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史册》
史册

第3章 奥地利共和国

国家代码:AUT

人均GDP:45043欧元(2021年)

官方语言:德语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重获独立。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为奥国庆日。

奥地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4034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43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www.youxs.org%。

基本信息:

国际域名缩写:.at

时区:UTC+1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联邦制

人类发展指数:www.youxs.org(极高)

誉称:音乐王国

国石:欧泊

国鸟:家燕

国花:火绒草,白雪花

主要学府:维也纳大学、格拉茨大学等

历史沿革:

早期

www.youxs.org,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二万二千年至二万四千年)的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英语:VenofWillendorf),www.youxs.org,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上发现的冰人奥茨,冰人奥茨有着53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他的种族尚有争议。另外,新石器时代在现今奥地利领土上定居的先民是伊利里亚人,他们是哈尔斯塔特文化的创造者。

凯尔特人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凯尔特人迁入该地区,取代伊利里亚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前2世纪,当地出现诺里孔王国(Noricu)。

罗马帝国时期(前16-378)

前16年,罗马帝国征服诺里孔,在多瑙河以南建立诺里孔行省,并在东西分别建立潘诺尼亚行省和拉埃提亚行省。属于日耳曼人的夸迪人(Quadi)和马可曼尼人占据多瑙河以北的土地。

匈人时期(378-453)

378年,西哥特人击败罗马军队,入据奥地利,但很快南下,使得奥地利地区被匈人占据。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死后,帝国被日耳曼人推翻。属于日耳曼族的格庇第人占据这块土地。

日耳曼人时期(453-907)

567年,阿瓦尔人进犯奥地利,同伦巴底人一道击败格庇第人。之后,阿瓦尔人在恩斯河以东的奥地利建立统治,引入臣属于其的斯洛文尼亚人(斯拉夫人一支)。7世纪,斯洛文尼亚人摆脱阿瓦尔人统治,建立卡兰塔尼亚公国。

这段时期内,恩斯河以西一直是日耳曼巴伐利亚人的天下。739年,萨尔茨堡主教区建立,奥地利全境基督教化。745年,卡兰塔尼亚为抵抗阿瓦尔人的威胁,接受巴伐利亚的保护,改称卡林西亚公国。788年,查理曼征服巴伐利亚,791年到805年,他又征服阿瓦尔人,在该地设立若干“马克”(边区)。843年,查理曼帝国崩溃,这些马克归属东法兰克王国。

907年,马扎尔人在普雷斯堡击败巴伐利亚军队,占领各马克。

中期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莱希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并且统帅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巴本堡时期(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archia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987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6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enberg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奥托卡二世时期(1251-1278)

1251年,波希米亚国王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夺取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时期(1278-1556)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先后继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匈雅提·马加什于1463年获得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占领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公爵大胆的查理的惟一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波西米亚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家族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普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共治)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波西米亚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二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在其中一些国家他名义上与其母胡安娜女王共治,但胡安娜因为被疑精神失常,一直被关在一家修道院里直到1555年驾崩,对政局几无影响)。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查理在1556年退位时,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号传给斐迪南。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波西米亚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奥地利哈布斯堡时期(1556-1740)

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斐迪南一世正式继承奥地利大公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开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1517年,德国天主教教士马丁·路德因不满罗马教廷的赎罪券政策,发起宗教改革。自当时的马西米连一世开始,历任哈布斯堡君主都对基督新教都采取容忍政策,因此新教得以在德国广播,而且传到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希米亚。由于君主的容忍新教,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帝国局势在1617年急转直下,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皇帝。他对新教的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反促成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新教诸侯结盟援助波希米亚,更导致帝国周边的新教国家丹麦和瑞典入侵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改信新教的荷兰反西班牙的独立运动的加剧,和后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加入反哈布斯堡联军,使情况雪上加霜。

虽然波希米亚叛军和丹麦王军被哈布斯堡皇军打败,但与瑞典和法国的战事一直僵持。因此,斐迪南二世将波希米亚王位让与儿子斐迪南三世,以纾解当地民愤。当斐迪南二世逝世后(1637年),斐迪南三世立即与各国议和,终于在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虽然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对内各邦国的控制,使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诸侯自立状态;但是,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波西米亚的新教徒都被肃清与“感化”成天主教徒;战后哈布斯堡又强化自身领地的控制力,维持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并在奥地利、波西米亚与西里西亚等地区都建立绝对君主制(专制君权)。因此三十年战争只是使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崩解,实际上反而强化皇帝的本体实力。所以1648年后,只能说它扩展皇权的计划挫败,不能说它因此中衰。

从1637年登基的皇帝斐迪南三世,到1658年继位的利奥波德一世(1658-1705年在位),两位皇帝都以各种方式,驯服自家的领地上的贵族地主。皇帝勒令农民每周三天,替贵族地主作白工,鼓励贵族地主将大量农产品卖出获利,换取奥地利与波西米亚贵族对君王的效忠。这个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贵族地主因此向君王(两位皇帝)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权,任由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主要的立法与收税大权。绝对君主制因此稳定地扎根在哈布斯堡领地上,并且越扎越深。

