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回到明朝当小兵》
回到明朝当小兵

第四百二十章 燃眉之急

杜修明在房中踱步片刻,许庭光将杜修明的茶杯倒满。杜修明也不客气,端起茶杯吹了吹,一饮而尽。

杜修明回到:“太湖水师,是朝廷让本官筹建的新水师,自然是要拉出去实战练兵的。先以太湖水师为前驱,再以流民为后。攻下倭岛,使其在当地为官,娶妻生子,这叫殖民。只需几代之后,便成了大明的岛屿。”

许庭光也喝了口茶:“练兵,本官是同意的。私掠,本官是不知道的。杜大人,你以为这样如何?”

杜修明懵圈地问道:“中丞不是在戏弄下官吧?下官出身寒微,是军户出身,自国朝始,也没有让武人当按察使的。要是让我真的当了按察使,岂不是坏了国朝以文章取士的规矩?”

许庭光似乎早就料到杜修明会说这个了,回到:“世人只知道杜大人爱民勇武,却不知杜大人诗词也是熟稔。杜大人只要安心坐着按察使的位子,本官保证没人敢闲言碎语。”

杜修明再推辞,许庭光又道:“杜大人都已是任过刑部郎中了,又管着江浙这边的刑狱,对江浙颇为熟悉,按理说来,杜大人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本官先前囿于文官之见,才没发现杜大人这等人才。”

杜修明给许庭光斟茶道:“许中丞,不知那粮食在什么地方?下官这次过来,心还悬在嗓子眼。这要是没粮食,那别说按察使了,这个巡盐御史,下官也不想当了。”

许庭光抚掌笑道:“杜贤弟,你真有些像孙猴子了。粮食,从南直隶调了粮食,走海运来的。应天都督杨一清,可是稀罕你。他知道你接下了难民这重担,就看出粮食是大问题,早就开始筹粮了。”

杜修明一怔,没想到杨一清竟然这么关注自己。可在官场上这么久了,杜修明清楚,杨一清这么做肯定还是有他的目的的。

杜修明问道:“许中丞,不知杨都督除了将粮食送来,还带了什么话没有?”

许庭光摇了摇头:“没有,杨都督一句话也没让本官带。不过,杜贤弟,你燃眉之急解了之后,还是要亲自到应天府去一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特别是官场之上,他帮了这么大的忙,你自然要重谢。”

“许中丞以为,杨都督是要什么?”

“杨都督公忠体国,他要的必不是什么金银财宝,他也许是在国事之上有什么事情要托付杜大人。”许庭光从袖中取出一张单子:“粮食在这里,你去仓中取了,坐船回去就行。嘿嘿,杜贤弟回去之后,可要即可开始办按察使的事情。”

“朝廷的批文可还没下来,我这不是越俎代庖嘛?”

“哪里是越俎代庖,这明明是权时救急!”许庭光指着桌上那堆成小山的公文,无奈地叹口气,又有些倔强地道:“若使本官年轻二十岁,这点公文,几个晚上就处理完了。可现在年纪大了,做事的时候想睡,到睡的时候又睡不着,无奈,无奈啊!”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杜修明只得答应下来。但来了定海,杜修明却不愿这么快走。粮食的燃眉之急解决了,那就不急着回去。杜修明差崔镇兵押送粮食回湖州,自己则带着护卫和二女在定海暂住了下来。

到了海边,怎能不看看海呢?

听到这里,杜修明知道自己恐怕不得不当这个按察使了。按察使主管刑名治安,还可调动兵马,但手中的权力,却处处受制于布政司。

布政司若是配合,那就是青天大老爷。布政司若是不配合,那和虚职审书差不多。

“寇可来,我亦可往。倭寇在大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明为何不去抢掠他们呢?只因大明是天朝上国,君子之国。可大明……也不全都是君子,也有吃不饱饭的小人……”

许庭光听着听着,逐渐明白了:“寇可往,我亦可往。这件事情,朝廷是绝不会同意的。不过,本官却觉得这件事可做,但要看怎么做。杜大人想怎么办?”

“中丞,我借点粮食。”杜修明回到:“还有一件事,也请中丞准许。”

“按察使?”

杜修明问道:“江浙境内,除了偶有倭乱,其余百姓富足,倒也清明淳朴。下官倒有几个条件,不知许中丞可否考虑?”

“但说无妨!”

“对喽!”许庭光投来赞许的眼光:“朝廷会在朝中另择人选,不过那不重要了,这三人中的杨慎、黄升,肯定会升一人,来当右布政使。等到江浙稳定下来之后,将本官调走,升其中一人为巡抚。”

“粮食的事情,本官已经料到了,也给你想好了办法。至于另外一件事本官不准你,你还会继续下去吗?”许庭光饶有兴趣地看着杜修明。

“会,不管中丞同意还是不同意,也不管朝廷同意还是不同意,下官都会去办。”杜修明笑着道,“这件事就是……私掠!”

“私掠?什么意思?”许庭光原先考虑过很多可能性,但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他还是有些懵的。

“本官拟了三人,杨慎、黄升,还有一位你不认识,叫审书,外省的官员,与本官是仇人。”许庭光缓缓道:“黄升是许某的学生,杨慎乃是杨阁老的公子,审书是本官的仇人,这叫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我猜……朝廷一个都不会选?”杜修明笑着问道。

两人相视一笑,杜修明说的私掠,那是后话。现在杜修明的燃眉之急,却是那十万难民的粮食。进了军营的,自然有军粮供应。而剩下那八万开垦的百姓,却等米下锅。

私掠的事情,靠的正是这八万人。只要二十年,这八万人开垦出来的土地就满足不了下一代的需求了。到那时起,私掠的航线开启了,这八万人的后代,争不过本地人,就必然会向海外要生存!

“唔,朝廷外放,那还行。下官在朝中,人缘还可以,只要不来那种腐儒就行。”杜修明说这话,丝毫不觉得脸红。

“那杜贤弟还有别的事情嘛?”

“许中丞,布政使的人选确定了嘛?”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