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我成大明偶像:老朱竟是黑粉头子》
我成大明偶像:老朱竟是黑粉头子

第17章 我堂堂礼部尚书,去和许北对线?

太监送上东西,任亨泰拿过来一看,是一个叫新华夏报的东西。

他恍然,原来下属们讨论的就是这个东西啊。

大致看了一下样式,他的注意力就放在了头版文章上。

此人乃是大明礼部尚书任亨泰,真正的大佬级人物。

自从胡惟庸倒台,朱元璋裁撤宰相。

六部尚书就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了皇帝之下权位最高的文官大佬。

你要说作者文字功底有多强,其实只是一般。

但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核心。

对兼并的剖析,全新的视野,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些东西给文章加分太多了,足以让比文一跃成为华夏名篇!

许北就是打算让这篇文章吹起新思想的风,自然也是精雕细琢花费心力的。

这是新思想的第一声呐喊,当得起这个评价!

任亨泰神色凝重起来。

他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思想的冲击。

这个许北的文章,是完全迥异于儒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

不谈道德礼仪,只用现实规律解释世界。

礼部掌管天下礼教事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他瞬间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许北有惊世之才,意图开辟新路,他想取代儒家的话语权!

朱元璋的声音传来。

“任尚书,此作者曾言,欲解决土地兼并,必要开创新思想,建设新华夏。”

“此言甚缪,儒学千年,难道解决不了兼并?”

“朕欲扫除兼并,使我大明万世长存,任尚书何以教我,兼并之事该如何破除?”

任亨泰顿时头皮发麻,暗暗叫苦。

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或者说太看得起儒家了吧。

兼并根本就是无解的问题。

要能解决,还能留到现在?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是傻子,谁不知道兼并之害?

但还不是一代代这么历史循环过来了。

从来没有人解决过兼并问题。

就像这篇文章所写,历史按照他固有的规律,支配着所有人。

你就是让孔夫子复生,他也得挠头啊。

皇帝这不是在为难人嘛。

任亨泰急得冒汗,但是也不能直接说不行,这要承认了,那皇帝该怎么看儒家?

那不是正好证明了许北的正确吗。

儒学解决不了兼并,必须要开创新思想,不然大明也逃不出历史周期律。

承认做不到,那就是在认输,这是不能忍的事情,儒家不能失去话语权!

最后,任亨泰只能硬着头皮给出一个解释。

“陛下,君承天命,天下万事运转,皆系于君王一身。”

“若君王昏庸失道,则朝纲松弛,万事皆废。”

“朝廷的法律道德不能约束地方,豪强就行事无所顾忌。”

“贫民小农弱小力微,根本无力抵抗豪强。”

“如此,兼并之事就无法避免。”

朱元璋眼睛一亮,颇为兴奋。

儒家对兼并的解释,更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说得好,你继续说下去!”

任亨泰松了口气。

“反之,若君主贤明勤政,则百官必定清廉正直。”

“朝廷具备威严,就能够约束百姓,教化百姓。”

“若百姓皆知礼仪,皆有道德,又怎么会发生兼并惨事呢?”

“是以,君主无德,则上下无德,君主有德,则上下有德。”

“国家运行,最重要的是使君王贤明有德,这就需要君王多学习圣人经义。”

朱元璋开怀大笑,他对任亨泰的回答很满意。

是啊,只要皇帝做好自己的事情,约束好自己的臣子,避免贪污渎职的事情。

那百姓个个安居乐业,怎么会发生兼并的事情呢?

如果元朝统治者,能当个人,天下百姓会惨到那种地步吗,自己还会造反吗?

反观历史,每有明君的时候,必有盛世。

而每到昏君的时候,必定民不聊生。

正好佐证了任亨泰的观点。

所以,儒家完全能解决兼并问题,只要好好教导君王,让大明代代有贤君,那自然会千秋万代。

“任尚书,你果然是一等一的大儒学者。”

“你把刚才的话写成文章,给那新华夏报社投去。”

“下一期的新华夏报,我要看到你的文章发表!”

任亨泰顿时苦笑答应下来。

我堂堂礼部尚书,跑去和一个民间士人文斗。

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礼部尚书,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任亨泰今天也是正常上班的一天。

任亨泰正色道:“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朱元璋点头:“你先看看这个东西吧。”

一个不好,也许小命就交代了。

皇宫里,一个老头正往深处而去,面见皇帝。

但是来了之后,他就感觉今天有些不对劲。

属下们总在小声交谈着什么,他听了两句,好像是什么什么报的东西。

他心里是有点忐忑的。

朱元璋让太监给任亨泰递过去东西。

“任尚书,你主管礼部,也是大明一等一的大儒学者。”

“朕如今有些疑问,想问问你。”

于是只能匆匆跑过来。

待见到朱元璋后,任亨泰行过礼,便安静的站着,等待皇帝发话。

《历史周期律》

看着看着,他就懵住了。

员工面对老板,天然会有压力,更何况还是朱元璋这种老板。

给朱元璋打工,是很考验心理素质的,一般人真干不来。

还没来得及询问,就被告知皇帝宣见。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