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开局三卦,朱棣拜我为军师》
大明:开局三卦,朱棣拜我为军师

第6章父皇是故意把我骗到南京的

很明显,皇帝如今已去,在这种局势下不适合以强硬态度去削藩,而哪怕是有齐泰的辅佐朱允炆也不可能行如此冒险之举。

“若是朱允炆自己他自然不敢,但燕王殿下此前想必已有过带兵返京之举,如今为何又孤身被困南京?”而就在这时,楚枭再次搬出了朱元璋。

遗诏?

遗诏?

朱棣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莫非如此削藩真是他爹的意思?

否则朱允炆想削藩,朝中和诸王盘根错节的儿女亲家,首先就不会同意。

无奈,他才只能只带朱高煦前来。

可既然皇帝要召见诸王,遗诏中为何又命藩王无需赴京奔丧?

咕噜!

朱棣现在已经是草木皆兵,他几乎下意识的就想到了一种让他极为寒心的猜想。

“父皇是故意把我们骗到南京的!”朱棣这句话,已经不是疑问了。

虽然此前他已经想到这点,但朱棣一直不愿去面对。

可现在他不得不直面事实,朱棣才终于确定这场阴谋只针对于他们,否则返京的诸王为何只有镇守九边重镇者,实力不足的藩王却被留在封地守孝家中。

想到这里,朱棣的心情也越发沉重。

对此,楚枭也时刻都在留意朱棣的表情变化,等看到朱棣面露痛苦之色他便知道该趁热打铁了。

“想必,殿下也猜到问题所在了。”

说话间,楚枭直视着朱棣的眼睛,随后话锋一转道:“九边重镇的藩王皆有重兵,朱允炆势必不会坐视不理,殿下仔细想一想,若你是朱允炆的话该做和打算?”

若他是朱允炆?

朱棣忍不住换位思考了一番。

按照大明如今的情况,先帝虽然驾崩了,但朱允炆却手握真正的遗诏。

并且,他爹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对藩王所统领的兵马数量也立下了极为明确的规定。

每王府设三护卫,也就是六万人左右。

换言之,即便九边重镇的藩王因为连年征战,实际统兵人数跟这个数据略有出入,但也势必不会太过分,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个藩王拥兵十几万甚至以上的事件。

反观朝廷,如今光是京师的兵力就有近二十八万,而且还包括神机营这样的精锐。

并且,分散在大明全境诸多卫所的兵力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以上,总兵力直逼二百余万。

就这还没算那同样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兵力、乡兵什么的。

想到这里,朱棣几乎是血都凉了。

因为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手握如此夯实的实力下,又得到了太祖的准许,傻子才不会去削藩!

并且,削藩的过程随便怎么安排。

无论是暴力削藩还是威逼利诱,若他是朱允炆的话,手握如此富裕的家底他岂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大明诸王,包括他和宁王在内。

看似手握重兵,然而胜利的希望却几乎细如微尘!

咕噜!

就在这时,眼看朱棣凝重的忍不住吞咽口水,楚枭也顺势说道:“看来殿下心中已然明了,这也是朱允炆为何迟迟不动手的原因。手握十倍于敌的兵力,他现在要的就并非不择手段,而是师出有名的削藩。”

软刀割肉?

阴损!

此言一出,朱棣目光中几乎透露出了滔天恨意道:“那就是说,依先生的意思本王现在就算是杀回北平,也无力回天了?”

可话虽如此,朱棣目光中的火焰却出卖了他。

他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人。

楚枭也非常清楚,换位思考的话以朱棣现在这个时期来说,让他投降是不可能的。

为了完成宏图霸业,他可以不择手段。

然而眼看朱棣有一回去就招兵买马的意图,楚枭连忙往回拉了一句道:“殿下莫急,若即刻起兵也不是良策。”

“先生何意?”闻言,朱棣顿时冷静下来,他甚至没察觉自己已经下意识的询问起楚枭的意见。

开玩笑!

此人若不是有惊天伟略之才谁会相信?

一想到这,朱棣更加激动。

道衍主战,上善伐谋,其下攻城!而此人则未出茅庐,便道尽天下运势!

能得此二人辅佐,必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天下之事,他还有何事不敢?

但眼看朱棣越发激动,楚枭却沉吟道:“依我之见,殿下切不可急于一时。毕竟,在先帝的分封制度下,藩王早以是流着皇室血脉的武将而已。”

“所以殿下若要起事,还需要等待师出有名。”

“可是分封制是皇祖父定下的!”而就在这时,一旁的朱高煦忽然忍不住开口了。

他不明白,定分封制的是朱元璋,为何他又要削藩?

在这种情况下,“止建番号,未曾裂土”就只是一句空话,朝廷难免担忧尾大不掉。

“可既如此,如今皇帝已经驾崩,朱允炆还敢削藩?”而想到这,朱棣反而询问了一句。

楚枭的一番话,听得朱棣连连点头。

“殿下,若削藩之计并非朱允炆一己私欲,而是在执行某人的遗诏呢?”而就在朱棣百思不解时,楚枭的话让他猛然间汗流浃背。

难道朱允炆是伪造了遗诏?

朱高煦想到了这种可能,但他紧接着自己就在心里否定了。

楚枭点头说道:“如果我是朱允炆,那我趁皇帝在世时肯定会这么说。”

作为大明最有实力的藩王,在九边重镇的问题上他自然也一早就窥探到了。

尤其是他和宁王。

他坐镇北平,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而宁王更是“统塞上城九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他九边藩王也不外如是,几乎是九王皆有重兵。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也就在这时,楚枭忽然开口了。

“担心诸王造反的是我爹?”而这时,朱棣忽然下意识说道。

瞬间,朱棣再次明白了过来。

几个月前他抵御蒙古大胜而归,在接到皇帝召见后边决定带兵回京,然而却遭到了阻止。

“殿下其实也明白,洪武帝在分封藩王的问题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分封诸王,远可外御其侮,近可互相遏制,但这只能在洪武时期才能延续。”

“朱允炆初登大宝,立足未稳,诸王必然被其视作威胁,且驻守九边重镇的藩王,几乎各个坐拥重兵,如此局面之下朱允炆如何自处,先帝又如何坐视不理?”

朱允炆若是私藏了真正的遗诏,那齐泰拿出来的遗诏里为何又下旨让藩王无需返京吊唁?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