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盛唐挽歌》
盛唐挽歌

第415章 歪和尚念正经

颜真卿疑惑问道。

不是他灭自己威风,而是如今大唐摊子铺得太大了!国家财政每况愈下是肉眼可见的!

“不用还啊,五年后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颜真卿好奇的问道。

其实不是他们很傻,而是这种短时间内要用大量现钱的活计,一直都比较难搞。

因为中央财政,往往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拨款之前,各部需要多少钱,基本上都是心里有数的。

颜真卿与郑叔清一脸疑惑看着他,似乎是在等待方重勇的解释。

“不仅不用还,而且到时候朝廷还要再借一大笔!

约定十年之后一起还!”

方重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完之后还得意洋洋。

他这番话都把郑叔清和颜真卿都搞无语了。世间哪里有那么傻的人,被朝廷坑一次还不够,还得再被坑一次?

“方御史,若是不还,怎么借得到呢?”

颜真卿耐着性子询问道。

“谁再借的话,十年后,朝廷给他家的田亩免税五年,再把本金还上。

若是不借,前面欠的钱,等还完其他人的,最后再来还他的。

毕竟,不借钱那就是让禁军饿肚子。既然这样,那禁军便只好去他家吃饭了,谁让他们家有钱呢?

这也算是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吧。”

方重勇摇头叹息道。

嗯,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歪理。

颜真卿与郑叔清交换了一下眼神,也跟着一起摇头叹息,太踏马胡来了,简直不可理喻。

真要这么操作,非得天下大乱不可。

“二位都是朝廷高官,不沾铜臭,自然是不知道商贾富户们的想法。

自古都是借钱的是耶耶,讨债的是孙子。

为了大唐江山稳固,朝廷那必须得狠狠的找那些富户们借钱才行啊。

大唐若在,他们便有机会收债。大唐若是亡了,他们血本无归。

这便是民心所向。

将来若是有人造反,这些人会第一個不答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某之见,朝廷找那些人借钱,未必是坏事。”

方重勇说完,已经起身一半的颜真卿,又坐回原位了。

好像,似乎,听起来有点意思啊。

颜真卿与郑叔清都沉吟不语,似乎在心中权衡利弊。

看到他们二人有些意动,方重勇继续解释道:

“朝廷办事也不必那么粗暴嘛。

乐意借钱的人算是为国分忧,朝廷给他家颁发个良善人家的牌匾,挂他们家门楣上。

如果有人不想借钱,户部也可以给那些不乐意的富户发许可执照嘛。

约定凡是拿到执照的富户,可以在借贷期间,承包家乡附近某片山川湖泽,在附近设过路关卡。

允许他们收点过路费。

过几年之后,朝廷再随便找个由头,比方说这些人为害地方为富不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然后将他们就地处以极刑,没收家产,分一部给当地的穷人,其余的带回国库充公。

这样,不是人心也有了,钱也不用还了么?

总之大体上就是这个思路,要怎么操作,不还是各位朝廷相公尚书们拿主意嘛。某就是个粗人,脑子里就这点歪门邪道的东西。二位不要太高看我了。”

方重勇毫不在意的摆摆手说道。

颜真卿与郑叔清都忍不住默默点头,好像在认真思考方重勇出的歪主意,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

他们一点也不傻,也不是什么白莲花一般的人物。在颜真卿的设想中,本来就打算在各地建立“收费站”敛财,充当军费。只是具体操作还有些疑问,没有下定决心。

一个帝国内部矛盾没有爆发的时候,当然可以社会整体持续繁荣。

但是当它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的时候,则需要“牺牲”掉一部分人,来维持国家的运转。

穷人没啥油水,杀了他们也榨不出多少钱来。

所以那些有财无权更无兵的富户、商贾们,就是现成的肥羊。

朝廷说找他们借钱,算是客气的了。不客气的话,那就找个由头,安插个罪名,直接搞死。

“方御史不去议政堂,真是可惜了啊。”

颜真卿忍不住感慨说道。

比起绝对不能接受的卖官鬻爵,售卖“同明经出身”的选官资格。方重勇现在说的这个,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毕竟,快速搞钱,也就那么几个办法而已。

要捞钱,怎么可能看上去体面?

