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从零开始的模糊会士》
从零开始的模糊会士

124.展望年产一亿和十亿吨钢铁的时代(上)

早饭之后,在前往震旦大学的车上,汪星悦对夏希羽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希羽,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由于去年用的是比我们那边提前一年拿出的王选先生研发的华光I型——在商务印书馆方面的特别关照下,《黎明之剑》第一部就是在那台机子上搞定排版,又暂时调用了从吴港军区带来的胶板印刷机器才赶工完成的。后半段还是让涵曦来说吧。”

沈涵曦立刻接过话茬:“今年,王选先生又刚刚拿出了更合用的华光II型,看过你的小说的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也就是你和涵曦都很熟悉的姜瑞——‘姜老’。同时,他还给好几家媒体写信,以你的小说出版情况为例,要求他们不要急着买外国的成套设备。因此,原来举棋不定的几家国家级报社和媒体,现在比你们那边还要更倾向于投入以外汇为主的资金进行研发,最悲观的估计,明年或者后年就能出华光III型。【1】你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希羽。”,夏希羽这才明白了大概经过。

随后,他又问道:“也就是说,以后小说和学术著作的印刷出版都更快了?”

“那必须的。”沈涵曦的肯定答复给了夏希羽更多的感慨,以至于让他想起了不久前的一幕闹剧——

“前段时间完成的IFSCA学术著作的出版印刷期间发生事我可不希望再在几年后我们这边再次轮值的时候上演了。当时,我们这边试图搞定国内发行的英文版期刊的那几家厂子还没完成排版——更不用说检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米国有关的印刷公司那边就已经把所有工作都完成了。

【作者提示:本章和下一章为正文剧情需要,不读问题不大,直接去读作者的话里参考的那篇演讲稿和看对应的视频就好。】

“他们甚至把样刊都发到我们希羽组和交大与震旦的图书馆了,而且我们希羽组看过的几位同志都说国外印的英语期刊比我们国内的自印外文刊物质量好得太多了。如果不是扎德教授和萨蒂教授他们替我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压了下去,我们的出版业恐怕要在整个数学界成为笑柄。或许跟我没关系,但我不希望这种笑话再发生了……”

汪星悦、沈涵曦、夏希羽司璇四人聊了没多久,夏希羽就开始对数千字的讲稿进行最后确认——

“比如说,当各位听众走到魔都的城区和郊区边缘时,可以发现城市道路有路灯、绿化、沥青路面。另外一边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变成泥坑的那种。到了夜间,城市或者工厂的住宅区有一排排的灯光,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提供了夜生活,街道上行人不断,周围的农村一片黑暗,晚上只能听见狗叫。就算没有任何历史和社会学基础,也能看出边界两侧的差异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这条肉眼可见的“边界”,是社会矛盾的核心。我认为这样的矛盾就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文艺作品应当展现的客观现象——不论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还是远视主义,都可以聚焦于此。

“……由于继承了百余年的租界时代的经济,因此,1950年的魔都有500万左右的人口,大约110万的产业工人,相当于其他发达工业城市1980年左右的水平——这还是在杨树浦发电站等重点工业设施有时会遭到轰炸的魔都。50年代,我国有十几个工业发达的直辖市被撤销,和周围的农业省份合并,一度只留下帝都和魔都两个直辖市。在近30年的时间里,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国家只有一个省级单位完全进入工业社会,就是魔都……

“……在分析未来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并存的“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社会分成两部分,一边是工业社会,代表了富裕和变化;另一边是农业社会,意味着贫穷和停滞。这两个社会之间,有一条清晰的边界。

《展望年产一亿和十亿吨钢铁的时代,为科幻文化导航》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