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唐极品纨绔》
大唐极品纨绔

第二百四十五章 长安沸腾

这就是为什么张拯一定要选择走水路的原因。

走陆路,从长安赶到潼关,怎么也要两天才够。

一路上既要在一段时间之后停下来休息。

更别说像现在这样,撇下所有人偷偷溜出长安。

储君乃是国本,李承乾与张拯此举若是传了出去,必然引得朝野慌乱。

反正张拯笃定自己回去之后不会有什么事情,李承乾肯定是逃不过一顿毒打。

而走水路,则是可以将这些事情全都省去。

在渭河上,乃至运河这一段水路。

很多商船只要不是天气差得实在看不清水面。

但凡月色亮一点,夜间都会继续行船。

而这样的情况,将会在张拯一行人进入大江之后才会改变。

四位操舟的将士互相轮换休息。

白天的速度又比晚上更快上几分,一群人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解决。

随着渭水沿岸初抽嫩芽的的柳树一排排被众人甩到身后。

未至正午时,一群人便已经离开了华阴境内。

……

而今日的正午时分,就是张拯与李承乾一行人离开华阴地界的时候。

随着李世民颁下两道旨意,两个重磅消息也在长安炸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迅速的掩盖了昨日李靖请辞这个消息的热度。

在短短几个时辰之内,成为了整个长安百姓口中的津津乐道的大新闻。

第一件事情是,大唐皇家书院将定于今年春分那一天,正式开学。

而且书院面向整个大唐进行招生,不限年龄,不限家世,不限学识。

但凡能在书院开学之前来到书院的有志学子,只需要来到书院之后进行报名。

然后通过书院出的简单考核,便可进入大唐皇家书院免费就读。

最最最重要的是,食宿全免,学费全免!

只需要通过书院考核,书院就会为学子提供一切日常所需的东西。

包括但不限于笔墨纸砚书籍与行李!

而书院的学子在从书院毕业之后,便可获得天子门生的身份,一举踏入官僚阶层。

这个消息一出,瞬间,长安便沸腾了。

而第二个消息,则是李世民下旨明发天下。

言他遣出了太子李承乾,与渭南县伯张拯。

两人一同前去岭南,一来参谋僚人作乱之事,二来替自己宣慰一下劳苦功高的耿国公冯盎。

如果说前一个消息让长安的百姓沸腾了,那么第二个消息一出,沸腾的就是朝堂。

无数清流言官上书,直言陛下昏聩。

太子乃是储君,国之根本不容有失。

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什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通通被他们翻了出来。

陛下明知岭南战火纷飞,还让太子亲涉险地。

实乃昏聩之举,要李二下旨追回太子。

只是李二将这些奏折全都留中不发,选择了软处理。

而李世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更是惹得满朝清流言官不满。

纷纷叫嚣着,若是陛下要继续昏聩下去,那么他们就要一头撞死在太极宫前。

这两个消息一出,无异于点燃了两个火药桶。

瞬间便引爆了朝堂之上本就不太和谐的君臣关系。

长安的形式一下子严峻起来,谁也不知后续将会发酵到何种地步。

关于第一个消息,若是张拯还在长安,一定会惊掉下巴。

他的计划里,大唐皇家书院开学,可没有面向整个大唐招生这一条。

如果说李二当初同意成立皇家书院,对于世家门阀来说是软刀子割肉的话。

那么面向整个大唐,不限家世,不限年纪,不限学识,只要通过考核都能进入书院就读这个决定。

对世家门阀来说,无异于全面开战。

这才是李二下定决心要将张拯打发去岭南避祸的真正原因。

甚至这件事情的背后,也少不了张公瑾和老李纲的影子在推动。

无论是李二,还是老李纲,以及张公瑾,每一个人都是久经风霜的人。

但是张拯不一样,他太年轻了,既没有底蕴,也没有斗争经验。

若是继续留在长安,那些人或许拿他们三人没有办法。

但是张拯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的人。

这次的危机,不是有一个太原王氏倒戈就能安然度过的,甚至连张公瑾也保不住张拯。

敦煌张氏再强,强得过天下世家?

当然,这一切都跟现在张拯没有什么关系。

张拯既不知晓这个消息,也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头铁,会选择一刀切!

最多就是心里隐隐有些猜测,李世民让他去岭南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

况且,就算张拯现在知晓了这个消息,也晚了。

木已成舟,李二与世家开战已是不容更改的事情。

至于最后,李二是成为杨广第二,还是凭此一举登上千古一帝的宝座。

就不是谁能预料的事情了。

还是那句话,想要追求诗和远方,不付出点代价怎么行。

李承乾点点头道:“一点点!”

待天色大亮之时,众人便已经出了渭南地界。

若是按照这个速度,不需到晚上,张拯一行人便能到达潼关。

所以李武存只跟张拯同行到潼关便会下船,然后在潼关等待着刘方等人。

刺激自然是刺激的,当太子这些年,李承乾很少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

张拯不以为意的说道:“现在木已成舟,后悔也晚了,还是老老实实的跟我去一趟渭南吧。”

张拯对李承乾说完,转头对一旁的李武存说道:“我先睡会儿,到潼关了叫醒我!”

张拯去岭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操舟的亲卫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对渭水都非常的熟悉。

再加上渭河水流平缓,又是顺流而下。

是以哪怕众人是夜间借着月色行船,速度也不慢。

李武存应了一声,也靠在船沿上假寐起来。

李武存这一次不跟张拯去岭南。

恢复马力与人的体力,又要埋锅造饭,夜间还得搭营。

在路上耽搁的时间都快赶上走路的时间了。

而刘方和太原王氏派出来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张拯需要一个有一个合适的人去接应他们。

以及安排他们到长安之后的一切后续事物。

“好!”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