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开局扎职红棍,我只想退出江湖》
开局扎职红棍,我只想退出江湖

第三十三章 拍戏是一门生意(6,求鲜花评价票)

霍天耀后世不少明星都喜欢开个人工作室,然后挂靠在大公司的旗下。

这一套,都是人家嘉禾玩剩下的路子。

邹闻怀这个人,跟邵毅夫比起来最大的有点,就在于他是个有担当、有胸襟的生意人。

在八十年代的港城,也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既可以在市中心买下一栋别墅,也可以被那些富豪们随手输在赌场里。

很多时候。

他们很少舍得花钱,也很少舍得让旗下的艺人赚钱。

可问题在于。

电影这个东西,甭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为了赚钱啊!

明星艺人拍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是商业行为下的艺术。

哪怕是墨镜王、姜闻这样的赔钱大师,他们其实也渴望得到市场的认可。

艺术追求固然很重要,但谁会不喜欢拍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

真要是纯粹为了艺术的话,干脆不在院线上映多好。

都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对于姜闻和墨镜王这样的导演来说,他们其实很纠结的。

扯远了。

霍天耀很清楚,港城如今的这个局势,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别看如今的港城繁花似锦,貌似非常的繁荣。

可事实上。

社会经济泡沫,人心浮动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

这种情况下。

大家想要释放压力,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娱乐产业。

不管什么时候。

娱乐市场的发展,都是源自于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而港城的电影市场,就是如此。

电影市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遍地是黄金。

但实际上。

电影的制作成本,却越来越高。

二十三十万拍一部院线商业电影的印象,说白了都是那些皮包公司弄出来的。

但问题在于。

这些公司大部分存在的时间甚至不超过半年。

到如今,

一部正常的商业院线电影,成本起码在二百万港币以上。

像霍天耀手中的这个卡司,光是制作成本,就要超过三百万。

狄隆让他对嘉禾报价五百万,还真不是吹牛。

别的不说。

光是一个灯光组的普通灯爷就要两千块一天才会开工,幕后人员薪水高,更不要说演员了。

在原本的历史当中。

《英雄本色》这部戏当时的背景,是周闰发连扑了十几部电影,那时候的他,正处于文艺范儿朝着商业范儿转型的阶段。

而章国荣也是小鲜肉一枚,正谋划从歌坛转型。

再加上落魄大哥狄隆。

这才使得制作成本极低。

可即便如此,电影的制作成本也超过了两百万港币。

所以。

霍天耀是真的担心吴雨森那家伙乱花钱,让剧组超支。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他就只能带着一班小弟去当大圈仔了!

PS: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月票,求打赏,今天鲜花达到三万,十更送上!评价票达到五百,也是十更!另外,如果月票能够达到十票,或者有一百书币打赏,同样十更!另外,书评今天达到三十,也可以十更!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大家对于八十年代港城电影的印象,大概就是成本低,制作精良。

动不动就有人说,你看以前港城的电影,投资几十万,就能拍一部戏。

人家邹闻怀贺冠昌比邵六叔大方!

票房分成这个概念,就是嘉禾的邹闻怀提出来的。

再者说。

四百万港币!

要知道。

那时候几十万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明星的片酬摆在那里,想要顶级明星出演,不掏出个百八十万的港币,人家甩都不甩你。

为什么嘉禾能够迅速在港城娱乐圈崛起?

说白了。

投资超过一百万的电影,就应该是大制作。

三十万五十万,就可以拍一部不错的电影了。

同时代的那些电影人。

不管是日薄西山的邵氏影业,还是后起之秀的新艺城七怪,或者是金公主的雷家父子,这些人跟邹闻怀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眼界太窄。

别的不说。

八十年代港城的房价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特殊原因,这一点根本就不足以证明那时候的物价低廉。

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算。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