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邋遢教授讲明史》
邋遢教授讲明史

第十四节 太阳黑子

“很明显不可能。你一个平头小百姓被王府弄死白死,就算你有法律依据又能怎么样?按照洪武帝定的国策,宗室最高的刑罚不过是贬为庶人,但即便是庶人也是有钱有地有人的庶人,平头老百姓还是惹不起。”

“于是,各勋贵纷纷效仿加大对平头百姓的盘剥,使老百姓承担的税负增加了数倍,加剧了逃民的产生,进一步激发了阶级矛盾,为更多反叛隐患埋下了伏笔。”

“有人就说了,那普通老百姓在

“我们现在都知道,正统帝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在之前的课上也多次提到了,但这个烂难子其实远远超乎了正统朝所有人的理解范围。”

“从几个方面可以系统的反应给大家知道,首先是经济大衰退,在宣德、正统、景泰朝频繁出现太阳黑子的官方记载;这意昧着什么呢?很明显,按现在的科学解释,这就是小冰河期的一种表现。由此产生的是大量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有多严重呢?可以说,当时的大明朝没有一处是太平的,几乎每处都有灾害,而且灾害还五花八门。”

“比如说有洪涝灾,有旱灾,有虫灾,有大冰雹等等等等,而宜这些灾害遍布整个大明朝,几乎没有一处能够让人安生。”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内容,明朝到了正统帝继位时军队已经腐败不堪,完全可以用‘武备大坏’来形容了。经过初期辅臣治理,整个朝廷都往好的方向扭转,但是随着正统帝年龄增长,他在朝堂上更多的自主行事,造成国家稍稍扭转的局势迅速败坏,这当然也包括了军队。”

“比如说,当时的军队被私役现象就非常严重,各位想想看,当军人被勋贵、上级军官当做私人奴役时有没有职业荣誉感?肯定没有对吧!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知道要尊重军人,要保护军人合法权益,但在封建社会的华夏文明中上位者很少有这种思维。”

“在宣德十年二月,镇守山西的都督佥事李谦就上奏朝廷称因为有超过两年的俸粮没有领到,还被军官们私役买卖,导致大量军士逃亡。一支军队,士兵超过两年领不到俸粮,还要被军官奴役,这种军队版块么可能打胜仗?怎么可能打仗?!”

“在正统元年四月,已经升为兵部尚书的王骥上奏朝廷,这个王骥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征麓川平缅的王骥。在针对于军队出现大量军士当逃兵的问题上奏章,原文中这么一段‘京卫及天下都司卫所近年以来,军士逃亡,队伍空缺,究其所由,皆因管军官旗不知存恤,百方虐害所致,及差官旗勾取,多受财脱去,间有取至军士,又复侵扰,无以生存,遂复逃避,缘各卫所止有经历、吏目专掌案犊,职在下僚,多在堂上官所制,凡不奸弊莫敢谁何。乞于内外卫所增设能干知事、吏目各一员,专恤军士,不预卫所事务,庶奸弊可革,士卒安生。’”

“从这段话里,我们清晰看到朝廷上层已经非常清楚出现的问题,并且也知道问题直接原因是什么,以及关联着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只是这个解决方案有效吗?”

“这种方案,在我们现在看来很明显就是扯淡!底层出了问题,就增设新的官员管理,而不是针对专门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哪有这种道理?”

“当然我们也了解到,这就是传统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这种情况直到后面的君主立宪制才被打破。但在当时的大明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传统儒家思想讲什么?讲得是‘天地君亲师’这一套,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所以,当开国皇帝定下了调子,后继者很少有能够改变的。”

“比如讲我们数千年华夏文明中,有过无数次变法,能够真正被普通百姓记住的有多少?你们中有没有不是历史系的?举个手,没事…..好,这位同学,你是哪个系的?生物系?那怎么想来听明史了?”

“什么?了解明史对生物学史有帮助?我怎么不知道!好吧,没关系,请告诉我,你知道的变法有哪些?”

“商鞅变法?……嗯嗯,好的,还有吗?王安石变法,对的,算一个非常有名的变法,还有吗?景泰变法?景泰帝有变过法吗?”

