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那年1981》
那年1981

253 和平饭店

你只要有好东西,或者说“所谓的好东西”,沪海人是不怕花钱的。

当然,人家也完全能掏得起。

梁进仓还是看在这年头的沪海人相对老实,没有进一步忽悠。

她的意思是赶紧跑吧。

几分钱一斤的桃子而已,你跑这里来跟人要两块,人家大城市的人多精明啊,一听你漫天要价。

还不得把你打了啊!

只不过加上不到一分钱的成本,就能让价格再次翻几倍。

所以啊,都要把表姐吓死的价格,在大仓看来,自己做的已经是很厚道了。

不得不说,乍一听这个价格,确实把沪海人吓了一跳。

要知道,这年头在沪海市,苹果的均价也不过是五毛左右。

当然,这个季节没有苹果可吃。

现在不是没有冷库,只不过太过稀少,更不可能想到蔬果居然也可以用冷库来储存。

过完年,苹果基本上就越来越难寻觅了。

偏偏沪海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对水果情有独钟。

甚至说,嗜水果如命。

沪海不是全国最热的城市,也没上四大火炉榜。

但,这是一个冬冷夏热的城市。

夏天就是把人放在笼屉里闷蒸,还一个劲儿添柴火。

冬天则是潮湿寒冷。

大仓捡到的记忆里就认识一个后世的越南女孩,来沪海租了几个冷库,从越南往这边拉鲜鱼。

只过了一个冬天,那女孩就冻跑了,发誓永远不会来这个城市,简直比北极还冷。

夏天的闷蒸,那不仅仅是热的问题,而是蒸汽太厉害了,蒸得人透不过气来。

这种时候,当然会钟情于清凉解渴又解暑的水果啦。

尤其会偏爱西瓜,比全国任何地方的人都偏爱西瓜。

这也造就了几年以后,以至于一直到后世,太多太多的北方人往这个城市贩卖西瓜。

而且利润不菲。

甚至大仓记忆中,到了2010年以后,北方的大棚樱桃兴起。

日照充足的年份,过完年从正月初几,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樱桃就能采摘。

记得那时候有那么几个聪明人,把樱桃用保温箱,十斤一箱装好,就用一辆轿车,放在车座和后备箱里。

能拉几百斤樱桃。

在大棚里是80块钱一斤收的,正月初几拉到沪海,最少卖200块钱一斤。

一趟就能挣好几万。

干上一个正月,全年什么都不干,就比其他人有钱。

要知道,那时候离现在将近四十年呢。

现在的人不但没有贩卖桃子的头脑,而且没有交通工具。

夏天的桃子,在这年头是完全没办法贩运到沪海市的,别说用牛车、拖拉机,就是用稍慢一点的汽车,拉到这里基本就剩桃核。

至于四月半这种桃子,北方也没有多少桃树,收获了就是随便拉到集上卖掉。

任何人想不到要贩卖出去。

沪海人也见不到这东西。

可以说什么味道都不知道。

大仓掏出一把折叠小刀,切了薄薄的一片桃子,递给那个问价的沪海人。

沪海人接过来,咬了一口。

刚咀嚼了几下,他的眼睛就放射出了异彩。

本来他还打算只啃里面的桃肉,剩下外层的桃皮的,可惜没刹住,三口两口全部嚼嚼吃了。

咂巴了几下,一下子又恢复不在意的样子:“什么味道嘛?再来一点啦?”

见大仓又要切那么薄,沪海人急了,直接伸手擒住了大仓的双手,把他的小刀往下使劲挪了挪。

恨不能都要把桃子切一半给他。

切下来以后,快速而又细细品尝地把那块桃子吃完,一边咂巴嘴一边警惕地朝周围看。

他希望永远不要再有别人过来。

扫视一圈,就开始跟大仓讲价钱,希望大仓稍微便宜一些,他多要点。

大仓坚决不让,爱要不要。

刚谈了几句,又走过来几个人。

然后人越来越多。

这些也不用讲价钱了,品尝完桃子的沪海人一看这辆车不大,知道桃子也不会有很多。

一个个你推我搡,都在叫嚷着要买桃子。

过来这些人,大多是市场上的摊贩,对于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不好卖,能卖多少钱,他们心里一清二楚。

这样千年一遇的好水果,批发过来,卖两块五一斤完全不成问题。

一看这些大城市人激动喧嚣的样子,表姐吓坏了,揽着俩孩子蹲在车尾,几乎有点瑟瑟发抖。

大仓大喊一声:“想买的排队,马上排成一列,先到先得,每人限购五箱。”

这些人一听,顿时又是一阵骚乱,然后很快排成一队长龙。

大仓不紧不慢打开货箱后门,先抱下一台机械秤,在平地上放好。

然后指着排在第一的那个人:“这位同志请过来。”

先让他查验磅秤。

验好了,搬下五箱桃子,也是全部打开让他看一下,然后过秤,付钱。

大仓接过钱,就扔进胸前挂着的一个皮包里。

没一会儿功夫,桃子全部售完。

大仓的皮包也完全鼓了起来。

还有排着队的人没买到桃子,看到车上还有箱子,就大叫着:“里边那不是还有的啦!”

