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周医圣》
大周医圣

第二十七章 上榜

此时,三三两两聚集到榜前的文人们,大都聚集在玉榜或元榜前,闹得人潮拥挤,水泄不通,令维护榜单的国子监书童很是头疼。

不过,与之鲜明相对的,花榜前却是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见此情状,两名书童决定先张贴花榜的告示。他们来到花榜前,摊平纸张,涂抹胶水,然后将两张不大不小的宣纸贴在精铁制成的花榜上。

与苏庭石还有祝冰蓝简单的告别,三公主坐上马车,不紧不慢的开始回宫。

路上,三公主凝视着方才在凉亭内抄下的两首诗词,略微思忖一番,随即掀开窗帘,召来两名锦衣卫。

“你等二人,从即日起严密监视苏庭石,将他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我。”

是因为大众,加上一旁有玉榜元榜比对,所以花榜上的文章要么泯然众人,要么就会遭到嘲笑。

时间久了,永安城已不再有文人愿意在花榜上发表文章。

所以书童贴上的这两张纸,虽然块头不大,但也算是独占了大块版面,算的上是帝王待遇。

“嗯?今日居然有人在花榜上写文章?”

“不是文章,粗略看上去,似乎是诗词...”

“在花榜上卖弄诗词?谁给作诗之人的胆子?”

抱着怀疑与鄙夷的态度,不少文人从人群中分流出来,聚到花榜前注视这两首诗。

“居然是四皇女的诗!”有人看到了四皇女的署名,惊讶喊道。

观摩完《赠德济堂医者苏庭石》后,文人们纷纷发自内心的感叹不愧是四皇女的诗,对仗整齐,意境深远,确实是一首佳作。

在四皇女的名字诱惑下,越来越多的文人放下了对花榜的成见,开始聚集到铁板下,一边欣赏诗句一边滋滋赞叹。

随后,另外一首诗自然也被“连带”着出了名。

“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明明只是这样简单的意境,为何老夫的眼眶,莫名有了湿润?”

“这首诗,看似想象平淡,辞藻朴实,却又饱含深厚的情感,令人读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低头思故乡,这个‘思’字用的实在妙极!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还有老屋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思念之中渐渐浮现、凝实。一个‘思’字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诗是哪位大能写的?”

聚集而来的文人愈来愈多,而受到这首《静夜思》影响,感怀身世或外出打拼的人,纷纷被调动了思乡的情绪。

有些极端的,甚至直接当场掩泪哭泣起来。

国子监,浩德楼。

在如今的大周朝中,御药房乃医者圣地,若要提到读书人的圣地,那自然就是国子监了。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教书育人之地。

而大周教育,正统归属儒家。

别的不说,就看儒家人的修炼体系“读书人”三个字,就知道儒家把读书这件事,刻到了骨子里。

国子监的结构并不复杂,掌管者为儒家院长,其名温良哲,据说是当今时代唯一一位儒家二阶。

院长之下,乃八位直讲,讲课内容包含兵法、文章、治国、算术不等。

古色古香的桌案边,儒者白经纶正缓缓磨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准备淬炼书法。

他是八位直讲之一,主讲诗词。

只是,由于诗词此物最讲际遇与灵感,所以在国子监中,学子们大都在刚入学时会对诗词产生兴趣,然而在长久的学习后发现没什么效果时,大都会气馁的转向其他业务。

所以,主讲诗词的浩德楼里,学生数量其实一直不多。

而白经纶倒也乐的清闲,趁着自家学生少的功夫,常常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墨水研磨完毕,白经纶长舒一口气,他令墨笔沾满墨水,凝神静气,正欲提笔写字。

很是不巧的,庭院中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

白经纶面色不善的看向大门口。

一位儒生跌跌撞撞的跑进,他倚着门柱,并未注意到师尊的怒容,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白先生,出事了!”

“...读书人,应淡泊明志,修身养性,我平日怎么教你们的?”

“不是,先生,您看!”

儒生连忙将手中宣纸递给白经纶。

白经纶起初还不甚在意,打算好好训斥儒生一番,哪知他眼睛刚瞟了纸上的字迹一眼,便仿佛被一股奇怪的吸力控制住似的,再也动弹不得。

他盯着《静夜思》的词句,上下看,左右看,来回看,一边揣摩作诗之人写诗时的心境。时而赞叹,时而苦恼,时而点头,时而眉头紧锁。

良久,白经纶才从这奇怪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他轻咳一声,很好的掩饰了喜悦的情绪,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儒生摇摇头,“没有署名。”

白经纶皱眉,再问道,“从何处得来?”

儒生回道,“花榜。”

花榜,居然是花榜?饶是一向沉稳的白经纶都不免露出惊讶之色。

儒生看着先是震惊,而后沉默盯着诗句的白经纶,忐忑问道,“师傅?”

“嗯?”

“要不要把作诗之人,请到院里来。”

“嗯...”白经纶听了建议,再仔细端详了诗句一会儿,默默摇了摇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千古名句,写在花榜上,且没有署名,想必作者并无借诗通往仕途之意。”

“如此淡泊名利的良才,若老夫把他绑了来,岂不是坏了他的意思?”

“...明白了。”儒生怅然的回复道,然后趁着师尊端详诗句的功夫,悄然退了出去。

偌大的书房内,只剩下白经纶长久的站在桌案边,盯着那首千古名句。

安静的、无声的盯着。

(本章完)

.

“殿下,是要除掉他么?”其中一名锦衣卫问道。

三公主摇摇头,“不必。”

不过,这里的所有人,大都没有期待看到诗词。

大周诗坛,素来羸弱。虽然近些年,四皇女周雪羽所作的几首诗让这一代的大周诗坛不至于毫无作品,愧对后人。然而从一位女子所作的诗能高居榜首数年不下的事实就不难看出,大周诗坛确实没有像文章、策论等方面容易出惊才艳艳之辈。

......

从长乐王府出来后,街上虽然仍旧灯火通明,不过嘈杂的人声,已然是逐渐静默下去。

两名锦衣卫点头答应,刚准备退回护卫队伍,哪知三公主接着递出两张宣纸,“把这两首诗,放到榜上。”

大约三十年前,周平王还在任时,素有读书人圣地的国子监在正门前立下了四块板子,用来给大周的文人发表文章,交流学术。

三公主淡漠道,“花榜。”

......

次日,国子监正门前。

即便时间还早,仍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已然聚集在此,准备观摩玉榜或元榜上即将贴出来的优秀文章。

花榜没有身份要求,即使只是一位农民,亦有在花榜上发表文章的资格。

一名锦衣卫恭敬接过,问道,“玉榜还是元榜?”

花榜虽然发表文章的门槛低,然而正

(本章未完,请翻页)

“...微臣遵命。”

虽然心有疑惑,但毕竟是公主殿下的命令,两名锦衣卫还是在接过宣纸后,恭敬告退。

四块板子分别用玉石、黄金、白银、精铁制成,用以代表发表文章的人地位的差别。其中玉石制成的,被称为玉榜,多为朝中官员所用;黄金制成的,被称为元榜,多为国子监所用;白银制成的,被称为眼榜,多为仕途学子所用;精铁制成的,被称为花榜。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