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世子凶猛》
世子凶猛

第134章 最粗浅的道理

没罢黜任何一人,没有杀任何一人。

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继续为天下黎民百姓尽心能继续为天下黎明百姓谋福。

至于什么时候能回京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诸夏乱了这么多年,势必要重归统一。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

剩余一大部分人必须要走。

只是让他唯二放心不下的是。

没他们这些人制衡,再加上左右二相的权力膨胀,底下人势必会生出多余心思。

彼时朝堂定会生乱。

其次就是新的靖南王。

虽然靖南军很强,整个南疆甚至是整个大燕的边疆平稳,都跟靖南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但像李四维这等清流孤臣内心依旧担心,这新的靖南王会如旧的靖南王一般变得权势威望如日中天,甚至威胁皇权。

这不是他们能接受的,也不是他们能看到的。

“希望一切都不是最坏的结果。”

……

啪啪啪啪啪。

靖南王府门口,阵阵鞭炮声响起。

管家吴荣和护院总教头梁巍蛟等人早已等候良久。

随着苏白玉从马车上下来。

众人皆是神情亢奋,眼含热泪的行礼道。

“末将恭迎王爷回府。”

“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苏白玉看向表情激动的众人,脸上不由的也露出一抹微笑。

因为他对于他们的心情实在清楚不过了。

他们这些靖南王旧将,自打靖南王去世之后,时时刻刻无不是期盼着他这位靖南王唯一子嗣继承王位,重掌靖南军。

而今心愿实现,内心又如何能够平静。

“吴伯。”

听到自家王爷叫自己,吴荣连忙道。

“王爷。”

“这么多年辛苦你了。”苏白玉内心真诚道。

吴荣内心欣慰一笑:“这都是末将该做的。”

……

大齐,鹭洲,辛集镇。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镇子上的学堂内响起阵阵的朗朗读书声。

领读完之后,周君屹坐在座位上,看着底下二十多个孩童将书放在桌面上道。

“各位同学,你们可知道我们为何要学《论语》?”

“先生,我知道。”

一个小孩举手道。

“那你来说说。”周君屹点名道。

小孩起身道:“因为《论语》中的话是上古孔圣人说的。”

周君屹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然后看向其余人问道。

“其他同学可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闻言众孩童皆面面相觑,小声讨论。

见良久无人站起,最终周君屹看向角落的一个女孩道。

“林芳同学,不如你来说说。”

听到先生叫自己名字,女孩扭捏的站起。

她内心紧张万分头不敢抬。

心里似是挣扎许久,这才勇敢开口道。

“因、因为《论语》是对的。”

话音落下,课堂寂静半晌。

随之便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或许在其余人看来,这女孩说的压根是废话。

但周君屹眼中此刻却满是欣慰。

他用教尺在桌面拍了几下,清脆的声音响彻在所有人耳中这才让课堂安静了下来。

周君屹看向鼻头发酸快要哭了的女孩,抬手示意让她坐下。

随后他起身道。

“林芳同学刚才说的很对。”

“各位同学也不应嘲笑林芳同学。”

闻言女孩和其余孩童皆为之一愣。

而后只见周君屹说道。

“林芳同学被先生叫起,所言其实无论对错,首先她的勇气值得赞许。”

“因为她敢说,所以光凭这点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听此刚才胆怯不敢站起回答问题的许多同学忍不住低下了头。

而后周君屹继续道。

“回到刚才先生所说的话题。”

“其实我们之所以学《论语》,根本道理就是因为《论语》是对的。”

“上古孔夫子坐下有七十二圣贤,他们将孔夫子往日的言谈皆收录其中,所以才有了《论语》。”

“而后世读书人之所以开蒙之物必读《论语》,也只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最简单的道。”

道?

“先生,什么是道?”一个孩童站起身问道。

周君屹面带微笑道:“所谓道,便是道理,也可以说是自己的本心。”

说完他语气顿了一下又接着道。

“其实我们读书也是如此。”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者追求其他。”

“其实追求的就是这最简单的道理和最初的本心。”

“而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无论《论语》也罢,《千字文》也罢,亦或者其他圣贤经典也罢。”

“这些书籍能流传至今,依旧被万千学子所学习,只因它是对的。”

“而所谓读书,读的便是‘集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这就如我们常说的‘想’和‘做’。”

“当自己所想所说认为对的时候,那就理应去求证。”

“倘若不求证,不去实践,那一切不过空谈。”

……

一堂课结束。

等所有孩童下课休息之后。

周君屹这才看向窗外。

“陈兄。”

窗外的读书人回过神,随即不好意思走进来道。

“周兄,刚才听你讲课听得有些入神,想了些东西。”

闻言周君屹微微一笑。

“能让陈兄这位鹭洲解元听得入神,倒是周某的荣幸。”

听此陈解元惭愧一笑。

“周兄过誉了。”

“周兄大才,陈某远远不如。”

周君屹笑了笑,随即问道。

“不知陈兄找我是有何事?”

陈解元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单纯想来看看你在这里过得如何?”

“挺好的,能在这里教书,还多亏了陈兄。”

“举手之劳而已。”

“不过刚才听周兄讲课,我倒是有些好奇。”

“陈兄请言。”

陈解元点了点头道:“刚才周兄所言,道理看似简单,实则直指本心,这些对于他们这些孩童来说是不是有些太遥远了。”

周君屹摇头道:“陈兄能这般想其实也正常,不过我曾听一位故人说过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陈解元愣了愣。

随后满脸佩服道。

“周兄果非凡人,所识故友居然也有这般大智慧。”

周君屹笑而不语。

紧接着陈解元又道。

“不过我对周兄刚才所言倒是很感兴趣。”

而大燕休养生息这么多年。

以他们这位皇帝陛下的脾气,若说没有动兵的心思,那打死他们都不信。

不过令李四维比较欣慰的是。

陛下对他们这些人还是比较宽容的。

而对此,他们又不能倒戈任何一方。

诸夏的情况,其实大伙心里都清楚。

可在这层窗户纸没捅破之前,他们又能如何,他们也没办法。

左相充盈国库发展经济,右相整治吏法运转社稷。

左右二相缺一不可。

因为他们心中清楚,大燕百姓需要他们,大燕朝廷需要他们,大燕皇帝更需要他们。

这也是他们的为官之道,也是他们一直以来未曾动摇半点的初心。

所以他们能做的哪怕明知事情临近,但依旧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方之人各司其职。

而若要打仗,三方局势势必要变。

可能是等仗打完,也可能是等太子登基。

总之,他们这些人目前最好的处置,就是留一小部分在朝堂,继续制衡双方。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动他们。

因此他们这些清流铮臣心中早有预料。

他们这些人制衡双方,为天下谋福,稳定这个平衡局势。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