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我成大明偶像:老朱竟是黑粉头子》
我成大明偶像:老朱竟是黑粉头子

第21章 扑街写手罗贯中的理想

他们都在彼此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这场学术风暴,也把一个问题彻底推上了大明的中心。

如何解决土地兼并?

杭州的报纸一样火爆,士子们走在街上相互讨论着。

“张兄,任尚书的文章你看了吧,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还能怎么看,写的好呀,任尚书也是儒学大家,文章自然无可挑剔。”

毕竟礼部尚书的身份在哪儿摆着,不同人说话的分量就是不同。

而许北仅仅只有一篇文章,还是差点意思。

更何况,大明的主导思想还是儒学,那么代表儒学价值观的观点,就更容易被人接受。

新思想的道路,还是漫长的。

报纸的盛行,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这次土地兼并的学术争论之上。

但是有一个人,却丝毫不关心这些。

已经耄耋之年的罗贯中,正在看着报纸上的一首诗发呆,那是他自己作的一首诗。

自己中年时候,曾有感于天下乱世,作下一首感叹苍生疾苦的诗作。

他觉得这是自己这辈子作的最好的一首诗了。

但是由于自己声名不显,即使有佳作,也算不了什么。

这首诗基本上就无人知晓。

但是前些天,他接触到了报纸,发现这华夏报社接受社会投稿,他就动了心思。

想用这首诗试试水。

他真正在意的,其实不是什么诗作,而是自己的小说话本。

自己一辈子的所有成就,都在创作话本小说上了,可惜,也只是高不成低不就。

话本这东西,在文人士子眼里,实在是太低端了,没有多少人看得上。

很多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即使创作了话本,也羞于用自己真名。

比如兰陵笑笑生。

而就是这么低端的东西,罗贯中都觉得做的特别失败。

自己创作的很多话本,很多都被书商嫌弃,最后只能屈辱的低价折卖。

这是罗贯中永远的痛,他不愿自己的成果被如此看低。

于是他呕心沥血,花费巨大精力,创作了一本新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可是最后的结果依然让他大受打击。

无耻的书商,把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疯狂压低收书的价格。

这让罗贯中意难平。

难道我辛辛苦苦的作品,就真的只能委曲求全吗?

他真的不愿意妥协,可是他更不想自己的作品被埋没。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看到了新华夏报。

于是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既然书商那么无耻,自己为什么不试试给报社投稿呢?

但是报纸是新出来的玩意,之前根本就没人了解。

罗贯中也有些疑虑,害怕被坑。

所以决定先用自己以前的诗试试水。

如果情况好的话,就把小说投给报社。

而就在不久之前,有一个年轻士子前来拜访,竟然就是报社的外派职员!

他告知自己的诗真的通过了,已经刊登在了第二期的诗词版面之上。

这士子在支付酬金以后,还赠送一份报纸给他。

罗贯中看着报纸上自己的诗,觉得无比惊喜,更觉得兴奋。

一想到自己的诗,现在正在被无数人欣赏,他就无法抑制高兴的发抖。

如果自己的小说也像这样发表在报纸上,那也同样会有无数人看到自己的小说。

这不比刊发书籍好上一万倍!

买话本的人能有几个?

买报纸的人又有多少?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罗贯中感觉,自己一生的理想,可能有机会实现了!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这么说的话,你也觉得那许北,只是危言耸听的狂生咯?”

“我可没这么说,兼并之害古已有之,许北先生只是陈明利害,这不算危言耸听。”

两人的争论,此时也是一个缩影。

任亨泰和许北的对线,终究是影响了万千士子。

“事实上,历朝历代,贤君不是没有,大治之世也不少,但兼并从来没有消失过。”

杭州府,因为离京城距离近,所以第二期报纸发行后,很快就流入到了这里。

“那你还说任尚书的文章写的好,他可是明确批判那许北的文章?”

“我只说他文章写的好,又没说他说的对,这是两回事。”

“任尚书的观点看似可行,但是你不觉得太过理想吗。”

“许北先生的文章,基于现实,视野之新奇,让我拍案叫绝,他绝对不是沽名钓誉的狂生。”

另一士子皱眉:“可是,许北并非儒生,他的文章,也不讲圣人道理,这怎么能行呢?”

张姓士子则道:“我辈儒学士人,应该包容万象,不是儒学就一定是错的吗?只要他说的是对的,那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张姓士子摇了摇头。

“就土地兼并一事来说,我还是觉得许北先生更有道理。”

任亨泰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有人叫好,也有人不以为然。

但终究是他占了绝对上风。

“要让天下人人皆知仁义道德,这根本不现实。”

“大明也不可能代代皆贤君。”

“这算什么说法,我倒是觉得任尚书说的对,兼并之事虽然可怕,但完全是可以解决的,只要君民上下,皆知圣人经义,则兼并不治则破,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历史周期律。”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