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抗清》
抗清

第80章 老五,你被退婚了

如李国英跟着左良玉,没少干“借老乡人头一用”的把戏。

现如今留了辫子摇身一变成为清朝大官后,竟一个个都脱胎换骨起来,又是能臣又是清官的,大概也是“势”的作用。

都想在新朝做出贡献,都想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

连同伤员在内共485人,另家眷360余。

因伤员过多,无法乘船远渡台湾,为免伤员因为无药可治枉死在岛上,张煌言命副将张昌带领伤员、家眷及百余士卒乘坐四条船向最近的横山岛清军缴械投降。

与此同时,又下令释放俘虏的两百余绿营兵,由张昌一并带往横山岛。

余下一百二十余人由总兵郭法广、参将魏大龙、参军徐元耕分别带队前往荆州。

之所以要分做几拨,自是因为人多易被发现缘故。

除郭法广这一支三十余人直接随王五回荆州外,另外两支一支由魏大龙带领经由苏北海州上岸辗转前往荆州;

一支则由徐元耕带队南下广东潮汕地区,再经湖南秘密前往荆州。

两条路线都是避开了闽浙清军封锁监控,相对较安全一点。

为了确保两支队伍能够安全抵达,王五这边也以荆州总兵身份给他们各开具路条关引。

河东君接受了王五的建议,携女小照前往荆州。

王五是希望柳如是能够发挥自身影响及亡夫钱谦益的“价值”,继续从事暗中联络大江南北复明志士的工作,并为王五的长江水运工作提供帮助。

想要养兵练兵得有钱,想要有钱就得做买卖,江南作为最大的货源地以及最大的市场,以及中国最大的财赋重地,王五是必定要图谋的。

因而眼下也需借买卖由头对江南地区进行渗透,如此,自然少不了江南复明之士的帮助。

这些人,原本也是张名振、张煌言、郑成功背后的“金主”。

钱谦益的死便导致张煌言再难从陆上获取抗清资金。

钱的死也令江南复明之士各种组织彻底瘫痪停止运作,如此,王五当然要将柳如是“利用”起来。

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

关于张煌言妻子、儿子被关在宁波大牢一事,王五问过陈铁头可有办法予以营救。

陈铁头说很难,因为只要张尚书一天没有“落网”,或者说张尚书一天不降,他的妻儿都不会被放出。

浙江地方也没有胆量放人,除非燕京发话。

罗子木也说的确如此,故而除了劫狱,他们也想不到别的办法来营救尚书大人的妻儿。

王五点了点头,没再就此事讨论。

因为,他在燕京有人。

就是不知道用什么理由,什么办法才能让“老玛法”下令释放张煌言的妻儿。

寻思实在不行就走走夫人路线。

算算时间,他的瓜尔佳妻子应该就要启程来荆州了。

帮人满洲小姑娘通一通身子,王五不介意,全当为抗清事业献身了。

左右自个也没什么损失。

但如何避免真在小姑娘肚子里种出果子,就是件麻烦事。

穆里玛早就说明,侄孙女只要有孕就会回燕京居住。

也就是王五的儿女得在燕京为质。

这是王五没法接受的。

这年头又没有避种的玩意,又不能不和人瓜尔佳同房,所以挺头疼的。

半个月后,船刚到武昌,王五就迫不及待到老张那窜个门,想了解一下湖广和燕京最新动向。

老张打量了他半天,眉头一挑道:“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个?”

王五不加思索:“好消息吧。”

“好消息是鳌拜的孙女不肯嫁你,所以你这个额驸当不成了。”

老张露出一脸坏笑。

“我被人退婚,这也叫好消息?”

王五怔住,没想到老张竟给他带来这么大一个好消息。

“对,”

老张点了点头,“我觉得这是好消息,你跟鳌拜走的太近不是好事,万一将来鳌拜出事,怎么可能不牵连你。”

说完,就见王五一脸愁容,十分不快的样子,不由劝道:“老五,听我一句话,这婚事不成就不成,没什么好可惜的。”

“我不是可惜我这婚事,我只是可惜这样一来我就没办法给老玛法加件衣服了,”

王五有点郁闷的拿起桌上一片西瓜啃了个干净。

得益于浙江巡抚赵廷臣的好名声,张煌言并不担心这些去横山岛投降的士兵会被杀害。

并致书赵廷臣,请求其能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明军伤员救治,并对降人及家眷妥善安置。

又如那李国英、胡全才、一個个虽都是汉奸出身,但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地方,真就能用文武双全来形容他们。

不过这些人在明朝时,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就是比清兵还要坏透的存在。

一封比一封诚恳。

从岛上出发时,张煌言正在解散浙江沿海最后的明军。

王五问随他同返荆州的罗子木,何以张尚书对那赵廷臣如此客气,以致于种种安排跟“托孤”差不多。

罗子木道那个赵廷臣是个好官,出外轻车简从只带三四名随从,骑马不坐轿,到任何地方都不打巡抚仪仗,以致于地方根本不知抚台大人驾到。

虽说赵廷臣的施政也彻底断了明军在浙江的群众基础,但对于清廉爱民的官员,哪怕是敌对阵营都让人敬佩。

张尚书曾于左右道:“如我大明官员都如赵廷臣,又岂会有甲申国难,更不会有今日国丧。”

评价很高。

王五没来由想到张长庚,老小子虽然是个铁杆汉奸,在湖广任职以来官声也是相当不错。

厨房多上一道菜,这位浙江巡抚都会痛心说:“我多食一菜,百姓便少三餐。”

赵在浙江为官以来名声甚好,很得百姓士绅尊重拥护,短短两三年便令浙江人心彻底为之一变。

当然,也不排除是这些人良心发现,想为过去赎罪。

除随张昌前往横山岛投降的军民外,另有温州义军出身的参将江某不愿剃发投降,也不愿前往荆州,便领八十余人前往台湾。

赵给张尚书的劝降信也极是礼貌,从未有任何恐吓威逼之辞,字里行间皆透着对张尚书的无比尊重。

自来浙江后,已前后派出七拨人携其亲笔信劝降张煌言。

据说每餐只食一菜,或汤菜,或炒菜。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