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讨封老朱,庇佑朱家三百年》
大明:讨封老朱,庇佑朱家三百年

第三十三章 淮西帮,雏形现(求鲜花评价票)

至于为什么不把军中粮草匀一匀给灾民,也能分担分担压力。

如实换成别的皇帝,可能就这么做了。

可老朱军伍出身,思想完全不同。

面对雪片般的弹劾奏折,朱元璋以不变应万变。

御史这帮人的秉性,你越是搭理他们,就叫的越欢。

朱元璋懒得理会,之后更是下了诏书。

在他看来,灾民饿死了,但国还在。

但军队因为苛扣而哗变,那就危及国本!

本末不能倒置。

在皇帝的铁腕之下。

朝会中,群臣也再不提及山西之事。

好像此时从未发生过一样。

但朱元璋知道,大家都在憋着。

但他毫不在意,下朝之后,依旧每日雷打不动的前往凤阳皇田,观察番薯幼苗的成长进度。

期待值这玩意吧,虽然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但等待结果的过程却是一种煎熬。

尤其不被理解更是郁闷。

哪怕是朱元璋的气度,也会有些不舒服。

因此朱元璋每日都在期盼着,等到百日后……神物出世!

必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爆发!

到时候,他要让此物一日之内传遍大明!

让自己扬眉吐气的同时,也让天下人看看,大明的皇帝作出了何种大事!

…………

略显压抑的气氛中。

时间飞快过去。

一个月后……

和珅将每日赈济的两餐换为一餐。

两个月后……

大碗换小碗,小碗换半碗。

直至三个月后……

将灾民列为单双号……隔一日施一餐。

看得出来,和大人非常努力了。

换做寻常官员,一时半会还想不出这么多花样。

然而,神奇的是……

就算这样苛待。

甚至可以称得上虐待的情形下。

灾民的死亡率竟然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线。

让人大吃一惊。

和大人超额完成了任务。

老朱很满意。

暗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大臣,纷纷沉默了。

…………

应天府。

东城的一座朴素宅邸中。

几道身着大明官服的身影邻桌而坐,气氛有些压抑。

“这个和珅,倒是小看了他。”

说话的是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人,也是宅邸的主人,胡惟庸。

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相当于半只脚踏进大明权利中心。

近百日过去了,山西的流民竟然奇迹的活了下来。

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一个满脸络腮胡雄壮汉子,仰头喝下一碗酒,嘴上埋怨道:“那日我就说再等等,陛下的决断自有他的考虑,和珅也不会是简单人物。”

“你非要暗中拾掇御史试探陛下……胆子也太大了。”

开口的是朱亮祖,大明永嘉侯。

长得五大三粗,身材雄壮。

可说出的话却和他的外貌大相径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慌乱。

曾经的朱亮祖还是元朝将领,在战场上多次打败朱元璋,更是差点杀了常遇春。

后被刘伯温设计俘虏,于是便顺势投靠。

直到老朱建立大明,朱亮祖也被封为永嘉侯,享受一千五百石的俸禄,位列三十六位功臣中的第二十七位。

按说是金钱权力都有了,从此可以躺平了。

可朱亮祖始终没有安全感。

生怕老朱哪一日心血来潮,想起当初战场上的事情,秋后算账。

尤其是这些年,陛下对开国元勋的态度越来越不对,朱亮祖慌了,开始在朝中寻找援手。

于是,他找到了胡惟庸。

这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大明官员。

朱亮祖接触之后,才发现此人不简单。

胡惟庸靠着攀附李善长起家,一路平步青云。

渐渐的,胡惟庸也从依附大树,变成了别人的大树。

他暗中提拔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员,扶植羽翼。

当然,和后来权利滔天、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淮西帮还差得很远。

但已经初见雏形。

“等!我为何要等?等着陛下的手段起效,让我多日筹划化为泡影吗?”

胡惟庸目光中露着一丝不甘。

山西的流民问题,他心里早有解决之道,但一直没有拿出来。

就是想要利益最大化。

等到事情快到无法挽回的时候,再毛遂自荐,一举解决此事。

锦上添花不是春,雪中送炭才是情。

如此大的功劳,绝对会令他更进一步,彻底步入大明权利中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皇帝陛下突如其来的举措打断了他长久以来的谋划,怎能甘心?

…………

【Ps:求鲜花!求评价!求收藏!求数据支持!】

五一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29日到5月3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称山西之事已在调查中,这件事无须在朝议中再提……若是有人提起,必严惩之!

因为老朱现在有底气,所有才能从容应对,强力压下一切声音。

纵然有些许的反弹,也不成气候。

何况还有徐达率领大军坐镇山西,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

可如今的洪武朝,贪墨是别想了,而且朝廷也根本没钱让他贪墨。

山西之事告一段落。

此外。

他收到和珅的奏报,流民大抵已经控制住了。

灾民只要吊着半条命饿不死,那就不会出事。

所有的赈灾物资都是就地取材,一穷二白,哪来的油水。

少了这一环,其余流程也差不多。

之后。

之后每日苛扣一些口粮,这样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一般。

和珅可太了解赈灾这档子事了。

哪怕条件再苦再差,灾民全部饿死,他也绝不会减少军中粮饷。

这是底限。

放在咱大清的时候,上上下下的赈灾官员必然是少不了吞墨大半。

留下些剩饭残羹,留口吃的便是。

除了最开始将粮食掺杂大量的麸糠和草料,引来了哗然,但很快便弹压了下去。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