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抗明》
抗明

第50章军中的日常

从价值观塑造到军事理论学习,赵文在打造一支完全效忠于他的军官团。

还真是谢谢皇上的饷银了,不过我赵文都在大明旗下和清军作战了,我带的军队还能效忠于大明吗?

怎么好事都让你崇祯帝给占全了,那是断然不行的,而且要是没了军权,那我赵文还不是被你崇祯帝随便拿捏的小人物了吗。

现在的赵文可不是是当初刚进京营的小千总了,他现在也是掌管两万大军的一方总兵。

正儿八经的朝廷二品大员。

正经修书一封,徐光启自然是需要看的,但是朝中二品武将结交礼部左侍郎,考虑到影响徐光启都会把信件的内容全部誊抄一份交给鸿胪寺和吏部。

这也是为了炮兵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毕竟想要打炮打的准,不可能永远都靠沈安的感觉。

什么样的环境下该用什么样的炮,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打得准,这些都是炮兵军官的必备课程。

但是赵文已经让指挥炮兵经验丰富的沈安开始编写如何操练火炮的手册。

等到编写完毕,这些军官预备役们将会进行具体的军事课程。

现在的主要课程都是集中于军事理论,但是出征的日子兵部已经定了下来,二月底就出征。

现在是十二月二十六号,距离过年已经不远了,虽然节日的氛围越发浓郁,有些空闲的日子,心灵手巧的士兵们会做一些剪纸,读过书的也会写一幅对联先备着。

整个北洋军的伙食也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这些都是赵文写给兵部的条子上要求的,兵部本想驳回赵文的请求,但是皇上又对赵文的北洋军颇为爱护,硬是从国库里挤出来一些银子犒赏了赵文的北洋军。

只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声张,毕竟这只是单独赏给北洋军的,其他的京营部队若是听说这样的事,那必然会也闹一闹饷,导致军心不稳。

现在一切的标准都是以收复永平四城为重。

因为己巳之变,袁崇焕的督师之位已经被崇祯帝撸掉,换成了孙承宗。

而辽事衙门的提案因为有着周延儒的支持,也在顺利的进行着。

在家中闲赋的袁可立心中仔细观看了辽事衙门的议案之后,已经垂垂老矣的袁可立重燃热情,已经从家中出发,准备担任辽事衙门总督一职。

并且袁可立也相当欣赏赵文这个北洋军总兵,对他在京师保卫战之中的卓越战功表示了赞赏,感叹:

“真是后生可畏啊,若是边军将领都能像赵文一般,平定辽事也就指日可待了。”

赵文对于袁可立担任辽事衙门总督一职表示了完全的赞同。

在当前的状况之下,整个大明朝真正能够做实事的人坐在了高位,拥有了权力,那么自己当然可以借着这股平定辽事的东风,攫取属于自己的政治利益。

反正徐光启和袁可立之流能干实事的大臣也活不了几年了,只要能熬老头熬死他们,凭借自己的威望,自己完全能够接管一个运行良好的辽事衙门。

有了辽事衙门,自己可就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不管是逐鹿天下,还是裂土为王等待时机,自己都拥有足够的实力。

但是北洋军眼下的实力和忠诚度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野心。

在拥有足够的实力之前,他永远都会是大明的大忠臣。

而对于现在的大明朝军队来说,谁能发足额的军饷,能让他们吃得饱饭,就会拥有他们的忠诚。

而北洋军虽说是拿着皇上的军饷,但是具体发到他们手里的可是赵文啊,赵文从不克扣一文钱的军饷,每个月每个士卒的标准饷银是多少,赵文都让人贴在校场最显眼的地方。

现在已经开始逐渐识字的士卒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当然读的明白自己每个月的饷银是多少,而自己的长官发的时候要是不对劲,那他们可就要找长官说说道理了。

“凭啥不给足够的饷银啊?”

这下子,识字的士卒们开始明白能够读书认字的好处了。

一些京营的老兵一想到自己以前领到那点可怜的饷银,心里就会愤然,痛骂那些贪污的军官们。

再一想到赵文的这些举措,不管是教他们认字,还是提供一个能够上升,晋级到军官的道路,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发放足额的饷银。

这些都让北洋军的普通士卒们越发爱戴和效忠于赵文,赵文始终认为,收获明军忠诚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做一个真正的人。

若是以后有人借这件事攻忤于他,他也能从容面对。

这才回信给赵文,开始讨论边防以及练兵之事。

成绩优异的士卒们同样进入了教育团之中接受赵文的教育。

连同原来的学子们,接受成为一名军官所必须的教育。

大明的地方卫所之中也是有着自己的工匠制造军械的,而李武正是要去那些卫所之中撬那些卫所长官的墙角。

赵文在潜心学习了徐光启的各类兵书之后,将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写在了信中,希望能和徐光启讨论边防和练兵的实事。

聊了半个月,也算是和赵文熟络了起来,成为了赵文的笔友,徐光启对于赵文办实事,经世致用的观点大为赞同。

对于赵文所提出的希望徐光启能教授一些火器制造的技艺,徐光启也不藏着掖着,将自己这些年来所书写的如何制造各类火器的藏书让人誊抄了一份,连同回信一同寄给了赵文。

眼下对于军械所的建立已经已经成功了一半,光有徐光启的理论基础可不太行,还得有工匠来干活才行。

现在就先祝李武好运吧。

“时间到了,该上课了。”

没错,现在到了赵文给教育团上课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之后,整个教育团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两百余人。

徐光启这人行,能处。

赵文在心里面对徐光启的慷慨大方打了个满分。

这次的课程是讲解特定军事名词,既然要培养一支效率至上的军官团队,那就必须做到全军标准化。

从穿戴的甲胄,到手持的火铳,火药要装多少,全部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只不过李武目前还没有带着工匠们回来,距离李武的上一封汇报信已经过去了三天。

李武光是在天津和京师两个地方就已经招揽到工匠一百三十余人,接下来的目的地就是山东的卫所。

这正是赵文所需要的,赵文大喜过望,立马回信一封,表达了北洋军对徐光启牌火器技术的感谢。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