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第212章意外

讶异之后,朱慈烺命人将此南直隶次乡试的试卷送到了宫里。

一见之下,这朱之瑜的解元果然非同一般。

五道试题当中,除了第一道题的八股文略显生涩之外,其余的四道试题,所答皆是见解不凡。

随着淮扬清查军屯的尘埃落定,南直隶乡试的放榜日子也逐渐临近。

对于乡试的结果,朱慈烺其实并不太在意。

乡试只是初筛,并不能真正考验出学子的学识。

当日封了郑芝龙南安伯的爵位,他便把郑森召到了宫里抚慰,以示恩典。

没想到这郑森倒是心气高傲,虽得了荫萌,有了个锦衣卫指挥使的名头,仍然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乡试。

观其文采,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然其策论及经义,却是立意高远,与寻常的酸腐书生大大不同。

能得到亚元的成绩,应该是得了不少钱谦益这个当世大儒的真传。

至于朝野寄予厚望的侯方域和夏完淳,落在两人的身后,可说是丝毫不冤。

侯方域空有才名,八股文写的花团锦簇,所做策论却是满篇空洞之言,在刘理顺等人的眼中,自然是落了下乘。

而夏完淳虽然颇多见地,但毕竟年纪太轻,见识皆有不足之处。和前后的人比起来,能得第六名的成绩,实属得了考官偏爱。

在看完考生的试卷之后,朱慈烺心下甚喜。

照这些试卷的内容来看,今年的乡试,倒是出了不少的可用之才。

今年的会试和殿试,可就有看头了。

说起来,他的身边还有个张煌言,届时也要参加会试。

不知和朱之瑜、郑森比起来,到底谁能更胜一筹。

不过名次和成绩都是外人的谈资罢了,以这几个人的才具,即便是名落孙山,也要破格起用。

他甚至开始盘算了起来,待殿试过后,该如何去安排这些人的去处。

眼下非常时期,没时间给他们在翰林院熬资历了,而山东和河南的局势还不稳定,也不能将他们放在险地。

哎,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朱慈烺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忽而苦笑了起来。

自立春之后,随着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居然考虑起这等没谱的事情了。

眼下河南、山东局势尚不明朗,四川也在混战之中,建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还有荆湖的左良玉,拥兵二十万,私自截扣朝廷的盐船,还屡次违抗朝廷调令,可谓尾大不掉。

这些都是眼下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国之君,断不能因为一时的顺遂,而忘记了眼前的大敌。

算起来,刘大才动身十几日,按时日来算,应该已经抵达兖州府境内,不知有没有将粮食安然送到。

从北边传回的消息来看,建虏只顾着圈占土地,又派了大军和闯贼对峙,暂时无力南下。

听说刘泽清在兖州倒行逆施,早就不得人心。

若能收编刘泽清的旧部,以兖州府作为根基,收编和清剿周围的势力,不出半年,山东的大半就会重新落入大明的掌控之中。

这是进取山东的第一步,也是打破朝局的第一步。

只不过朝中能派出的精兵真的太少了,以数千之众,对上刘泽清的数万大军,不知王永吉那边有没有成算。

朱慈烺只担心着王永吉兵力太少,唯恐不敌山东的残军。

他不知道的是,自从得了刘大才送去的粮饷和火铳,王永吉等人在兖州府的行动,却是异常的顺利。

周遭的驻军,自从朝廷的粮草送到了峄县,一开始都还打着抢夺的主意。

然而在几场遭遇战之后,周遭的近万人驻军死伤惨重,这才知道遇到了硬茬。

听说连郑隆芳都投靠了王永吉,这些人也便没了什么顾忌,纷纷聚集到峄县的城外,请求归附于王永吉的麾下。

更有甚者,带着本部的人马,连粮食也不带,在峄县城外高举白旗,大有王永吉若是不收留,就饿死在峄县的架势。

饶是王永吉征战沙场多年,还从没有遇到过这等情形。

与刘大才、陈子龙等人商议一番之后,便派了人前去接收,命这些人驻扎城外,不得惊扰峄县百姓。

起了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短短的四五日之内,周边的滕县、费县、郯城等县驻军,或是由主将亲临,或命人送来了降书。

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以前跟随刘泽清胡作非为,只是没得选择。

如今王师北上,请求归附于朝廷的掌控之下。

恩科的重头戏,应该在秋季的会试上面。

但南京城中,却是炒的沸沸扬扬。

这个结果,不但朝臣吃惊,就连朱慈烺也是没想到。

尤其是朱之瑜这个解元,他也是第一次听过这个名字。

解元朱之瑜,师从福建巡抚张肯堂,从小聪颖好学。

第214章 意外

人们关注最多的,自然是侯方域和夏完淳。

侯方域父亲侯恂,曾官至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其年少时随父移居京师,游于名士倪元璐之门,后与东南名士交游,与冒襄、方以智、陈贞慧合称为“东南四公子”。

解元朱之瑜,亚元郑森,夏完淳第六名经魁,而才名震天的侯方域,只得了一个第十名的成绩。

只是此人素来轻视功名,不肯求取功名,曾于崇祯十一年以“文武全才第一”被荐于礼部,却是坚辞不受。

不知得了什么刺激,没有理会朝廷的征召,反而来参加今年的恩科。

亚元郑森,南安伯、水师副督郑芝龙之子,师从礼部侍郎钱谦益。

有了这两人参与,南直隶的乡试自然大受瞩目。

然而结果出来之后,却是令人瞠目结舌。

尤其是其在答卷中所言“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可说是深得朱慈烺之心。

而亚元郑森,朱慈烺倒是见过。

郑森和朱之瑜的名字,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不禁找人探问起两人的来头。

这一打听下来,才知此次应天的乡试,果真是能人辈出。

夏完淳乃吏部考功司郎中夏允彝之子,九岁即善词赋古文,有神童之誉,初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十二岁起,从陈子龙为师,在江南的士子当中,可谓是名声大显,今年不过一十五岁。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