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秦始皇求我称帝》
秦始皇求我称帝

第21章: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所以李斯这么懂得把握的一个人,当始皇帝崩于东巡道路上时,以他的把握力,纵使赵高说的天花乱坠,甚至以殃及子孙来蛊惑,也不会让李斯动摇。

而且殃及子孙这个说辞也有些牵强。

因为李斯的儿子娶得是公主,女儿嫁给了公子,若是扶苏即位了,凭他的人品就算会罢黜李斯,也不会轻易的对李斯的儿女动手。

眼前的李斯,对秦宁泽而言,是第三位想要深入了解的人物了。

作为外客臣子,李斯能从幕僚、客卿,干到廷尉,直至大秦丞相,李斯的手段和才智不用多疑,他帮助秦王政一统六国,但是最后,却又和赵高合谋,篡改诏书,助胡亥为帝,间接导致大秦二世而亡。

李斯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岂会分不清胡亥和扶苏的差距?

就当秦宁泽盯着李斯出神时,李斯也察觉到了秦宁泽的目光。

李斯顿时皱眉,感觉秦宁泽的眼神不对劲。

自己和这位秦宁泽公子没有交集啊,怎么用这种怪怪的眼神看着自己?

想不透的李斯主动上前,行礼拜道:“臣李斯拜见公子。”

秦宁泽立即回过神来,回道:“原来是廷尉大人,抱歉,看到廷尉大人,就让我想到很多事情,所以刚刚失礼了。”

“是吗?公子看到我,就会想到很多事情?那若是好事,便是我的荣幸。若是坏事,那我再此赔罪了。不知公子可否告知是什么事情?”李斯好奇问道。

秦宁泽说道:“廷尉大人精通法家学说,稷下学宫内百家思想皆有,邀请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但也有一些沽名钓誉之辈,比如那个儒家的淳于越。如果能让廷尉大人亲自教导法家做人出事的道理,那才是受益良多啊!”

若是淳于越在此,必然恨死了秦宁泽。

你夸李斯就夸呗,何必损我!

李斯闻之,顿时大笑,并道:“淳于越是齐国博士,大秦和齐国结盟,两国互通有无,淳于越便是第一批来秦的齐官,被大王任命为稷下学宫仆射,教导诸位皇子。他精通儒学,可能是齐国风土和大秦略有不同,所以让公子不喜。”

“大秦依法治国,这是现阶段大秦的根本,而儒学思想追求中庸,有很多可取之处,只能取其精华,不能受其影响。”秦宁泽笑道。

李斯顿时来了兴趣,说道:“看来宁公子对法家和儒家的思想皆有涉猎,并且有一定的造诣啊!”

“哪有什么造诣,只不过是粗俗的浅见。在我看来,选择什么法治理国家,都有利有弊。”秦宁泽随口说道。

李斯虽是法家传人,但他为人并不顽固,明白百家思想争鸣,便各有各的优劣势,他不会自大的自认法家就一定完美,也不会贬低儒家、道家,在他看来,只有合适不合适。

若是说,刚刚李斯对秦宁泽起了兴趣,现在是兴趣正浓。

秦宁泽才十一岁,现在就对治国方向有自己的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

“公子刚说,大秦依法治国,是现阶段大秦的根本,那我是不是能理解在公子心目中,以后会发生改变?”李斯问道。

秦宁泽笑道:“廷尉大人可以这样理解,以后的事,谁敢言不变!也许是明天,也许是明年,一定会随着国家的结构形态和意识形态,而发生改变。”

李斯行揖礼,问道:“可否请公子明示?”

秦宁泽便伸手请李斯入座,然后说道:“和廷尉大人交流学问、畅所欲言,能增长我的眼界,我自然乐于此事,不过说的不好,还请廷尉大人海涵。”

李斯笑着点头。

秦宁泽便道:“纵观历史,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行仁义,五霸用权智。这是已经出现的四种治国之道,皇道、帝道、王道和霸道。”

“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

“为何自圣贤开始,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我看来,就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礼,失礼而后法。”

“咱们大秦走的是霸道,就是吃透了历史的经验。但是,霸道有霸道的好处,比如以力服人,以利诱人,重刑罚,让万民畏法而顺之,可以迅速凝聚国家力量,做很多大事。”

“但霸道也有霸道的弊端。”

“将来大秦一统天下,继续实行霸道,弊端就会慢慢暴露了。”

此时此刻,李斯面露惊容,万万没想到无心交谈,竟然听到了让他惊喜的言论。

与此同时,

秦王政正停在麒麟殿外,眼中闪过异彩,没有入殿。

那他为何还要这么做?

史书上说,赵高游说李斯篡改诏书时,说了好几个理由。比如扶苏偏向儒学,和李斯政见相左。其次扶苏和蒙恬关系好,一旦他即位,便可能立蒙恬为相。

当年秦王政下逐客令,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但他没有惊慌,而是以一篇《谏逐客书》说服秦王政,不仅留在了咸阳,并且得到了重用。

这一招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的手段,令人叫好。

第一个疑惑,胡亥是尊崇法家思想治国,他的理念和李斯相同,若是胡亥即位,很可能继续重用李斯,但是李斯更加明白,自己的重用永远比不过赵高,因为赵高才是胡亥亲近的人。

秦宁泽穿越大秦后,对这个时代的人和事充满了好奇,它们就像是脱光衣服的美人,让秦宁泽想要深入了解。

再者,一旦扶苏即位,李斯身为外客臣子,很可能被其他秦臣针对,到时候别说相位,就连侯位都保不住,甚至会被驱赶出咸阳。

显然,这个理由说服不了李斯。

於是斯乃听高。

李斯岂会不明白,宁和君子结怨,不和小子结利的道理!

假诏书是悬在头上的刀,最好的保守秘密的方式,就是死人,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赵高弄死了李斯,那么李斯怎会不明白呢?

第二个疑惑,李斯是一个很有眼界,懂得把握的人。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

相反,若是胡亥即位,为了掩盖事实,他反而要大杀一通。

所以秦宁泽充满了疑惑,不知道那段经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太想了解真相。

按照史书,赵高的攻心计是劝说李斯如果不让胡亥成帝,将来会祸及子孙,这才让李斯屈服。

秦宁泽不知道史书记载的事实是否正确,他没有亲身经历,没有发言权,但是他有两个疑惑。

最后,是赵高的攻心计。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