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皋兰山下》
皋兰山下

第62章礼失求诸野

果不其然,流言纷纷,先是古峰山的百姓自豪的宣传自己的子弟这么有出息,给家乡干了这么大的好事,以后用水再也不愁了。他们越骄傲,其他地方的百姓越恼火,当然也不敢采取实际行动,但方生的风评却是每况愈下,要不是旱情已经缓解,指不定骂成什么样。

两个月时间,管道铺设完成,方生不敢马虎,督促工匠一遍遍检查,不能有一点缝隙漏洞,缠麻的缠麻,上漆的上漆。一切妥当准备试水。

不但古峰山,周边的百姓都过来见证这个奇迹,要不是方生阻拦,何干里的社火队都要出动。老金也带着全家过来参观,周边自然是一片颂扬之声。

金花道:太爷爷家的水碾房不就是从沟里引水过来的吗,用的也不是竹子,直接用木头钉的水渠。

方生这才想起来,是啊,之前早就见过,怎么就忘了,这几次一直在川道里考察,从没想到去那边看看。

老金道:不一样的,那个才多远,路上漏点无所谓,阿干河多远,还没翻过龙尾山水就漏完了,就算没漏完,竹筒那么大的水流还不如五泉多,够浇几亩田的。

跑到离源头不到三分之一处,远远就看到有一座木架垮塌,水流从管道中喷涌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形成兰州难得一见的瀑布,飞溅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出道道彩虹。

方生来不及欣赏美景,怒吼:赶快关上闸门。

事后排查的结果是水中的杂物将水管赌塞,前面的部分承受不住,崩断了。

疏通,重新架设,并且在出水口安装鱼网,指望能拦住浪渣,还是一样,崩断了。后来又换成更细密的麻布,水是从出水口流出来了,但没多久,又崩断了。

反复失败,不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冲塌了沿途好几座房屋。大旱之年却遭了水灾,上哪说理去。

眼看就到冬天了,阿干河的水流越来越少,部分开始结冰,已经没办法继续试验。其实就算水多,也试验不了,每次都失败,工匠们已经没有耐心,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更主要的是方生查看水管时失足从山坡上翻滚下去,伤得不清,工程只能停下来。

市井流传一句话:狗狂来砖头,人狂必有祸。

这个是方生最难熬的一个冬天,身体的伤痛他毫不在乎,仿佛痛得更厉害些才能化解心头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一直休养到过完年开春了才能行动走路,想去阿干里看看,又怕见到受水灾的乡亲们,尽管有官府的安置救助,但人家好端端的家没了啊。犹豫了几日还是忍不住,骑马去渠道破损的地方,恰好碰到那几家在收拾冲跨的残骸,打算重新建屋。躲是躲不过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希望能安慰他们几句。

还不等他开口,主人家道:方先生伤好了啊,没事就好,我们大家都担心你呢,房子的事情你别往心里去,官府给了补助,够建房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是为了家乡百姓才花这个心思的,没建成就没建成,有这个心就好。乡亲们都说呢,历朝历代就没听过像你这样真心实意为百姓的官。

百姓们都围过来看他的伤势,嘘寒问暖。

慰问别人反被人慰问了,方生一路哭着回家。

去卫府商量,大家也是疑惑不定,一方面想法太过匪夷所思,另一方面现在都在各地施工,根本抽不出人手来办这么大的工程。

胡将军却是非常赞同:乡亲们说的对,我们不能只锦上添花,让好的地方更好,而忘记那些真正困难的百姓,那样我们只是为了功绩去工作,而不是真正的为了百姓,有的人在挨饿,我们报告上的水田数字再多也没意义。

在取水口挖掘蓄水池,安装闸门,六根竹管捆在一起,沿途尽量选择在山坡上铺设,实在没办法了就用木架挑过去。

百姓刚开始也不信,但眼看着管道一节节延伸过来,慢慢就兴奋起来,连妇女老弱都加入到修建的工程中,进度快了很多。

胡将军笑道:你确实需要在战场上历练历练。我问你,你打算在古峰山这边试验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和家里人聊起架管引水的想法,姐姐姐夫却不以为然,用几根竹竿从那么远的距离送水,中间还要跨山过沟,太夸张了。

有人问道:现在工程这么紧张,为了一个想像出来的计划再从其他地方抽人手,不合适吧。

胡将军道:我想办法,竹筒引水并不是想像,我之前在杭州就听说过,南宋的皇帝把西湖水引出几公里外,在皇宫内生造了个湖。虽然这个工程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当时确实可行,兰州也应该可以,凡事都要去尝试,水量的问题不担心,一次性多铺几条就好。

方生欲言又止。

方生道:当然是出于公心,那边好施工,往这边引水路线长,还要架好几座桥,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很难一次到位。

胡将军道:那不就结了,你心底无私,旁人说什么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达成心中的愿望,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指望得到别人的赞誉。其实更进一步说,即便有私心又能如何,你又不是把水只引到你一家的地,而是为了惠及广大百姓。像南宋皇帝那才叫自私,耗费人力物力只为给自己修个花园。你不一样,古峰山的民众是你的亲友,更是我兰州卫的百姓。中国的事情往往就坏在对别人提出无节制的道德要求,人人都要成为大公无私的圣人,最终却变成只知道大喊口号的伪君子。

胡将军从外地调来很多竹子,工匠们挑选完整粗壮的逐节打通,连接起来,方生古峰山土地高点开始测量,本着水往低处流的原则一步步向南延伸,最终根据路线挑选上游取水点。

方生打算先往古峰山引水,那边距离较短,地势相对平缓,竹筒大部分顺着山势走,好施工。

胡将军道:既然已经有主意,那就开始做,材料我从外地调运,人员我从卫所派遣,这次主要是木工,我想办法,你抓紧规划管道路线。

方生亲自拉开闸门,水流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涌进竹筒,进水口留几个水工盯着,自己奔向出水口,百姓们也跟着在山坡上跌跌撞撞往前跑,有几个跑的太急失足滚下山坡,幸好没什么大碍。

原以为水要比人快,等他赶到出水口,围观的百姓还在殷切等待,竹筒却是一滴水都没出来。不应该啊,水怎么这么慢。又等了会,还是没水,疑惑间有士兵跑来大呼:方指挥、管道断了。

胡将军奇怪:还有什么难处吗,放心大胆去做,成败不足道,你我行的是天道,要在兰州这个方寸之地做出一凡事业。

方生道:道理我明白,只是有些担心,城南那么多的土地也需要水,我却先施行古峰山这边,担心人们说闲话。

散会后,方生留下来,胡将军问他的计划。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