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那年1981》
那年1981

376 知道永远

给爷爷奶奶的,母亲的,继父的,二哥的,三仓的,小四儿的……

每个人的喜好都在英子的心里装着,但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商品虽多,却跟亲人的喜好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这让英子每次假期结束前的准备工作都是颇费脑筋。

现在英子的亲人已经找到英子,让她们骨肉团聚才是老梁家应该做的。

要是有抵触心理,从心底里不希望亲人找到英子,这似乎显得自私了。

但是,大哥的这种心理却是让英子欢喜,让她感到更加的温暖。

大概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之处。

男人总是偏于粗线条,而女人的心思则是更为细密。

既然妹妹买礼物都力求完美,那就由她去,反正她有车,放了学可以开车去采购。

大哥回来沪海,很忙。

回来了,总得先去表姐那边看看。

虽然他尽量让自己不要对表姐的生意过多干涉,就是要让表姐和鹅大哥摸着石头过河。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一边失败一边修正自己。

百炼成钢,这样才能真正做大她们的事业。

但是这样想归想,好多日子没来了,回来一趟忍不住还是要过去看一眼。

生意当中的细节自己不要管,可是在大方向方面,总得替他们把把关。

让他欣慰的是,表姐是个极有天赋的人,在生意方面悟性极高,而且嗅觉灵敏。

至于鹅拧,从小那就是生意天才。

夫妻俩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短短半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在沪海站住了脚。

甚至她们已经开始有点懊悔,一开始来的时候,租赁的两间店铺有些小了。

后面的仓库也嫌小了。

毕竟前边门脸卖时装,他们还在发展其他城市的下线,往外批发服装。

门脸和仓库太小,让她们有点施展不开手脚。

但是没办法,要想扩大经营规模,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她们目前没那实力。

就是现在的规模,大部分资金还是多亏大仓借给他们呢。

肯定不好意思再跟大仓开口了。

大仓也能看得出因为经营面积过小,还有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服装生意的发展。

对于表姐和鹅大哥来说,她们的生意已经进入正轨,对于这一行业的点点滴滴都已经摸得门儿清。

可以说现在的她们有多大盘子,就能赚多大的钱。

可就是因为手里缺资金,业务一时半会儿拓展不大,眼睁睁看着大把的钱在眼前哗哗地流淌,就是手小抓挠不过来。

这种焦灼可想而知。

大仓暗暗发笑。

心说你们先焦灼着吧,刚来半年就站稳脚跟,就能财源滚滚,该知足了。

虽说她们完全有能力经营更大的盘子,但是对于她俩目前的财力来说,扩大经营就需要更高的杠杆。

大仓不喜欢这种经营方式。

一开始撺掇她们不要去省城,直接来沪海,她们缺资金,自己可以借给她们。

但是站稳脚跟以后,要想扩大经营,就需要她们自己积攒一部分资本,然后可以再借贷一部分。

这样才是稳妥的经营方式。

因为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很多行业,还算是卖方市场,生意相当好做。

就拿服装生意来说,别看下沉市场已经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但是对于引领时尚的尖端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缺口。

只要你的服装料子好,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有品位,那还是供不应求。

要是再在沪海这样的大城市做成属于自己的品牌,确实是能赚大钱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所有的生意都会变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这也是为什么太多的人在八、九十年代先行一步下海经商,赚了大钱成了暴发户,但是到了后世却是纷纷倒闭,大部分破产负债累累。

就是因为他们在前期赚钱太容易,闭着眼都能赚钱,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

以为这就是做生意的本来面目。

然后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一直在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

可以说,他们也是“永某氏之鼠”,前边的成功让他们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他们用从前的经营方式去应对面目全非的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所以说,梁进仓不会再借钱给表姐,不会让她们在自己事无巨细地帮助下顺风顺水地赚大钱。

那样会让表姐和鹅大哥变成生意巨婴的。

一旦市场情况不好,他们没有应对的能力。

只要看看她们没有犯原则性的大错误,梁进仓就不会指手画脚。

看完表姐,他还要赴约去谢振刚的电器厂看看。

虽然自己没有帮助他的义务,但看在他也是货场优质客户的面子上,去考察一下,给点合理化建议,也是广结善缘。

把客户养起来了,对自己的业务会很有帮助。

金宝昌当然要陪着自己的老板去电器厂考察了。

考察完了,梁老板给谢厂长的电器厂做了剖析和诊断,然后给出合理化建议。

听了梁老板的话,谢振刚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即就让梁老板出价,他要付给梁老板咨询费。

