧,张少詹事好像没有随侍于太子身边,他留在了东宫主事。”

“跟随太子殿下去的臣工,难道就只有于志宁一人?”

那些文臣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而这边的一票武将,也在叽叽歪歪。

就连之前自己儿子上个月窜去了骊山轮值的尉迟恭都薅着浓须,忍不住小声地嘀咕了句。

“莫非老夫的二郎也参与了?”

“对对对,还有我家大郎肯定也参与了。”

“我儿子也去了,指不定也算他一个。”

“喂,老程,你愣着做甚,会不会跟你家老三也有干系?”

程咬金薅着刚针一般的浓须,表情显得有些迷茫。

“前些日子,我家三郎回府跟老夫一块喝酒的时候,似乎提过一嘴。”

“……”

书阅屋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一扬,玩味地道。

“其实朕已经查明了这《三字经》的作者是谁了,只是朕在考虑,该不该说而已。”

#####

“诸位想必都知道《千字文》吧?”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回答长孙无忌,而是扯到了大唐开蒙的文章:《千字文》。

“孔常侍还请慎言,这位《三字经》的作者,既然能够作出这等开蒙佳作,其才之高,魏某亦是敬佩不已。”

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慢条斯理地道。

“???”满朝文武都齐刷刷地把疑惑与懵逼的目光,看向这位笑容看起来怎么都觉得有点恶趣味的大唐皇帝陛下。

“陛下早就知道了?”房玄龄忍不住也趣出了列班,朝着李世民一礼追问道。

“还请陛下明言,臣有些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位大才姓甚名谁?”

“他不出仕,或许是有其苦衷,而今陛下既然知晓其人,又何须孔常侍你过多置喙?”

“你!”孔颖达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恶狠狠地瞪向魏征,魏征毫不示弱地瞪了回来。

“还请陛下明示。”长孙无忌扫了一眼魏征和孔颖达,径直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呵,朕才不会那么傻,若说早就知道,岂不是让你们这些臣工觉得朕在调戏你们?

房玄龄扬眉再闪朝着李世民一礼道。

四字一句,不但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而且文采斐然,以诗赋之体裁,而作开蒙之文章……”

看到这位妻兄如此上道,李世民颔首微微一笑。“不错,但是,这篇文章,虽然是为了开蒙而创作的。”

“这种行踪诡秘,行事鬼祟的人,岂堪大才之喻?”孔颖达心情很不爽地又吐了一句槽道。

这下子,另外一位忠耿之臣魏征不乐意了,站了出来,朝着孔颖达沉声道。

“这倒没有,朕也就刚刚知道。”李世民朝着房玄龄微微颔首答道。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