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强宋崛起》
强宋崛起

第476章雪上加霜

说完这些,赵桓骑上马,又在周围溜达了一转。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通往南薰门的官道附近。

此时官道附近的商旅络绎不绝,一车又一车的货物乘载在马车后面,运输进入城内。

赵官家继续说道:“商品如何来?”

“商品……”王宗濋小心翼翼回答道,“制作出来?”

“没错,衣服靠种植的苎麻,丝绸靠蚕丝,纸用竹子,陶瓷用泥土,剑用铁,要么是地里长出来的,要么是地里面本身就有的。”赵桓思路越来越清晰。

因为商业空前发达,农民想要进城也十分自由。

甚至在城门口,还专门有户部的吏员,他们会对进城的人进行统计。

例如此时,就有一批衣衫褴褛的人,在一边聚集着。

另一个吏员走过来,对那些人说道:“你们跟我进城,去开封府衙登记籍册,登记完了,我安排你们住宿和吃饭的地方,明日开始干活,每天10文钱。”

按照东京城一个馒头一文钱的价格,每天10文钱,还包吃住,这些人绝对能够生存下去。

众人脸上露出笑容来,跟着那吏员进了城。

看到这一幕,赵桓倒也习以为常,因为这些早在仁宗时代就有了。

后来宋徽宗和蔡京还搞了居养院和安济院,地方官员为了讨好蔡京,开始大肆搞社会福利制度,让原本就困难的大宋朝财政雪上加霜。

后来那些慢慢也玩不下去了。

倒是这种为流民找工作的制度,从仁宗时代就保留下来。

如果你是流民之一,觉得这里工作太苦太累,不想干了,也可以,辞职是自由的,无非就去东京城大街上躺平要饭,也没人说你,不过可能经常会被治安人员盯着。

过去的大宋朝以文治国,武功虽然差了些,社会风化却十分不错。

这些优良的传统,并未被赵桓打乱,反而随着财政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变得更好起来。

突然,前面树林间的官道上,传来一阵喧闹声。

赵桓立刻被那喧闹声吸引了过去。

只见一群人围在官道上,将官道都给堵住了。

在城门口的官员,派了两个吏员,带着几个衙差,向那边走过去。

赵桓问道:“走,过去看看。”

“会不会有危险?”王宗濋说道。

“这京师门口,哪里会有危险,以后此地都是百姓居住之地,若是有危险,那开封府的官员们都可以滚蛋了。”说完,赵桓骑着马便走过去。

周围一群人赶紧跟上。

到人群附近,赵桓便听到里面传来喧哗声。

“分明是你们惊扰了我娘,不赔礼道歉,还想要打人?”人群中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

“大胆刁民!知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也敢在这里讹诈放肆!”

回应的是一个中年人,穿着一身官服,不过他说话有一股浓浓的吴音,一听就知道是江南一带的人,与钱喻清和钱槿姝的口音十分相似。

王宗濋疑惑道:“是江南的官员来京了?”

钱喻清也颇有些疑惑:“看起来似乎是市舶司的官员,怎么来京师来了?”

再一看后面那些骑着马的,钱喻清立刻明白过来:“是大食人,我想起来了,之前官家要召见那些大食人,我给杭州发了命令,宣他们来京师,应该就是这一批人。”

如果是在唐朝的长安,看到大食人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宋代的汴京,看到大食人就让人感到非常震惊了。

自安史之乱以后,华夏对华夷之辩越来越严格。

汉人对异族的防备也越来越谨慎。

从服饰就可以看出来,宋代的汉人是不允许穿异族的衣服的,如果你敢穿,官员就敢抓你治罪!

而在唐代,普通百姓都有可能会穿一穿胡人的衣服,长安城内,与胡人打交道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争吵间,城门口的吏员带着几个衙差已经赶到了。

“发生了什么?”那个吏员问道。

看到那个吏员,赵桓感到有几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他一时间也想不起来了,毕竟他见的人太多。

“这位上官,我带我娘来京,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他们的马跑得太快,惊扰了我娘,他们还下来打了我一耳光,我要还手,他们人多,我打不过,被他们打了。”那男子说道。

看得出来,是个憨厚的男子,常年务农,皮肤晒得黝黑。

郑喜走到那些人前面,看了一转这些人,然后目光落到那个官员身上,问道:“这位同僚,从哪里来?”

“这些全部被称为资源,从土里长出来的是再生资源,铁矿挖了就没了,叫做不可再生资源,但它们都可以成商品,卖钱,致富。”

“政事堂想要让大家有钱赚,就是要让商品涌入市面,流通起来,各行各业的商品流通,那就要种植制造商品的树、竹子,还要鼓励地方官府开采铁矿、铜矿和金矿。”

“这件事你亲自督促杭州市舶司。”赵桓说道。

“是。”

“那些在大宋也价值连城。”王宗濋说道。

两人都看着赵官家。

钱喻清立刻说道:“关于金矿一事,我想起来了,之前张俊说,日本国有许多。”

说到张俊,距离上一次抄他的家,好像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王宗濋说道:“日本多金银这事民间早有传闻,我都听了不少,但朝廷如何从那里获得金银呢,这并非易事。”

“我的意思是,临摹抄本,不需要原迹。”钱喻清说道,“文房四宝在日本也备受追捧,是倭人跻身贵族上流的唯一选择。”

“你的意思是,用这些,来换取金银?”

“这些绝对可以换取金银。”

这人还是得用对地方啊!

日本古代是出了名的金银产地,这一点历史常识赵桓还是有的。

在城门口,负责审核出入的吏员们正在忙碌着。

东京城的人口流动超过历朝历代。

“我朝自真宗以来,沿海便有与日本大开贸易的传统,金银确实获取不少,但大多在民间,且无法查证民间商人获利之数。”赵桓说道,“我要的是朝廷能得到那些金银。”

钱喻清说道:“此事也不难,倭人最喜好我朝诗词书画,尤其对苏子瞻、黄庭坚等人字画诗词爱不释手。”

听说这两年多,张俊在杭州府一带不但没有因为被抄家而变得沮丧,反而如鱼得水。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