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皋兰山下》
皋兰山下

第66章一再波折的功名路

本来岳教谕也要一起被抓,但他不知道从哪提前得到消息,跑了。

方生等这次参加乡试的人统统让关在牢里等候消息。不过对他们并没为难,锦衣卫询问了几句,做完笔录便不管了。也不放他们出去,也没为难,每天吃喝没问题。

又过了数日,有消息透进来,周边多处知府知县教谕被抓,连陕西督学也下了大牢。

没办法只能回去仔细读书,转眼就到了七月中,兰县的几个学子在岳教谕的带领下前往西安,和方生上次去四川一样,白天赶路,晚上在驿站休息,各驿站对这些未来的官老爷很是客气,好吃好喝好招待。

但考试团的气氛很诡异,岳教谕已经和自己的得意弟子闹翻,他的性格不屑于假意示好,对董秀才一再的殷勤拒之千里。董秀才无奈只能一个人困坐背诵。

方生倒是自在,虽然和其他人不熟悉,但没两天便聊到一起,其他人对他自然是恭敬有加,毕竟这位的权势地位可不是一般秀才可比的。大家一起嬉笑玩闹。

兰县的那两位便

是,其实不只他们俩,许知县与岳教谕这些年办了不少这种事情,有的是他们自己拉来的,就为挣钱,有的是上面临洮府陕西司指派的人情。兰州移民众多,不论是冒籍还是唱名审查都好应付,两人在这上面没少挣钱。

朝廷派员去西安,重新审查生员资格,将违规的剥夺已经授予的功名,发回原籍。对学生相对宽容,所有涉案官员依据情节大小论罪,许知县等人因为受贿数额较大,判了斩刑。

又组织官员重新批阅所有考卷,重新排名发榜。

方生等人因为没有参与也不知情,便放回家中等待消息。

董秀才因举发有功,从副榜贡生变成真正的举人,带着荣誉回到兰州,大肆庆祝了一番,不过没高兴几天,锦衣卫又来到兰州将他拿走,直接下了诏狱。

他是举发者,官员特意把他的试卷批阅后交送京城,皇上亲自阅览。前面部分也是一般,副榜给的都比较勉强,后面的时务策却让皇上火冒三丈,他在里面大谈特谈藩王镇边的各种坏处,指责朝廷政策有误,藩王在各地为所欲为,任人唯亲,干预司法,今后必定成为朝廷大患,应当尽早铲除。

朱元璋立即着锦衣卫捉拿归案,打入诏狱,严刑逼问是谁指使他如此胆大妄为,挑拨皇家骨肉。

董秀才诉说胡将军方生等人在兰州的种种不法事件,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仗着肃王府的后台。说来说去就这么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锦衣卫审不出个所以然,便将案卷交给皇上,朱元璋看过晒然:原以为是叶伯巨之流,原来只是个妄人。但胡说八道攻击朝廷大政方针,也是不能轻饶,就让在诏狱待着去吧。

其余人等轮不到皇上做主,兰州的举人变成一个半了,方生就是那个半个,因为时务策里也有对现今制度不满的地方,并且内容和刚刚朝廷驳回的上书方案几乎一模一样。上面派人来查,胡将军很爽快答复,那个方案本身就是他委托方生书写的,原始底稿都在,所以不算泄密,也不算抄袭。但还是找了个由头夺了功名,重要排列变成副榜贡生。

方生奇怪为什么第一次没人管,这次又挑这个毛病。

胡将军道:乡试时为了节省时间,评卷人只看前两场的答卷,最后的时务策根本没人看,除非排名特别靠前的,才会去特意批阅。这次因为有旨意要求重批,所以看的很仔细。

方生骂道:早知道那样,我就不白费那些功夫,随便胡扯着写些就好了。这下倒好,白费时间不说,到手的功名也没了。

当然岳教谕还是报有成见,不会因为方生是兰州卫的红人而给他好脸色,一脸严肃的走在最前面。

到达西安后,岳教谕把众学生安顿好,自己前往贡院报到。

不过工程并没进行多久又停下来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出大事了。

朝廷派锦衣卫来兰直接把许知县抓走了,不知道押去哪里。

回程的时候,有几个家庭条件好的要在西安游玩,董秀才也言说西安有亲戚,要多待几天,其他几位便随岳教谕一起回兰州。

本来打算立即开启往城南引水工程,但胡将军坚决不同意,马上到六月了,再不准备考试就真晚了,让其他师傅先准备材料,做前期规划,等秋闱结束了再开工。

八月初九大家早早聚集在贡院门口,时刻一到,有官员在门口唱名,听到名字的生员依次进入,唱名的都是各县的地方官员,用最纯正的本地方言唱名问答。

兰县的自然是岳教谕,方生等人排队等待,唱名时却发现比来时多了两个人,仔细辨认这两个人以前在按察使司考核时见过,再没多想,并不是所有生员都像方生董秀才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忙生计,有的人真能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这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所以人家提前到也很正常。

结果终于出来,兰县这次竟然中了三个半,方生一位,东北坊王姓一位,还有一个言说是东川里的。董秀才是副榜贡生,不是真正的举人,所以算半个。

回到兰州,各种庆贺自是少不了的。方生这次真成功了,最激动的莫过于老金一家。对兰县这种人口稀少地理荒僻的小县城,举人就是读书人最高的荣誉了,进士状元之类的想都不敢想。方生也是这么认为,所以一回来就打算开启城南引水工程,胡将军却非让他继续读书,准备明年的会试。

二人无法妥协,最后许知县提了个折中方案,让方生参与总体的规划设计,具体的施工由他负责,因为师傅们已经有古峰山的经验,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真如果有问题解决不了,再请方生出面。

方生自认为就是个下苦人,怎么搞得像个世外高人一样,但说不过那两个,只能回家读书。

前两场考试都是固定科目,方生按照自己所学认真作答,第三场是时务策,便将前段时间让朝廷驳回的与蒙元开设互设,在边境设立茶马司的观点好好论述了一遍,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这个他有研究,其它几道问题只能凭自己理解论述。写得时候克制情绪,尽量正能量一点。

考试结束,离发榜还有半个月,在西安逛了几圈,尝尝各色美食。大家都尽量表现的很淡定,但每次出游都有意无意的在发榜地方路过一下。

渗透西北各边镇多年的冒籍进考事件终于发了。

明代为了照顾边远地区,教育资源有所倾斜,生员选拔的比例要比东南地区高。所以出现东南地区的人才跑到边陲偷占名额得到应试的机会,和现在的高考移民一样,当然那时候也是非法的。陕西所辖地区多为边防,所以这种隐患更大,朝廷为了控制,唱名时不同地区用不同地区的方言,以此辨别。

兰县县学受到嘉奖,岳教谕喜不自胜,特意安慰了一下董秀才,虽然是副榜,但也能入国子监读书,前途无量。其他落榜的几位上前祝贺,总比他们要强。

董秀才却是寒着个脸,心中不忿,他认为如果没有入场前的变故,自己肯定能高中,就因为岳教谕话说不清楚,害得自己心态失衡,发挥失常。

大家顺利通过,到董秀才时,对岳教谕比平时浓重的兰州话愣了一下,他本就是外地移民,来兰州只有些年限,平时对话没问题,这会可能太紧张了,问了好几遍才反应过来。立即有军士上前拿住,提到旁边,由现场官员问话,吓得董秀才直哆嗦,把祖宗八辈兰州大小官员左邻右舍的人名背诵了好几遍,岳教谕上前解释这是前几年的移民,对兰州话可能不熟悉。又当着负责官员的面对答了一遍才算放过。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