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精彩从1984年开始》
精彩从1984年开始

第三章 往事如烟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不适应,需要他慢慢克服;

生活日常中,公共厕所实在太脏了,每去一次都是一场磨难;

洗澡,要去公共澡堂,要洗澡票那种;.

他要先回趟教室拿书包,今天是周末,作业还是要完成的。

走在稻田间的小路上,脚下的土很松软,这是正宗的东北黑土地,土质细腻、肥沃,夸张的说法,攥一把能捏出油来。

这里距离苇河不到1公里,入海口在南边5公里左右,苇河不仅造就了这片冲积平原,还带来了丰富的水产资源;

冬天的菜就是老三样:大白菜、大土豆、大萝卜,国家薄弱的石化产业生产不出那么多的塑料薄膜,大棚蔬菜还没影呢;

没有网络,没有娱乐,想看的书没有,电视?有也没兴趣看;

最让他难受的是上学,在教室里他坐不住...

数学课堂上在教一元、二元方程式;英语是goodmorning;语文...

听不进去课,难免胡思乱想,无数乱七八糟的思绪混杂在一起,让他烦躁不安...

不想在教室里煎熬,逃课成了一种选择。

禹天摇头苦笑,不会又重蹈覆辙吧。

......

马上就要到厂区的后门了。

前方传来一阵歌声,

“禹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

是妈妈车间的大杨叔叔,平时喜说爱唱,性情开朗,总逗弄自己。

禹天赶紧露出牙齿,抬头喊人:“大杨叔叔,您出去啊?”

头戴前进帽的大杨叔叔骑着单车停到近前,也不下车,用大长腿支着,笑眯眯地瞅着禹天,“你小子怎么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挺胸!抬头!嗯,就这样,要像个男子汉,别学得像个娘们似的...”

埋汰了禹天几句,大杨叔叔上了车走了,留下一路歌声,

“提起那禹老三啊,两口子卖大烟...”

......

禹天穿过半掩的铁门,进入了厂区...

听老妈说,退休后的大杨叔叔在海边包鱼塘养虾,头两年挣了一些钱,后来连续3年闹虾瘟,欠了很多外债,虾也养不下去了,月月养老金都被债主直接领走,有一年过年前,来找老妈借50元钱;

再后来,孩子有出息了,才把外债还清。

2010年前后,自己曾远远见过一次大杨叔叔,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了。

......

绕过锅炉房,左转,沿着大马路往校园走去。

路边新开张的‘鑫鑫’小吃铺,几年后发展成了‘笑笑酒楼’,很是红火了几年,哥哥的结婚喜宴就是在他家办的,后来,厂子效益越来越不景气,就搬走了。

“老三,师傅...”,是爸爸的大徒弟刘叔在叫自己,紫红色的脸庞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刘叔是附近村子里的孤儿,政府照顾,十六岁招工进厂,是爸爸的大徒弟,也是最喜欢的徒弟,干活任劳任怨,从来不多话,逢年过节,看望师傅从没断过。

在爸爸和工友们的帮助下成了家,前年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叫小燕;

后来,2000年前后,刘叔得肝癌去世了,还是小时候受过太多苦,身体底子不好。

再后来,听老妈说,小燕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厂里,成了家,对象还是妈妈给牵的线,生活美满。

和刘叔同时期,禹国强还有一个徒弟,禹天叫高叔,九几年在市里开饭店挣了大钱,然后,在外面胡作(老妈语),妻子和他离了婚,儿子把高叔打了,誓言老死不相往来...

再后来,听老妈说,高叔的钱折腾光了,跟他的女人跑了,身体也垮了,退休后独自一人回了老家......······

随便一条小河小沟里,都有鱼、虾、蟹。

本地产一种河蟹,禹天查过百度,学名叫青蟹,也叫敖毛蟹,外观跟阳澄湖的大闸蟹几无区别,平均个头小一点点,味道不如大闸蟹清甜;

开春以后,他开始锻炼身体,每天早、晚跑跑步,吃饭不再挑食,他感觉身体强壮了一丢丢。

......

每到夏、秋季节的周末,禹国强都骑着28大扛,带着自制的搬网,去水库或者上下水线下网搬鱼,每次收货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吃不完就晒成鱼干,留着冬天吃;

下课铃声再次响起,禹天抬头看看西斜的太阳,慢慢起身,下了山坡,往厂区走去。

小时候,这种螃蟹泛滥,到处都是,经常爬到家的院子里,想吃螃蟹都不用去河里抓,邪乎吧;

现在没那么多了,不过夏、秋时候去摸水库边的石头,弄十只八只还是没问题的;

最受欢饮的有两种海鱼,一种是鲅鱼,身体如纺锤,和南方的马鲛鱼相似,只是个头更大,都在3斤-5斤左右,十斤以上的也常见,鲅鱼肉质有点紧、粗,重点油和调料,炖的入味以后,吃起来有嚼劲,味道特香;

后来年龄大了,搬不动网,禹国强开始钓鱼,就一个手竿,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吃鱼了。

老妈把粮本上吃不完的粗粮买回来,跟小商贩换鸡蛋...

虽说大家日子过的都挺紧,但禹天成长需要的营养还是能保证的;

再后来,螃蟹都是放在稻田地里养殖,喂饲料,再也不是以前的味儿了;

河里的鱼品种也丰富,不过土腥味偏重,很多人都嫌弃,大家偏爱海里的渔获,两混水地区出海产,味道好还便宜;

卫生条件差,房前屋后,各家的生活污水都是挖条沟渠直排,然后汇成更大点的沟渠;垃圾在各个房头堆积...

等到了夏天,气味肯定不好,还滋生蚊虫;

还有一种鱼获,脑袋比较大,本地人管他叫“扔吧头”,学名叫“鰕虎鱼”,鱼骨是软骨,小毛刺有点多,不过不卡嗓子,产量特高,价格便宜,就算再过几十年,最贵的时候都没到过10元一斤,禹天超喜欢吃这种鱼,味道特别鲜美,百吃不厌;

肉不够,鱼来凑!

再过些年,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河里别说螃蟹了,青蛙都快死绝了,哎...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