世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二位就说这么搞行不行吧。

其实还有更委婉的办法,但某还是觉得,快刀斩乱麻。

不要去河北,朝廷直接派出宣慰使去两淮和江南,办这件事便可以了。”

“此法可救一时,后患无穷。”

颜真卿忍不住叹息道。

“颜尚书,借印子钱的人,如果可以还得上,那就不要去借,借了就是家破人亡。

如果绝对还不上,不如当初借的时候就多借一点。

朝廷与富户,孰大?

是从穷人嘴里抠那点边角料,还是从富人家的府库里面搬财货?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不是明摆着么?

苦一苦富户,骂名颜尚书担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善是恶,不是明摆着么?”

方重勇“劝说”道。

“确实如此,某为右相,决定这件事就这么办了。

本相现在就去兴庆宫面圣。”

郑叔清微微点头说道,不想再墨迹了。

老郑每到关键时刻,对方重勇都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确实,也只好如此了。”

颜真卿微微点头,方重勇的法子,起码不是直接加税。至于将来,那只能将来再说。

他如此安慰自己,以后朝廷把钱还上就行了,并无大碍。

虽然这笔钱,估计是多半还不上的。

至于那免去的五年地租……实际上富户们就算是现在,也是千方百计的偷税漏税,朝廷从他们身上刮不下多少油水。

到时候不过是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而已,对于朝廷而言又没有多少损失。

当利益矛盾冲突激化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基本上不可能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原因之一。

总会有一些血腥难堪,吃相难看的画面。

朝廷需要钱,总要搞一些人,从他们那里搜刮,才能对付过去。

“某随右相同去吧。”

颜真卿站起身,客客气气的对方重勇叉手行了一礼,和郑叔清一起走出雅间。

他心中再也不敢轻视这个自诩丘八,心思缜密的年轻人。

……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御书房里,基哥听着右相郑叔清向自己汇报筹款的方案。

他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显然是对此很满意。

颜真卿在一旁默默的观察着,不由得在心中佩服方重勇心思缜密。

这个人,几乎是把眼前这位长安天子看透了!

“五年时间太长了,时间长了富户和大户们就想得多,会埋怨朝廷。

不如这样,就定三年之期吧。不过手段要硬一点,不肯出钱,就是不肯与大唐共担苦难。

这样的人,将来若是天下乱了,必定是首鼠两端之人。

不肯借的,让刑部派专人去当地打听下,若有作奸犯科的,直接抄家吧。”

基哥面色平静说道,似乎不是在说杀人,而是在说杀几头猪猡。

我找你借钱,你怎么能不借我呢?

我可是天子啊,这可是大唐啊!

我是大唐的主人,你是大唐的子民。你不把钱借给我,是不是准备借给造反的人?

所以,我杀你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毕竟,伱这钱来路就不正,所谓为富不仁是也。

不帮我就是准备将来跟我作对,留你不得!

基哥的办事逻辑一直都非常清晰。

建设繁华的大唐,建设繁荣的长安,就是给他这个帝王享受的。其他人如果可以顾及到,那就让他们一同享受大唐带来的荣光。

如果顾及不到了,那这些人就必须成为给大唐发光发热,添砖加瓦的油料与柴火!

总之,无论是谁,他们都是不能亏欠自己这个大唐天子的。

无论是开元时期,还是如今的天宝年代,基哥的想法,他的处事准则,一直都没有变化过。

算得上某种程度的“有始有终”了。

此时看到天子这样说话,颜真卿终于知道为什么李适之会“自尽”了。

他的屁股没坐对地方!

