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唐极品纨绔》
大唐极品纨绔

第一百七十八章 年贴

而元氏将张大素张大安拉来写年贴,这个年贴就是用来拜年的。

按照唐朝的习俗,拜年时一定要带上“拜年帖”。

拜年贴的发明者,正是当今皇帝陛下李世民。

“奇怪,难道有人在念我?”

张拯揉了揉鼻子,浑然不知嫂子柳氏还未回到长安,却已经在准备为他挑选未来的媳妇儿了。

调戏了一会儿小绿裳,张拯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大唐的百姓,连过年的方式都显得慷慨大方。

在元日这天,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有酒席,客人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用餐。

主人家一般都不会吝啬。所以,当时的唐人不管拜年拜到谁家,都有美食可以享用。

而享用美食的凭证,就是这“拜年贴”。

可以说,大唐的繁荣开放与包容,上到朝堂,下到百姓,就体现在唐人的方方面面。

而写拜年贴也是很有讲究的,有写给相熟的亲族的金贴,有写给四邻的飞贴。

比如过了元日,张拯需要去舅舅元德操家拜年,就要先递上金贴。

这就是唐人浪漫的地方,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有仪式感。

“小弟,快来帮忙!”

张大素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余光扫见张拯正站在房门外,不由得惊喜的喊了一声。

“来了!”

张拯进门,取过来一叠二哥三哥已经写好的拜年贴看了起来。

张家是高门大户,张公瑾身居高位,说一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也不为过,所以要写的拜贴就格外的多。

除了与张公瑾同朝为官的各位大臣,还有给张氏本家各位族老,以及与张氏交好的各大世家门阀。

粗略一算,哪怕一家只写一份,那也是好几百份。

也难怪张大素会写到手腕生疼了。

不要小看这寥寥几个字的拜贴,这也是世家门阀之间相互往来联络感情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张帖子,倒不如说是一份人情世故。

关系就是在这种点滴的小事之中,逐渐亲近起来的。

“二哥三哥,怎么没有杜相家的?”

张拯将拜贴上的内容一张一张看完,却没有发现已故的杜如晦家的拜贴,不由得疑惑的朝两位兄长问了一句。

张大素闻言眉头一皱回道:“杜相,就不用了吧,自从杜相去世之后,杜构杜荷与咱们家也没什么往来。”

听见二哥的话,张拯愣了一下,心想还真是人走茶凉啊。

不过二哥说得也没错,自从杜如晦去世之后,莱国公府仿佛一夜之间就沉寂下去了。

杜如晦的长子杜构袭爵莱国公,被李世民升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荫封了一个尚乘奉御的官职之后,便没了下文。

但话能这么说,事情却不能这么做。

而且张拯身为穿越者,比两位兄长知道的事情更多。

对李世民的态度也要比两位兄长更加清楚。

别看杜家现在仿佛沉寂了,但张拯却是清楚,这只是李世民为了彻底消除杜如晦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故意为之。

不提京兆杜氏在大唐的影响力,就说杜家两兄弟,用不了几年仍然会再次得势。

杜构明年将会出任慈州刺史,并且会领兵出征登州与莱州。

虽然杜构袭爵莱国公之位,但能以毫无功绩之身出任一州刺史,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李世民大材小用了,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重用。

而杜荷,过些年也将尚李世民嫡女城阳公主,被赐爵襄阳郡公。

一门两公爵的家族,哪怕在朝中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但仍然值得张家交好。

至于十多年后杜荷参与李承乾谋反,那是十多年后的事情。

况且,如今李承乾隐隐已经有被自己改变的意思,十多年后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

“还是写一封吧,我张氏不烧冷灶,但也没必要落井下石。

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况且,以陛下亲自为杜相扶棺的哀荣,谁也不能保证杜氏就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

所以我的想法是,往年怎样今年还怎样,二哥三哥,你们觉得呢?”

张拯稍加思索,对着两位兄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大素听完张拯的话,转念一想,也不是多费劲的事情,没有必要为此拂了小弟的意。

况且小弟说的也有些道理,朝堂上浮浮沉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未来的事情确实很难说清楚,便回了一句。

“也行,朝中的事情小弟你比我们清楚,你做主吧,也就是一封拜贴的事情而已。”

这妮子随口说两句荤话脸就红了,一点儿成就感都没有。

所以张拯决定去看看两位兄长在干嘛。

而关于拜年的礼仪,大唐还有专门的规定,男性以双膝跪倒叩头为主,女性则不需跪地,站着往前弯腰一拱手就行。

这也是唐朝的一个特色,女性们大方自然,透露着唐朝开放包容的气概。

这七天内,除了元日与人日的大朝会之外,官员亦会参与到民间与民同乐。

长安邹国公府,百无聊赖正在调戏小绿裳的张拯突然打了两个喷嚏。

穿过几个回廊,张拯来到了二哥张大素的院子,却发现二哥不在。

拉来府中下人一问,原来二哥三哥都被老娘拉去做苦力去了。

比之端午中秋之类的传统节日要重视得多。

大唐的元正除了放爆竹,贴彩纸之外,亦如后世一般有守夜,压岁等活动。

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拜年,唐人更加重视家族血亲。

元日早上,大家族里老人们的子孙后裔们早早的就给家中的长辈们行礼拜年。

却是老娘将二哥三哥都拉过来写拜年贴了。

所谓百节岁为首,唐人对于一年当中最为浓重的一个节日:“元正”。

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人们不可能都用金箔,便以梅花笺纸替代,这种“拜年帖”当时也被称为“飞帖”。

比如元正的时候,长安的夜晚是不宵禁的,不仅不宵禁,民间还会自发组织庙会,灯会,傩戏等活动,夜晚的长安热闹至极。

而官员不仅放假七天,还会有丰厚的赏赐发下。

问清楚地方,张拯信步来到后院的一个房间。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