哈哈哈哈……

“好的,简单跟大家互动一下啊!如果不是学历史的,能够一下子马上想起来的变法可能也跟那位同学一样,只能记得这么几个简单的变法。但是各位再仔细想想,真正成功的变法有几个?“

“就以刚才提到的商鞅变法而言,变法即便成功了,但商鞅的结局怎么样?也是非常凄惨的吧!我们说历史上不承认景泰变法,但不得不说景泰帝的所作所为已经为他的继位者正式变法做完了所有铺垫——后期的变法几乎全部按照‘景泰恩旨’、‘景泰特例’以正式律法形式落地,而不再是‘特事特例’的情况了。”

“回到前面的话题,正统朝的决策者们,包括那些辅臣、勋贵们,都很清楚当时朝廷的局势,对于军队的情况也非常了解。刚才讲过了,从地方到中央,官员们很清楚军队出现了非常严重、非常致命地问题,但是却并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按照后来景泰帝的说法,正统朝初期干的就是‘裱糊匠’的活计!”

“什么叫裱糊匠?在座的同学们有练习传统书画的吗?传统裱糊匠有两种,高端的就是给传统的字画装裱,确保字画能够更适合展示和保存更久的;平常点的就是糊窗户的活计。什么叫糊窗户的呢?以前的窗户都是木格窗户,然后上面糊上一层纸,让窗户不透风,那就是糊窗户了。那么景泰帝评价正统朝干的是裱糊匠的意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是不是非常贴切?!就从刚才我们提到的王骥那个奏章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朝廷的方案就是在装裱,甚至可以评价就是在糊窗户!”

“纸糊的窗户透风吗?没那么透风吧?但是耐用吗?风吹日晒雨淋手戳,是不是非常容易破损?是的,我们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常有用手指沾点口水,然后戳破窗户纸的镜头吧?当时的大明朝廷就是这种情况,而麓川、福建、广东的叛乱和鞑靼侵扰就是戳破大明这个窗户纸的那个手指。”

“什么?不是戳手指?是四指禅?”

“这位同学,我就打个比方,干嘛非要叫真呢?”

哈哈哈哈

“如果非要说四指禅那也不对,因为当时的大明朝已经被戳到千疮百孔来形容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前面的问题,总结一下大明朝当时是什么情况?天灾不断,对吧?”

“然后呢?官员贪腐严重……宦官当权政治不堪……达官贵人盘剥,对也不对,几乎所有的勋贵官吏甚至乡绅富户都在死命的盘剥升斗小民。”

“还有吗?军纪散乱…..军官贪财枉法……等等等等这些都对啊!”

“同学们还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刚刚说的都对啊,但是你们还忘记说了——大明朝还有个二杆子皇帝!”

哈哈哈哈

“是的,刚刚说的这些都对。但是,在正统朝初期,一众辅臣齐心协力情况下,朝廷是向着好的一面发展的,对吧?但是,当正统帝慢慢长大之后,直至到亲政之后,整个大明的局势开始断涯式的败坏!”

“所以我们民族有句老话说得好啊,哪句老话呢?就是那句‘主少国疑’!”

“对付主少国疑有什么好办法?其实没有,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吧?最有名的是汉武帝,自己年老快不行了,让小儿子继承皇位,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他干嘛了?对啰,直接把孩子亲娘给弄死了!”

“那孩子亲娘当时才多大呀?不到二十吧?!就被他给弄死了。可他千算万算,不也没算到他安排的辅政大臣也有把持朝政的时候吗?”

“宣德帝快不行了,弄了几个辅政大臣,把儿子托付给他们,他能算到这几个辅臣自己为了各自老家那些不成才的乡亲来个窝里斗吗?他算不到。”

“就算他不在乎这些辅臣窝里斗,他能算到在他面前的小跟班王振变着法糊弄他儿子吗?最后糊弄成什么样了,最后王振成了站皇帝啊!这个站皇帝有多厉害呢,大家知道一些什么典故可以一起交流一下,来,这位同学你知道哪些?”

“囚禁于谦,对的,这是一个,还有吗?”

“杀御史,对,是他指使的。还知道哪些?”

“枷号国子监祭酒,对,就是他干的。”

“大肆贪污受贿,那肯定的。做为当时的站皇帝,如果连贪污受贿都没有那还干个屁呀?那个站皇帝当到多没劲了?”