大仓解释了好一通,表示那不是桃子,是别人早就订好的山楂,这个不卖的。

剩下的人这才嘟嘟囔囔,不满地离开了。

蹲在车尾一侧的表姐,现在几乎要吓晕过去了。

保留着最后那点清醒,就知道紧紧揽着孩子,不让她们乱跑。

大仓过去,拉了好几下都没能把表姐拉起来。

“大仓,姐姐腿麻了!”表姐可怜巴巴地看着表弟。

不是腿麻了,是连神经都吓麻了吧!

末后几乎是大仓把她抱起来的。

起来以后还是站不稳,只好攀着表弟的肩膀:“大仓,吓死姐姐了,城里人的钱都是废纸吗?”

大仓笑了。

姐姐没上过学,但是这话说得还真形象。

大城市的人,手里的钱比咱们的废纸还多得多。

上了车,表姐还是感觉像在做梦。

她怎么也想不通,就是几个桃而已,居然两块钱一斤还要抢。

买去干嘛啊?

吃了能成仙吗?

至少在现阶段,不管大仓怎么给她解释,她也理解不了。

她一天学没上,虽然认得钱,也能花钱买东西,但仅限于小数额。

至于大仓今天卖桃能赚多少钱,她算不出。

但是凭着直觉,凭着大仓那么大一个皮包鼓了肚子。

她知道,大仓这么一会儿赚的钱,对于很多老农民来说,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

大仓告诉表姐,这五吨桃子,加上纸箱,成本就是五百多块钱。

刚才一会儿全卖出去,卖了两万块。

表姐吓得不敢说话了。

她怕表弟笑话她。

别说钱上了万,就是上了百,她就开始迷糊。

桃子没俩小时就卖完了,眼看快中午了,大仓带娘仨来到一个他记忆中熟悉的老字号菜馆。

这家菜馆有着将近三百年历史了,不仅是现在,就是到了后世,也依然是经久不衰,代表着恒久和尊贵,以及上层人奢华生活的荣耀。

本来昨晚住下的那间宾馆就已经把表姐给吓着了。

因为宾馆里太豪华了,各种设施都是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虽然怎么问大仓都不说,但她知道,住在这样的地方,肯定很贵很贵。

只不过,当她在大仓给她们娘仨掺好热水的浴缸里躺倒时,立时就迷醉了。

情不自禁舒服得乱哼哼。

油然而生地想到自己前边那27年是不是白活了?

泡了个通透,把俩孩子涂上香皂咯吱咯吱洗得干干净净,往柔软的大床上一躺。

表姐又想到,怪不得常说人比人要死。

原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是太大了。

活着的差距尤其大。

大城市的人为什么就这么知道享福呢?

再反观自己身边的父老乡亲,被人一比,活得就太可怜了。

虽然仅仅是住宾馆,表姐知道这样天堂一样的生活不属于自己。

但她知道,毕竟自己来过,感受过,经历过。

有太多的老农民,终其一生,连县城都没去过。

即使去过县城的,也只不过走马观花而已。

至于县城的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怎样生活的,老农民感受不到。

更不用说再大一些的城市,更大的城市了。

表姐不知道要过上大城市人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

但她知道,哪怕在大城市住上这样的一夜,可能就需要一般农户一年的生活费。

——她猜的。

其实没猜对。

一般农户一年的生活费远远不够。

这也是后来她才知道的。

知道沪海的这家和平饭店的贵宾间,住一晚需要多少钱。

现在大仓又带着她们娘仨来到这样一家饭店吃饭。

虽然看起来好像不是那种最高级的样子,可是表姐只看那些来吃饭的人,她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般的饭店。

这不是来卖货的,是来抢钱的。

大仓拍拍表姐的手,朝她笑笑:“姐姐,你看好孩子就行。”

不就是为了能够更高质的享受到人生嘛!

所以,说沪海人精明,抠索,那得分什么事。

为了享受而把自己累死,这到底是享受呢还是找罪受?

表姐的精神更是高度紧张起来,一个劲儿偷偷地拽大仓的衣袖。

这年头几乎没有偷孩子的,只不过城市太大,一旦离开视线走散了,再想找基本上就是大海捞针。

当然表姐猜想的也没错,越是大城市的人,越是精明。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太多的沪海人,工作的时候是拼命三郎,享受的时候穷奢极欲。

反之,在精明的沪海人看来,北方人就是太懒。

明明还可以过得更好一点的,为什么不能再努一把力呢?

沪海人花钱享受的时候,也会认为我付出全部的努力是为了什么?

只不过他们的精明基本上专注于财富方面。

专注财富的原因就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好一点,尽最大可能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甚至是精神方面的高质感。

要不然的话,他会找地方定制精致的小纸盒,里面再衬一层泡沫套袋,一个盒子装一个桃子。

拉到这里卖两块钱一个桃子,会比这样散称更好卖。

赚钱的时候锱铢计较,为了满足自己身心享受的时候又挥金如土。

这些看起来貌似自相矛盾的特质在北方人看来无法理解。

而且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城市的人,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更精明。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