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夭寿!老朱照着我小说抓人》
大明:夭寿!老朱照着我小说抓人

第36章辟阿奉文

“标儿,你把咱写得文章读给大家听听。”

朱标出列,恭敬道;

“是,父皇。”

众官分文武站定。

文官们此刻都心生忐忑,不知道皇上究竟看重了谁的文章。

偷偷抬眼望去,只见皇上端坐在龙椅之上,面无表情。

………………

盖诸侯之国以据周,始有却裂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

…………”

众文官听来,也是普通寻常之作,只是把皇上修建阅江楼的原因说了一遍,并且以臣子的口吻,旗帜鲜明的劝阻兴建阅江楼。

在文章里,列出了若干详实、确凿的理由。

众人听罢,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一个个懊悔不已。

自己怎么就忘了当今圣上的不寻常。

他肯定是奉承听惯了,故意借阅江楼给自己众人下了一个圈套。

可怜自己等人就这么兴高采烈的跳了进去,怪不得今日龙颜大怒。

哎,自己怎么就忘了劝诫呢。

要不然自己绝对就是百官楷模了。

众人眼神中充满了懊恼,可是如今后悔已然无用,只得低下头颅,静静聆听朱元璋训示。

虽然此刻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可是众人都能感觉到,皇上对文人的日益不满。

此刻众人再不敢看朱元璋,生怕一个不注意,成了朱元璋的出气筒。

“汪广洋,你说,咱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

被点名的汪广洋,浑身一个哆嗦,这一个回答不好,就是出去顶雷的啊。

可是没有办法,他身为右丞相,作为文官之首,此刻被点名也是理所当然。

只好仔细斟酌用词道;

“禀皇上,此文对仗工整,条陈有据,乃是我等臣子学习的楷模。”

老朱面无表情,听完冷哼一声。

汪广洋连忙跪倒在地,谁不知道,咱的这位圣上,息怒难测,即使自己身为丞相,今日弄不好也要受罚。

“起来吧。”

朱元璋淡淡道,眼中充满了失望。

这就是咱大明的丞相?

真是让咱失望至极。

“咱还有一篇文章,却不是咱所写,但却最得咱的喜欢。”

众人眼光突然有了亮光。

看样子,还是有人能揣摩到圣心的。

虽不是自己,可也是代表了咱朝堂之上的读书人,与有荣焉。

“标儿,你把那草堂明人的文章也念给咱的文官们听听。”

只见朱标从袖口中又抽出来一篇文章,开始念道。

众文官此刻满头雾水,那草堂明人是谁?

听着这名字像是个别号。

难道是怕皇上生气,特意取了个别号?

可是会是谁呢?

众人疑惑不解,互相交换眼神,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表情。

只好静心听朱标读完这篇文章。

嗯,虽然比不上自己所做,可是却直言劝诫,怪不得能讨皇上喜欢。

等到朱标读完,朱元璋看着满朝文官。

此刻他们都低下头,看不出表情,但是朱元璋知道,他们肯定不以为意。

这就是这些读书人的尿性。

“胡惟庸,你认为此文如何?”

汪广洋刚逃过一劫,此刻听到朱元璋点名胡惟庸,不由心里庆幸。

只见胡惟庸跪拜道;

“此文对仗工整,直言劝谏,颇有古人魏征之风。我大明能有此人,是我大明之幸。

更是为天下书生做了表率。

臣恳求,将此文印刷成册,放在臣的卧室中,供臣看之,就可以反思己身。”

胡惟庸一席话说的滴水不漏,比汪广洋的应对不知道好了多少。

毕竟此文是朱元璋夸好的,他接着夸此文,也肯定了朱元璋的眼光。

更是要以此文警醒自身,说明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朱元璋暗暗点头,这胡惟庸倒是个人精,比汪广洋好了不知道有多少。

看样子,这右丞相的位置,是该考虑动动了。

此事暂且不提,今日还是先教训一下这些文人,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风骨。

“咱遍观全朝,尔等阿谀奉承成风。虽然咱不是三皇五帝,可是咱也喜欢一直在众臣的夸赞之中。

那咱以后如果做错了事,难道只能等着上天的示警?那咱的大明江山如何能万世永存?”

听到朱元璋语气严厉,众官下跪,叩首道;

“臣等有罪!”

“咱为了避免今后此事的再次发生,也是为了警醒众人,当明白各自的职责,不要以为的阿谀奉承。”

“这不是咱想要,也不是咱的大明需要的。”

“今后再如此作为这,咱定严惩不贷。”

“来人,把咱的辟阿奉文读给众位爱卿听听。”

早有太监准备于一侧,朗声读道;

“每听及观书史,切见历代之兴,人才济济,匡君益民,历历昭然。

朕虽梦慕,安得而至耶!

特以未造阅江楼名令诸职事,试作文以记之。诸人听而往,即日文成,群献于前

。既而张目一览,文章虽有高下,其大意则亦然。所以大意亦然者何?

不过皆夸楼之美,言工已成。览文之后,不得而无忧。吁,难哉!乏人矣。

昔繁工役而好战斗,忽宫中妇人徐充容者上疏曰:“地广非久安之道,人劳乃易乱之源。东戍辽海,西役崑丘,诚不可也。”

但观唐妇人犹过今之儒者,人才可见矣。

或一二从者,所问所答,不过顺其欲而常其美,恶不谏焉。以斯人之心,犹思膺上爵而名扬于世。傍有信乎?

曰:“然。”

曰:“何以信之?”

曰:“但见衣冠济济,身书雄伟,岂不人才者欤?今制云:'乏人矣’,此群然而同游者何物也?“

曰:“今之同游,非昔君之同游者。昔君之同游,皆和而不同者。今同我游者,咸同而不和者。”

曰:“何不果而从其迂?”

曰;“不然。待彼自省耳。若或一省,朕得人矣,何下历代人才之盛欤!”

众文官今日也没心思奏事,一心等着朱元璋宣布结果。

究竟谁才是那个文盖百官的状元郎。

肯定是谁不知好歹,范颜直谏了。这才导致皇上如此说话。

众人偷偷的互相瞟视,是不是你,乱写文章,激怒了圣上?

“咱想着,读书人遍览古今,定能汲取古人之所长,去其糟粕,助咱巩卫大明江山。”

翌日,早朝上。

目光缓缓扫视台阶下众人无人敢与之对视。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

众人都感觉自己的文章立意最为清新,定能独得圣心。

众文官点头,这也是他们立志的目标。

“可是咱失望了,原来读书人不过如此!”

众人大惊,皇上怎么突然如此说?难道是谁文章写得不得圣心,惹怒了皇上?

下面众文官闻言都腰杆挺直,毕竟能得到朱元璋的赞赏不容易。

看样子,那么多文章,终于是把皇上折服了,只是不知道谁会最得圣心。

只见朱标从袖口抽出一篇文章,开口读道;

“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

一个个目光炯炯的盯着朱元璋,就等着最后的荣耀时刻。

“咱起身与草莽间,幼时读书不多。可咱向来最佩服的就是读书人。”

“各位的文章我都看过了,诸位爱卿不愧是我大明的骨干之臣。”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