“好的,我们不继续展开了。王振的恶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后面继续跟大家分享。可是你们留意到没有,刚才说的那些都没有提到他欺负勋贵。”

“其实,王振在土木堡之变期间还欺负了勋贵。勋贵是什么?那是国朝基石呀,是皇亲国戚,可就在土木堡期间,王振愣是让一个勋贵趴在地上给他磕头求饶。可见他当时已经嚣张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了,连勋贵都不放在眼里。我们老祖宗怎么说的?有句老话说的是‘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先疯狂’。”

“……好了,我们回到前面话题,大明朝是不是就已经走向衰败了呢?是,也不是。同学们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说是又不是呢?因为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正统朝时的大明帝国都是谷底。这个指标是近现代有学者根据有据可查的各项资料统计得来的,而正统朝的各项指标都毫无悬念垫底。”

“唯有两项指标靠前,一是官员贪腐指标,二是民怨指标和反叛次数,就这两项指标靠前。”

哈哈哈哈

“那有同学可能会问了,都这么个情况了,怎么还没有灭亡呢?在这里我们要想想看,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朝代更迭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门阀反叛、外敌入侵……这么看起来,大明朝到正统时期已经全都具备了,可就是没有覆灭,为什么呢?因为即便如此但都还不致命。”

“按照学财务、金融的同学们学的……我们这里有没有学财务或者学金融的同学?来,举下手……有的话不要害羞,有没有?好,那一位同学,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来听我的课?不会是当做听说书的吧?”

哈哈哈哈

“喜欢历史?好的,谢谢你喜欢历史啊,唐玄宗讲过‘以史为鉴’,所以懂历史真的很重要。能介绍一下自己吗?学财经的,挺好,跟哪位教授的?哦,本科,挺好挺好。你有没有学过,企业什么情况下一定会破产?”

“很好,各位同学们听到了吗:‘当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有破产风险’,那么为什么不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资不抵债’时破产呢?”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因为资不抵债,不代表债务需要立刻清偿,而只有在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才会被债主堵门。各位想想,企业天天被一大群人堵在门口,拉着横幅,上面写着‘还我血汗钱’,企业大门上、墙上都被泼上红油漆,这就是没办法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对吧?”

哈哈哈

“当时的大明,虽然内忧外患,但是还能有血液源源不断继续输入当时的朝廷,绝大部分地方仍然听从调令。举个简单的例子,土木堡之变举国震惊,当时身为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下达一系列政令,其中就有很多非常例的高额摊派、征调基本上都被执行了。而地方上原本有些藩王蠢蠢欲动,也不过朝廷几个命令,郕王几封私信,涌动的暗流就被压了下去。”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奴性,也有人说这是对大明王朝的认可,说什么的都有,当然我认为这也都对,也都不对。”

“首先,封建王朝自秦朝李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到了汉朝景帝之后开始以儒术为国学,然后被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尊崇,国人的骨子里确实已经刻上了君君臣臣那一套;但这又不全是,比如西牛贺洲统一之前的诸国无论如何反叛、平叛,无论胜败贵族就是贵族,没死的顶多被流放,但是华夏文明中反叛意味着什么?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只有身死族灭这一条路!”

“所以,我个人理解,当时老百姓能够继续支持朝廷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还有考虑到朱明王朝得位很正,朱元璋怎么得位的?他赶跑了蒙元对华夏多民族的奴隶统治;再比如,朱明王朝是汉人王朝,而鞑靼、麓川在当时都是外族人。”

“汉民族对于外族侵略的记忆深刻吗?深刻!太深刻了!唐末五胡乱华是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常常被当做粮食吃掉呀!那时叫什么——叫‘两脚羊’呀?”

“再之后呢,宋朝虽然结束了南北朝乱局但也一直面临着四周异族组建国家的侵袭,直到宋朝灭亡后蒙元又将汉人划成第三等和第四等,华夏民族再次备受奴隶。所以,当时即便明朝政府统治非常不如意,但在面对外族势力时,国人仍然表现出来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说了这么多,之前讲到明朝的军事行动中数次征缅无功而返,损兵折将失地辱国不说,花费了大量真金白银的国力打了败仗却还要奖励出战官兵,特别是对于始作俑者还要加官封爵。这个仗打到什么时候呢?从宣德年间打完整个正统时间,直到景泰朝击败了北方鞑靼后景泰帝改变了策略,才彻底收服麓川诸部,直至剑指缅、越诸国。”

“那正统时期还有哪些军事行动呢?下节课我们来讲一讲赣、粤叛乱,也就是正统时期沉重打击了大明对南方省份统治的两场大规模叛乱。”

……

(本章完)

.

“除此之外,再加上地方豪强盘剥,官吏压榨,普通百姓可以说是真正到了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饥寒交迫了会怎么样?哎~造反!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中的根本问题都是民不聊生,比如说秦朝是刑法严苛,百姓稍有不慎便会惹到官府上门处罚;再比如晋代是因为门阀林立,庶族百姓度日艰难;唐朝因为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依无靠;这些历史让明朝上层引以为戒了吗?没有。”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上位者是既得利益者,即便了解不能过分盘剥百姓,又怎么把握这个度呢?何况你不盘剥,别人就不盘剥了吗?”