虽然因为匈牙利贵族的强力反抗,使得贵族特权被大量保留,但是哈布斯堡皇帝在优秀将领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的帮助下,先在1661-1664年于匈牙利抵挡住奥斯曼帝国的十二万大军进攻并获得胜利,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耳其对外西凡尼亚的宗主权,强化奥地利对匈牙利的控制力量;然后借由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与波兰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威势,在1687年征服并统一大部分的匈牙利,极大地扩张哈布斯堡的领土,并拉开哈布斯堡“中兴”的序幕。

借由萨伏依之欧根亲王(天才将领与伟大政治家)的帮助,奥地利在1687年迎来中兴与颠峰时期。欧根亲王正如奥地利的许多官员一样,根本不是奥地利人;依照出身和教育来分类,他实际上是法国人,并且和当时许多贵族一样,都曾在各国服务任官,是国际性的贵族官僚。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是现代奥地利的国家创始人。

欧根亲王在1690年代越发受到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重用,担任军事行政长官与统帅时,都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他采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规划办法,改革奥地利军队的供应、装备、训练和指挥,因此在1697年与土耳其作战时,赢得森塔战役(BattleofZenta)的辉煌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在1699年的卡尔洛夫奇条约上,正式割让匈牙利、外西凡尼亚和克罗地亚给哈布斯堡。

因为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法兰西王国的波旁家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为争夺西班牙王国王位,而在1701-1704年发生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与强权英国与荷兰联手,决定摧毁法王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和霸权。

这场反法战争,由奥地利主帅欧根亲王、英荷联军主帅约翰·丘吉尔,以及荷兰大议长安东尼·海因斯三人所主导。三位军政领袖,组成团结有力的三角同盟,最终在1713-1714年打垮路易十四的野心。结束战争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虽然西班牙王位由波旁家族所继承,但是西班牙在欧洲的广大领土,包括南尼德兰与意大利之米兰、那不勒斯等,几乎都割让给皇帝,使皇帝的领地与人口扩张一倍,成为欧陆最大的赢家。新获得的土地不但可以对法国之两侧重新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皇帝的威望都极大的增长。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签订后的二十年间(1713-1733年),奥地利迎来历史上最强盛的颠峰期,此后奥地利再也没有这样的强盛国势。因为这二十年中,西欧与东欧的主要强国刚打完死伤惨重、元气大伤的大战(西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东欧是大北方战争),因此出现的欧洲权力真空,就由中兴的奥地利暂时填补。

在皇帝查理六世的统治下,欧根亲王于1716年重新发动对土耳其的攻势,并取得辉煌的胜利。1718年在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的帕萨洛维茨条约中,查理六世获得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领土。

1720年,查理六世借由奥、法、荷、英的四国同盟,共同压制敌对的西班牙(四国同盟战争);并威逼萨伏依的国王,强迫他用富庶的西西里岛,和查理六世交换次等的萨丁尼亚岛。得到西西里的奥地利,处于人口与领土扩张的极限,但好运很快就用完。此时奥地利国势发展到颠峰,但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国势下滑,下坡路很快就来到奥地利面前。

在查理六世晚年时,因为东、西欧强国的元气恢复,奥地利的国力又趋于下降。1733年,奥地利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因为缺乏过去强大的盟友英国与荷兰支持(当时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力主和平政策,并拉拢荷兰一同保持中立),面临残酷的失败,即使善战的欧根亲王领军,也无法阻挡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军与外交攻势(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宰相弗勒里红衣主教主导)。查理六世被迫在1738年的维也纳条约里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得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交还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以换取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两个公国;奥地利也被迫承认法国取得洛林公国,默认法国重建其欧洲第一的霸权。

在1737年至1739年与奥斯曼帝国爆发的第二次战争中,查理六世虽然继续和俄罗斯的联盟以对抗奥斯曼,但因为欧根亲王在去年过世(1736年),奥军遭到决定性的败北,结果失去他在上一次战争(1716-1718的奥土战争)中所夺取的大部分领土。这场败战导致巨大的债务(十万佛罗林)和普遍的不满,维也纳对各地的统治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征兆。

1713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担心自己没有男性子裔,再加上他的兄长——约瑟夫一世都无男性子裔,于是预制《1713国事遗诏》。遗诏内容大致如下:

在查理逝世后,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以及哈布斯堡家族首领之位,由他的长子/女继承

