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选祇》
选祇

第33章欲和谈

李继勋即便不愿,但事已至此也不好多说,否则何人肯服。

知道汪柯勇力过人,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全,便命他一同前往。军令既下,也容不得汪柯反对,只得随行,但这件事情却让汪柯对李继勋感官大坏,因为这命令压根没征求过他的意见。不过站在李继勋的立场上而言倒也没有任何问题,他堂堂二品大员,派一个小小公人,难道还需与他相商?

------------------------------------------------------

其态度之果决,让人无比动容,不愧为周之忠臣。

四周的叛军闻言,当即蠢蠢欲动。

汪柯本来以为主将被擒,叛军肯定会投鼠忌器,没料到李延福会弄出这么一出,不敢让他再开口,当当即一个手刀便将他打晕。

即便眼下所有人都看出宋官家是天命所归,但却还想为大周续命。前些时日,见淮泗决堤,灾民流离失所,便认定这是天赐良机,于是暗通博州刺史李筠、解州刺史张崇诂起兵清君侧。

短短一个月时间便占领了淮扬二道,打的宋军节节败退,好在寿春招讨使李继勋也是沙场宿将,这才延缓了他的攻势。

但李继勋毕竟兵微将寡,便只得一路退至豫章郡,这才会有今日之事。

此时李重进正在大营内布置进攻事宜,他断定再有两轮进攻,便能击败李继勋。

这时却见帐下主簿王坦一脸焦急地走了进来,欲言又止,神情晦暗地望着他。

知道有事,便问道:“尤之,有何事?”

明白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王坦说道:“主公,请借一步说话。”

但李重进却有些不满:“尤之,诸君与我亲如兄弟,无不可言之事!”这便是李重进的掌军风格,推食食之,解衣衣之。

手下众将即便素知其作风,但每次听闻类似言语,还是会感到心中熨帖,这也是为何这群人会愿跟着他干这杀头之买卖的原因。

见他表了态,王坦无奈,只得涩声说道:“公子被宋军擒下了,现在李继勋的使者便在营外求见。”

闻言,李重进脸色一变:“怎么回事?”

王坦便一一细说,听完李重进久久不语,只是脸色不断变幻。在场诸将见事情重大,均不敢做声。

过了许久,才见李重进面无表情地说道:“把人带进来!”

一旁的沈知县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立马放声喝道:“休要妄动,如若李延福身死,李重进的雷霆之怒我看尔等有谁可以承担!”原来淮泗节度使李重进便是李延福之父。

此言一出,周围的叛军又变得犹豫不决,谁也不敢第一个下令进攻,看来沈知县的话恰恰捏在了这些人的七寸处。

这也看得出来其实李继勋对手下的骄兵悍将掌控力有限,不过这也是唐末之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数十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频率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要高,指不定哪天某个不知名的丘八便坐到了那至尊的位置上,所以暗怀心思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怕强人所难失了军心,李守恩便主动请缨这才化解了李继勋的尴尬,李守元见哥哥站了出来,也嚷嚷着要一起去。

“如此,那便最好,可否告知发生了何事,为何你们会与叛军发生激战。”

但却没想到那李延福却是个不怕死的,见手下将士如此,不由勃然大怒:“混账,为了大周基业,我等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岂能因我一人而废国事!我现在命令你们立即进攻,如我身死,由副将李感继任!”

就在叛军进退维谷之际,李继勋的千人队这时也杀了过来。眼见犹豫不得,那副将李感不敢再耽搁,直接下令撤军,且战且走与大军汇合。

这下,汪柯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李节度的两位公子,下官沈度见过两位李公子。”沈知县是个擅长钻营的人,对开封高门的情况研究颇深,第一时间便认出了二人便是李继勋的两位公子,矮者是长子李守恩,巨汉则是次子李守元。

汪柯便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一下前事,待听到他们生擒了李延福之后,李守恩不由大喜,或许这下大军可以安然退守南丰了。原来这李延福是李重进的独子,也是沧州李氏一脉唯一的男丁,身负全族重望,有了这李延福在手,必定会让叛军有所顾忌。

当即便引着几人往大营而去。

待李继勋得知情况之后,当场决定派出使者前往那李重进大营谈判,但在选择谈判人选时却犯了难,因为谁也不知道李重进会有何举动,不敢保证能不能活着回来,是以手下将士都不敢前往。

二人一高一矮,高个身高足有两米,满脸横肉,无比桀骜,矮个则同汪柯差不多高,长相一般,但文质彬彬,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

问话的正是那文质彬彬的将军。

李重进者,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其母便是郭威的姐姐福庆长公主。因为郭威无子,其死之后能够继嗣的便只有他和周世宗柴荣,但因为郭威知道他的本性,悍而无谋,必定无法扛起大周江山,是以死前便将位置传给了养子柴荣,并且要求李重进发誓终生侍柴荣为主。

这人绝对称得上是感恩之人,有感于郭威的提携之恩,即便私底下对柴荣有诸多不满,但这一生却活成了大周忠犬,反而超越了许多旧邸故人,成为了柴荣最信任的大将,每有战事,必以其为中坚。

“哦?你认识我们?”李守恩有点惊讶。

“下官自开封而来,自是认识两位公子。”

待见到李继勋的大军,便见两名骑士越众而出:“几位勇士有礼了,在下李守恩。”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