梁进仓笑着拒绝了:“我说的这些,也不一定全对。

你先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等到我的建议奏效了,对你有帮助了,你的生意好了,那时候再谢我也不迟。”

谢振刚那是相当感激啊。

觉得梁老板这人真是太讲究了。

此前自己的儿子骚扰梁老板的妹妹,给人家造成那么大的麻烦。

梁老板却还不计前嫌地来指导自己的经营,而且见解独到,对当前市场情况条分缕析之后,提出的建议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谢振刚越想,越觉得梁老板对市场剖析得太到位了。

梁老板说全国都看到了家用电器的市场巨大,于是大家一哄而上生产家电。

都想挣快钱,所以只求产量不求质量,在短时间之内造出了大量的家电,但是质量普遍很差。

这些家电除了使用体验很差,还因为过量生产造成大量积压。

造成积压的根本原因不是造的太多,而是质量过硬的产品太少。

这种情况早晚要得到解决。

谁提前一步完成问题的解决,谁就能从一哄而上的家电市场当中脱颖而出。

梁进仓教给谢振刚三招。

第一招,坚决抓质量。

第二招,搞好售后,让用户后顾无忧。

第三招,利用好媒体的宣传效用。

至于第三招的应用很简单,不过就是在电视上做宣传,飞凤电器公司把自己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全部砸了。

不但要砸,而且要大量砸,砸出声势。

除了要让老百姓看到飞凤质量第一的决心,也要让厂里所有人树立质量理念。

梁进仓认为,这三斧子砍出去,基本能扭转飞凤电器目前的不利局面。

要是谢振刚悟性够高,也许以此为契机,还能把企业做大。

指导完谢振刚,梁进仓还要忙着推动自己公司的化工贸易。

繁忙之中,他还在考虑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主动去接触一下程青雯?

毕竟对方帮了自己这么大一个忙,几乎算是救命之恩了。

自己要是装傻,会不会显得无情无义了?

可又在纠结,要是自己主动去找她表示谢意,她会不会打蛇随棍上,跟自己提条件?

就这样纠结了几天,还没拿定主意的,程青雯让人找到他,跟他约了下午要来公司见面。

对方主动又来找自己,目的是什么?

梁进仓一时之间有些猜不透。

自私就对了。

哪一种感情不是自私呢?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英子这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准备礼物。

上大学也是出门在外,是农村俗称“闯外”的人,离家半年,回家的时候总得给家里人带点特产什么的。

这个小家不大,是大哥办公室的套间。

虽然从逻辑上来说,大哥不应该对英子的亲人有抵触心理。

就是父母对子女所谓的“无私”的爱,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亲情需要”,要从子女身上实现亲情价值,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私。

要是大哥对英子骨肉相认这事持无所谓态度,甚至表现出无私的赞许态度,英子会伤心死的。

学习上有什么遗留问题,回到公司的住处再解决。

推开大哥办公室的侧门,就到家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家具很简单,但是收拾得相当干净。

英子从小在家干家务习惯了,就这么一个小家,拖拖地,刷刷马桶,到处擦擦,感觉实在不够干的。

她希望大哥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心情,frever!

现在大哥回到沪海了,英子欢天喜地又住到公司,每天放了学从不耽搁,骑着车子一溜烟就回公司。

大哥对于妹妹的颇费脑筋,颇不以为然,自己家的人什么喜好,咱们都是了然于心的,就照着他们的喜好给每人买点就是。

何必还得要求那么完美。

她就是不放过任何跟大哥在一起的机会——虽然大哥回到沪海这几天很忙,整天不在公司。

但是英子不在乎,只要知道大哥在沪海,那么她回到公司的住处——大哥在沪海给兄妹俩安的小家——她就感到温暖,幸福。

自从被老梁家收养,到现在17年过去了,但在对大哥的依恋方面,英子感觉时间永远停留在了自己六岁时的那个冬天。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