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第253章甘薯

宋应星当即道:“皇上圣明,这甘薯喜温畏寒,三四个月可见收成,若是能将甘薯在各省推广开来,哪怕遇到旱涝,百姓也少受饥馑之苦!”

蒋德璟和方岳贡却是互看了一眼,过了几息,方岳贡道:“甘薯虽是好东西,但想推广开来,却并不太容易。徐公做《甘薯疏》,力证甘薯的好处,然而穷耗十数年光阴,南直隶种的最多之处,只有松江府而已。究其原因,最核心之处,便是此物无利可图。”

蒋德璟接着道:“四长所言,可谓一语中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流传广者,往往伴有巨大的利润。这甘薯易种,产量又高,难以入市交易,是以只可用来果腹,却无任何获利的价值。不说那些占地众多的大户,便是升斗小民,更愿种稻米棉桑,以换取银两,而这甘薯,只能种在田间地头,聊胜于无而已。皇上若是想要大力推广,不妨先从军屯里的流民入手,一旦百姓见其便利,自会跟风种植。”

“甘薯者,福建人从国外所得,口感润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植,对穷苦百姓大有好处。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大旱,故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甘薯以度饥荒,活民无数,由是得名‘金薯’。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大水,麦禾颗粒无收,松江府的徐公光启号召灾民栽种金薯,当年松江平安度过灾年,多有徐公之功。其后徐公向先帝上疏,请求朝廷广为遍布,只是先帝忙于铲除阉党,便将此事放了下来,其后徐公致仕,这甘薯也就只在江南一带种植,没有传到北方。”

说起甘薯的来历,宋应星一反平日里的沉稳,不但将其来历说的一清二楚,关于其种植分布也说的头头是道。

蒋德璟颇为赞许的看了宋应星一眼,说道:“宋侍郎真可谓是博闻强记,臣自福建出来,也没宋侍郎了解的这般清楚。”

方岳贡道:“对!眼下苏州和淮扬都安置了不少的流民,户部正愁着该如何安抚,若是能种下甘薯,三个月之后见了收成,就不必为他们的生计担忧了!臣这就和松江知府杨士聪行文,让松江府送过来一批种子……对了,宋侍郎,种这甘薯,是要种子的吧?”

“甘薯的果子便是种子,将薯块埋于砂土之下,一旬便可出苗,待幼苗渐成,剪其枝条插入土中,也可生根长大。”

宋应星娓娓而谈,足足说了一炷香的时间,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天子驾前,说这些农事,似乎是有些失礼,不由讪讪笑道:“徐公的《农政全书》里写的甚是详细,臣就不一一备述了,总而言之,这甘薯种植起来很是简单,若皇上不放心,可让松江府再送一些懂农事的人一同过来。一旦甘薯遍布四海,皇上拯民降谷,足可比肩于稷王。”

当着朱慈烺的面儿,方岳贡和宋应星很快就敲定了移植甘薯的方案,接着便各自回衙安排。

朱慈烺的心情甚佳,连夜让礼部追加了封赏。

赵世安的武荣伯爵位不变,加封赵世平为锦衣卫指挥使,赵家嫡长子为锦衣卫千户,赐南京城外田庄,以作赵家在南京的资产。

在千秋节之前,皇帝封赏皇后的娘家人,不论在谁的眼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御史们自然没有把这样的琐事放在心上,依旧紧盯着宗藩的事情不停上疏。

朝野纷乱之时,福王和潞王齐齐抵达了南京,暂时被安排在聚宝山下的别墅之中。

出乎朱慈烺的意料,随着福王、潞王一起到达南京的,还有一个唐王朱聿键。

宋应星朝蒋德璟微微一揖,算是当做回应。

说起了松江府和徐光启,站在一旁的方岳贡忽道:“关于这甘薯之名,臣也有所耳闻。臣在松江任知府时,曾见徐公光启家种有此物……”

若说赵世平之言只是片面之词,蒋德璟、方岳贡和宋应星俱是见识广博之人,连他们都对甘薯毫无异议,看来这甘薯确为非常之物。

“如各位先生所言,甘薯口感润泽,还容易种植,又便宜实惠,日后在大明推广开来,岂不是造福万万百姓?”

朱慈烺又问道:“那徐家又是如何肯交上银子呢?”

第255章 甘薯

说到此处,方岳贡的脸上突然有些尴尬,口中的话也就停了下来。

朱慈烺正听的饶有兴致,忙催促道:“方阁老,为何不接着说了?”

听到这里,朱慈烺和蒋德璟都笑了起来。

“徐公听说之后,将徐家大公子臭骂了一顿,徐家这才主动交齐了这笔银子。”

方岳贡的脸上生出了一丝向往,随即变成了一句叹息,“可惜没等到石塘修成,徐公便驾鹤仙去,实在是平生憾事。臣后来才知道,徐家的地里,一大半种的都是甘薯,然而此物在民间不值一钱,每年收获时,都是免费送与周边的百姓,难怪徐家大公子不愿意出钱。”

听了三人的话,朱慈烺的心中更是欢腾。

“那后来呢?”

“后来臣就天天上门,堵在徐府门口。”

蒋德璟的话,一下子打开了方岳贡和宋应星的思路。

宋应星眼前顿时亮了起来,“还有山东和河南!中原长年战乱,百姓食不果腹,此物简单易种,若是能移植到中原之地,定然会造福万民!”

蒋德璟笑道:“素闻四长在松江府修筑石塘,功德无量,不想竟是靠着这般手段,连徐公的府邸也敢堵。”

方岳贡苦笑道:“时事所迫,不得不为,当时松江的大户们都害怕出银子,盯着两位徐阁老的家里,看我能不能收上银子。若是我退缩的话,那石塘就没法修了。”

方岳贡轻咳了一声,说道:“臣当时为了修建海塘,四处劝募,富户有田百亩以上,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到了徐公光启家时,他家的大公子却说,家中田里所种的,并非粮食或者棉花,每年获利甚少,还不够朝廷的税赋,便以此为由,拒绝缴纳输银。”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