“有看过一些网络小说里面讲王府自行收税粮被穿越者怼了,然后就乖乖退回去的吧?”

“现实中有可能吗?”

“勋贵们怎么加重剥削呢?比如说宣德年间靖江王朱佐敬就派宦官越过官府直接到地方上收税粮,将本色粮食加倍折算成铜钱银两。这合法吗?肯定是不合法的,所以就被当地政府报给了宣德皇帝。按说这个事情很快就得到了宣德皇帝批复,应该不会被扩散,但我们也都知道宣德帝也是一个比较短命地皇帝,所以宣德帝驾崩后的一段时期里朝廷对于王室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了。那靖江王还会听朝廷的吗?当然不会,靖江王继续我行我素,并以此获得了巨大利益!于是各地宗室都有样学样,纷纷上奏朝廷要求自行收取岁?!”

致格楼

“所以,天灾加上人祸,大明朝迎来了多事之秋,全国各地出现频繁反叛与镇压反叛。其中,当时最大的几个叛乱就有浙江的矿徒起义,福建的农民起义,广东底层民众起义。这几场被称为起义也好,叛乱也罢的事件,使大明朝廷统治更加摇摆不定。”

“之前我们提到了麓川平缅宣慰使叛乱时有说过,五次大规模征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没有取得实际性成果而‘得胜回朝’,要注意这个得胜回朝我们要加引号的。那么为什么要征缅呢?因为打仗就有军功,有军功就有赏赐;因为打仗就要花费钱粮,有花费就能上下其手捞银子。从这些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朝廷当时已经腐烂到了个什么地步?老百姓能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呢?!”

“我们可以看到,本来粮食就减产,受灾了还要减免税负、赈灾,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是捉襟见肘。现在遇到这类情况执政者会怎么办?除了满天飞来飞去做慰问、拨款、救灾、赈灾还会干什么?艺演?!……”

“遇到这种情况正统朝廷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来看,首先是松滋王朱贵烆在正统二年四月上奏‘上请自行收取岁禄1000石’,正统朝廷批准了,居然就批准了!”

“然后松滋王的弟弟宜城王立刻有样学样,在正统五年六月,上奏请如‘如兄松滋王事例,拨附近府州县税粮,自行收受。’正统朝廷再次允许;之后就彻底收不住了,辽府、晋府、代府等等都争相效仿,从而达到自收增效的情况。”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网络小说?”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天灾和人祸,在这两者同时影响激化了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那么,这些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反应…….”

“各地遭灾就要赈灾,至少要减免税负,比如正统元年十一月就免了湖广长沙等府在宣德十年遭灾的地亩租税52700石;正统二年正月免了福建福州府逃民逋租4700石;正统二年八月免了山东济南等府并顺天、广平、真定、淮安、扬州等府所属州县正统元年水灾粮草达粮339097石,草2000120束……”

(本章未完,请翻页)

缴纳税粮时要被盘剥,军户是不是没这么档子事情了?至少当了兵吃皇粮了,不至于再被盘剥了吧?”

“你们这种回答我很无语啊!艺演那是执政组织的吗?至少明面上不是吧?艺演那是民间自发的,一些明星在不收出演费的情况下在不用官方财政的方式募集钱财,然后将这些钱财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恢复!跟你们讲要记住了啊,以后再被别人问起要知道回答——是减少娱乐活动,减少甚至停掉非必要性开支!”

“再来看看正统朝在面临各地灾害、多地叛乱、外敌频繁扰边的情况下,朝廷在干嘛?我们之前是不是说过,正统初年在大修宫殿?要钱吧?除了大把钱财投入之外还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服徭役的百姓和官军一起参与修建的。所以在正统朝一边要修宫殿,一边要应对西南叛乱派出征缅大军围剿,一边要应付北边鞑靼侵扰,一边还要要国内各地灾害做赈灾和减免税负,最最最重要的是整个权贵阶层是上行下效,这个时候勋贵们忙着加重剥削底层民众,以此来补贴天灾造成的减产损失。”

“面对反叛,历来封建朝廷政策都是剿、抚这两个政策,能剿就不会抚,抚是为了达到剿灭地最终目的。而剿灭叛军,又必然会有更多牵扯,于是乱叛越剿,越剿越叛!直至正统帝北征被鞑靼俘虏时,南边的叛乱也没有能被剿灭反而愈演愈烈,是景泰帝登基后调整人事、变更策略加上调兵遣将最终才平定了叛乱。”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