颜真卿感觉异常惭愧,方重勇才二十多岁,就已然看透了当今这位“圣人”是什么货色。可笑自己的见识,居然还不如一个小年轻!

“颜尚书,你有什么想法呢?”

看到颜真卿有些愣神,基哥微笑问道。

他现在心情显然很好,郑叔清这条癞皮狗,就是比李适之这样不听话的好用!

“回圣人,微臣赞同右相之策。编练禁军,可谓是刻不容缓了。”

颜真卿对基哥叉手行礼说道。

“嗯,如此便好。那这件事,你亲自去办。朕任命你为山南与江南四道宣慰使,专门负责筹款。改工部尚书为户部尚书,持节赴任。”

基哥当机立断,给颜真卿封官,让他去两淮和江南搜刮地皮。

“微臣遵旨。”

颜真卿不敢有什么怨言,面色平静叉手行礼道。

他心中感慨,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本来跟着郑叔清一起来,就是担心老郑把收钱的差事,丢给自己,在皇帝面前乱说话。

没想到基哥压根就不讲什么客气,郑叔清一句话相关的话都没说,他这个天子反倒是直接把锅丢过来了。

“皇帝不差饿兵,颜爱卿有什么需求,只管跟朕提便是了。”

基哥微笑询问道。

“回圣人,微臣需要方军使,带银枪孝节军一部,与微臣同去两淮与江南,以备不测。

毕竟,财货迷人眼。很难说会不会有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

颜真卿是希望有一支强军,陪着自己去江南和两淮等地搜刮富户,顺便将财帛押运回长安。

这要是没个几千能打的禁军在身边,颜真卿还真不敢走夜路!

“嗯,如此也好。方国忠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在长安待着,也是浪费才能了。

那就让他带着三千银枪孝节军骨干,陪爱卿走一遭吧。”

基哥微微点头说道。

将方重勇支走,正好可以大刀阔斧的收拢禁军。

基哥在心中暗暗盘算着,觉得没有方重勇在长安碍事,貌似也不是一件坏事。

“圣人,银枪孝节军乃是关中第一强军,不可轻离啊。”

郑叔清不动声色的建议道。

哪知道基哥摆了摆手,一脸冷笑说道:“它是关中第一强军不假,可是现在大唐如日中天,谁敢造反试试?爱卿多虑了。”

“微臣驽钝。”

郑叔清讪讪退下,一肚子苦涩不知道跟谁去说。

(本章完)

你说驿站不维持么?官员的俸禄不发么?路和桥都不修了,河道不疏通了么?

那显然是不行的。

“好吧,方御史,别的先不说。就说五年之后,朝廷怎么还呢?

今日朝廷没钱,五年后多半也是如此。”

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那样子似乎丝毫不觉得自己说的有什么问题。

“方御史,你想到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

可是十万禁军补齐缺额,起码还差好几万人。这些人的军饷,装备,口粮从哪里来呢?

精练禁军,本身就是用中央财政去供养主战军队。而地方上养兵,则是高宗以后的大唐国策。其中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三言两语说不清是非。

然而,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没钱啊!

还可以这样么?

郑叔清与颜真卿二人面面相觑,搞不懂这样丧心病狂的点子,怎么可能有人会说出来!

还是当着他们这两个朝廷高官的面!

达成共识,是在说这件事要不要做。既然决定了要做,第一步就是要筹钱。

这和普通人买东西之前就要把钱准备好是一个道理。

方重勇理直气壮的说道。

借了不还?

“其实吧,某感觉,大唐民间富人还是多,为富不仁的也多。

不如让他们捐出资产的十分之一给朝廷作为军费,也可以对付其他各项开支,以五年为限,五年后还给他们等量的绢帛粮秣就好了,不是吗?”

但很显然,如今大唐国家制度僵化,边镇尾大不掉,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把禁军搞强大了,才能应付后面的局面。这也是目前朝野上下的共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