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三国之最强义父董卓》
三国之最强义父董卓

第二百一十七章:聪明人不会少

而在下首的蔡邕听了董卓的话,不自觉的瞟了杨彪一眼。

董卓心中暗恨道,果不其然。

这群老家伙其实心中早就知道可以这么干,但自己没想到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提醒自己。

蔡邕觉得董卓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

甚至是狂妄的撒盐。

不过董卓却没在乎蔡邕的情绪。

因为他们出不起这个钱?

做不起这个雕版?!

不。

都不是。

只是因为如今这世道能够有学问的都是上层人士,而这些人都是一层一层的关系户,普通人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的。

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这群上层人士不想让普通人接触到。

他们形成了一定形势的垄断。

对知识的垄断。

怎么垄断效果最好?最简单的就是让你无书可读。

如果书多了,读书的人多了,那么这种垄断就会被打破,固有的既得利益者便会丢掉一部分利益。

能够学习,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自然是同一个圈子里面的人,这些人当然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正因此,就算知道可以用拓印的方式去大规模制造出书籍,他们也不会这么去做。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蔡邕。

蔡邕创出“飞白”体,在读书人中不可谓不聪慧,难道他没有想到用拓印之法而成书?

董卓觉得,蔡邕不会没有想到。

那么蔡邕明知可以这么用,为何却没有主动去使用,反而家中之书依然用的竹简?

蔡邕也是读书人,他也要维护自己的圈子,就算是他不想维护,去大力推行,恐怕也会被同样圈子内的人所排斥。

先行者必然是困难的,在如今的圈子里,如果被其他人排斥,那后果不言而喻。

当然,这些都是董卓以最大的恶意前去揣摩的,如果善意的去想,可能是因为现在制造纸张的难度太大?

也可能因为现在制造纸张的成本太高?

或者是是因为……

他们没想到?!

这个到还真有可能,毕竟董卓是以过来的眼光看以前,蔡邕、杨彪没想到也应该有可能。

不过董卓刚才一直在观察杨彪和蔡邕的表情,很显然,他们应该也想到过。

之前种种已成过去,董卓也不怪蔡邕、杨彪他们刻意隐瞒,毕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也没有什么错。

做人不能太白莲花了。

董卓轻笑一声,“伯喈,文先,方才董某的点子如何?”

董卓笑眯眯的看着杨彪和蔡邕,静待他们回答。

杨彪轻吸了一口气,缓声道:“相国此策不可谓不妙,只不过若是用临摹之法,这书中之意,字中之神难免会有些缺失。”

“嗯。”董卓点了点头,笑道,“文先言之有理。”

“伯喈以为如何?”

蔡邕眉头一皱,轻声道:“相国此法的确可行,有得必有失,不过若是能让百姓都能读上书,恐怕有些困难。”

董卓眉头一挑,笑道,“嗯,伯喈言之亦有理。”

……

……

沉默。

董卓言罢,便不在说话,杨彪、蔡邕二人也沉静下来,会客厅中变的针落可闻。

“咳。”一声轻咳,董卓打破了沉默。

“方才伯喈说的好,有的有失,董某思虑了一番,觉得还是得多于失,董某准备先在雍州推行这木板拓印。”

“董某称之为,雕版印刷。”

“此作坊当为官办,以后要刊印何书均有朝廷决定,伯喈、文先以为如何?”董卓静静的看着杨彪、蔡邕二人。

蔡邕闻言,直接行礼道:“明公此策,大善。”

杨彪也紧跟着行礼道:“明公此策,大善。”

“哈哈哈。”董卓放声大笑,“好,既然如此那便如此决定了,明日吾便上奏陛下,先由雍州开始推行。”

“不过这作坊运作起来颇费钱财,总不能做亏本买卖,以董某的意思看,还是可以试试印制一些书籍,发卖出去,这样的话,想必会更好一些。”

说到这里,董卓询问道:“伯喈、文先,你二人可知,如今世上可有什么关于农业的书?”

“关于农业?!”

“正是,有道是民以食为天,董某想来这世上总归有一些不只是只关心经义,还关心农务的人吧?”

(本章完)

笔趣阁阅读网址:

先前在讨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蒙学读物后,董卓忽然想起来,蔡邕领了一群人在洛阳刻了许多石碑。

这些石碑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

董卓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此言一出,杨彪脸色出现了一瞬间的阴沉,那丝阴戾一闪及逝,但还是被董卓察觉到了。

“至蔡侯造纸以来,如今已过去有百余年时间,但我大汉朝用纸的还不是特别多,大多用竹简、绢帛。”

第219章 聪明人不会少

所有的石碑加起来有四十六块,每块三米多高、一米多宽,一共刻了八年。

董卓想起这些石碑,到不是因为他觉得石碑上的东西有多难得,毕竟他也不是一个儒者。

用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的人。

“先前在伯喈家中发现了宣纸,本相特地命人去寻了那造纸之人,而后又命宫中匠作继续改进纸张。”

“方才想起当年你在洛阳刻的那些个石碑,据说观者如堵,其中不乏临摹者。”

“本相的想法是,若是用木板将字反刻其上,在将纸印上去,这样以来要比抄书要快上许多,而且纸张轻便便于携带,适合大规模推广开来。”

石碑刻成之后,看的人很多,这个也不重要,重要是有“摹写者”。

所谓摹写者,就是去拓印的人。

现在想想,那些个士子都知道用纸去石碑上拓印,难道聪明如杨彪、蔡邕者他们不会想到?

但是他们想到了,却没有想着去大规模拓印成书,这又是为何?

想到这里,董卓不由想到,这不是类似于雕版印刷嘛!正因此董卓这才又将蔡邕、杨彪二人喊了回来。

“伯喈、文先,方才本相忽然有个想法,且说[ ]与你们听听。”

他之所以会想到这些石碑,是因为石碑刻成后,“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