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团宠小女喜种田》
团宠小女喜种田

第330章 离别在即

如今二丫和腊梅要去京都,两家都是惶恐又害怕。

怕闺女再不管家里了,更怕见不到闺女了。

面馆交给两个妇人,有个活计,她们能少些小心思,别给主家添堵。

那就是包子铺要怎么转型!

怡安琢磨了很久,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换成面馆。

面条是个神奇的吃食,也最容易变换的吃食。

而天气也越来越冷,大锅里的骨汤咕嘟嘟冒着香气,飘出多远,引人肚里馋虫暴动。

于是,要一碗热汤面,吃饱再去对面茶馆喝茶闲话儿,慢慢居然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到旁边山货铺子卖皮毛的猎户山民,也喜欢吃一碗热汤面再往回赶路。

田里的粮食收完了,饱满的玉米挑出来,预备开春之后,庄子里再做种子,土豆和白菜萝卜之类大半送进土窖,等待冬日时候,慢慢运去大院卖掉。

简大成帮不上什么忙,就在家安心养病,读书写字。

待得家里的葡萄露酿好,开口松子准备了几千斤,大批山货堆满院子的时候,简大成已经能在庄子里走动了。

这期间,邹桓和金胜带了一百铁骑又出发了。

原本是要带大队人马直接插入草原,但大将军和戚将军商量过后,还是觉得太冒险了,而且冬日不便。

邹桓倒也没坚持,毕竟年后开春,京都那边才开始大考。

他赶在这之前完成目标,再光明正大回去就来得及,给叔叔,给家里撑腰。

刀老大带了百人车队,在第一场小雪落下的时候,回到了三里镇。

让整个镇子又热闹起来!

这几年,他每年都要来往京都五六趟。

去的时候,自然带走塞外这边的药材、毛皮,山货等等。

回来的时候,就会运一些京都那边的布料绣线,瓷器,纸笔,甚至是新书之类,总之,都是塞外这边缺少也新奇的东西。

品质不见得多好,但价格绝对公道之极,甚至比城里铺子便宜很多。

三里镇家家户户都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多买一些。

特别是年前嫁娶多,买几块新布料做新袄裙,给家里添一套新碗盘,孩子的笔墨也多备一些……

总之,刀老大带回的东西,除了自家要留下的,其余摆到山货铺子门前,两日功夫就卖空了。

他马不停蹄的装了葡萄露,毛皮和各色山货,就要再赶回京都去。

那边预定了葡萄露的人家,恨不得日日去铺子里催问。

因为赏雪的时候,水晶杯里,没有血红的葡萄露助兴,贵人们简直不能忍受……

怡安同爹爹商量好,低调进京,于是就嘱咐刀老大,这次带上吴嫂子一家四口老少就好。

而他们在腊月之前肯定到京都,让吴同把住处准备好就行。

刀老大回来匆忙,走的也迅速,第二日一早就踏上南下的路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庄子里没什么活计,众人也终于可以猫冬,彻底歇一歇了。

村人们结伴轮流进城去逛逛,买点小东西,甚至是寻个酒馆喝点儿小酒,听听热闹。

偶尔听到议论,居然有流言说简大成要病死了。

有人可惜,有人叹气,也有人说酸话。

若不是刀大叔早有交代,猎户们真是想抄刀子了。

实际,简大成已经好利索了,不但所有余毒都清理干净,甚至还养胖了一圈儿。

这日,木源得了任务,去了一趟营地,给大将军送了两筐果子,捎了几句话。

于是,天黑时候,大将军李敬就带了李峰和七八个亲兵到了简家庄子。

堂屋里,放了大圆桌儿,中间的黄铜炭火锅,咕嘟嘟的冒着热气,一半骨汤,一半鱼汤。

铜锅边上,摆了大盘的羊肉片,碧绿的青菜,各色鱼丸肉丸等等,很是诱人。

简大成接了大将军和李峰进屋,怡安就请李师傅招待亲兵们到厢房。

厢房里也摆了一桌儿,看的秦兵们都是高兴起来。

简家的饭菜美味,是整个军中都知道的。

尤其是这个火锅,简直是人人都听过,但吃过的人却不多。

不想,他们今日居然有这个机会。

堂屋里,寒暄几句就开饭了。

怡安也是陪客,给大将军和李峰倒了酒,简大成刚刚痊愈,依旧不能喝。

牛嬷嬷和春分帮忙烫肉烫菜,四人埋头吃了一会儿,肚里有了五分饱,才让她们下去,然后慢慢自己动手,边吃边说闲话儿。

李敬虽然一直没来简家探望,但简大成病情如何,李师傅隔三差五就去营里一次,总会说起,所以,他也清楚。

这会儿,眼见简大成双眼有神,原本瘦削的脸颊也添了肉,大将军就忍不住感慨。

“先生之前太辛苦了,如今卸下重担,把身体养好,倒是可喜可贺。”

简大成笑道,“多谢将军惦记,这几年虽然辛苦,但眼见戍边军摆脱饥寒,兵强马壮,我也高兴。”

身体实在不舒服,今天一更。

冬天冷了,可以吃热汤面,猪骨头羊骨头熬一熬,煮出的面顶饿又暖身子。

夏天天热,可以换成过水打卤面,凉拌面,加点蔬菜和肉酱,味道也很好。

放到旁人家里,这么大的闺女早就该成亲了。

但二丫和腊梅说不嫁,她们私下骂几句罢了,也不敢强迫。

两家原本都有些重男轻女,最初把孩子送到简家,是想家里少个人吃饭,也赚点工钱,帮衬家里。

第三百三十章

而且节省人力,夏日熬好骨汤可以放一天。

冬日炸了肉酱可以放一个月。

这几日忙的是脚丫子不沾地,却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但这几年,两个丫头学了写算,在城里大院帮着老太太管理生意。

待人接物,眼界见识都出息太多了。

两家也不敢小看闺女,反倒事事迁就了。

最主要,熬汤的方子和肉酱琢磨好了,其余活计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谁来经营都好。

吴嫂子因为要进京和丈夫团聚,很是高兴。

最主要是二丫和腊梅在外边,也不用惦记家里。

二丫娘和腊梅娘显见也知道拦不住闺女,索性一心扑在面馆上,只六七日功夫就彻底接手过去了。

怡安和她一起定了方子,看守铺子的人选就交给了刀大叔。

刀大叔选来选去,就选中了二丫和腊梅她们的老娘。

揉好的面,就是当天用不了,还可以烙饼、蒸馒头,绝对糟蹋不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