至于神圣罗马帝位,由于不准女性继承,若查理没有儿子,他的长女婿弗朗茨将成为帝位继承人

洛林家族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哈布斯堡君主斐迪南三世将其中一位女儿艾林诺公主,许配与当时的洛林公爵卡尔·利奥波德,他们俩便是洛林公爵弗朗茨(后来的“法兰兹一世”皇帝)的祖父母。查理六世在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莎公主出生后,便将洛林公爵的次子弗朗茨(其长兄不幸夭折)带到维也纳,与玛丽亚·特蕾莎一起长大,并于1736年结婚。

奥地利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以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为由,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玛丽亚·特蕾莎和弗朗茨在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支持下,迎战各国。普鲁士率先于1740年12月16日入侵哈布斯堡领地西里西亚。其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援军更将战火波及到整个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地区。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极力协助玛丽亚·特蕾莎的表姐夫,巴伐利亚帝选侯卡尔登上神圣罗马帝位(是为卡尔七世)更加剧双方的紧张。

情况在战争初期,对哈布斯堡家族很不利。在1744年底,整个西里西亚地区、大部分的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都陷入反哈布斯堡联军的手中,而哈布斯堡家族更失去神圣罗马帝位,亦即是失去免被德意志诸侯攻击的皇家特权。

1745年1月20日,卡尔七世的逝世,成为整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转捩点。在此以前,萨克森倒戈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并派出代表与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君主代表于1月8日在华沙密会,组成四国同盟。从此哈布斯堡家族逐步收复失地。首先是英国于1745年4月29日在北美发动对法属路易斯堡的围攻,并于同年6月16日攻下城堡,牵制法国的力量,而荷兰和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海岸挑起的冲突,更令西班牙头痛。其后是同年9月13日,玛丽亚·特蕾莎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开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

但反哈布斯堡同盟也有成功的攻势,如法军成功入侵孟加拉湾和奥属尼德兰,使得双方陷入拉钜状态。而俄罗斯与奥地利的结盟和瑞典保持中立,更令普鲁士腹背受敌,转为防御。此时,奥属尼德兰成为主要战场。莫里斯·萨克森公爵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尼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由于知悉俄国援军即将抵达奥属尼德兰,法军决定与英、奥议和。

最后,英荷奥法于1748年10月18日签定《亚琛和约》,承认弗朗茨皇帝、玛丽亚·特蕾莎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但是要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领有。

晚期

奥地利帝国时期(1804-1867)

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鉴于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起义,推翻梅特涅政府,迫使奥皇改组内阁,召开立宪会议。新政府实行的“宪政”未能满足人民要求,5月维也纳市民连续举行起义,奥皇出逃。10月6日,维也纳市民再次起义,奥皇再次出逃。后孤立无援,10月31日被镇压。同时,帝国境内的波西米亚和匈牙利也爆发革命,但是取得部分政权后,与皇室妥协,转而反对革命。6月,政府镇压布拉格起义。随之镇压匈牙利革命。

1859年,意大利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奥匈帝国时期(1867-1918)

1867年,为了化解奥地利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的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对帝国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宣布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所谓共主邦联—奥匈帝国,匈牙利地区在理论上升级为奥匈帝国内部的一个王国,并拥有自己的国王(在奥匈帝国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匈牙利国王始终由奥匈帝国皇帝兼任),议会和海关系统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发了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daohuosuo。

在一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被分割为多个小国家,其中原先内莱塔尼亚的一部分成为了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间的11个月称为“德意志奥地利”),并被禁止与德国(即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合并。

奥地利共和国时期(1918至今)

1938年,纳粹德国实现了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到二战结束前的7年都受其统治。

纳粹德国于1945年战败后,奥地利被同盟国和苏军分别占领,直到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为止。在奥地利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之后,占领奥地利的各国军队陆续撤离,奥地利最终获得独立并成为今天的奥地利第二共和国。

1989年,东欧共产主义政权解体后,奥地利逐渐参与更多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又于1999年加入欧元区。

2006年10月1日,国民议会选举举行。奥地利内政部公布,议会183个席位中社民党占68席,人民党66席,奥地利自由党21席,奥地利绿党20席,未来奥地利联盟8席。2007年1月11日,由社民党和人民党组成的联邦政府宣誓就职,总理为阿尔弗雷德·古森鲍尔。

地理环境:

位置

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

地形

奥地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地势西高东低,阿尔卑斯山贯穿奥地利的西部和南部,这使得奥地利成为著名的冬季运动胜地。山地占国土面积的70%。山脉南北两侧是石灰岩带,中央是结晶岩带。最高峰为大geoke纳山,海拔3798米。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东南部和北部为丘陵地型及高原。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过渡区内,气候温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www.youxs.org。

气候

奥地利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和西部的气候不尽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呈现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温差小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性气候,温差相对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气温1月为-2c,7月为19c。夏天7月气温多是在14~19摄氏度,最高气温也不过32摄氏度。冬天比较冷,温度一般都达到零摄氏度以下。

水文

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在境内长350公里。南部有穆尔河和德拉瓦河,西部则有因河和萨尔察赫河等。

自然资源

矿产主要有石墨、镁、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2%,有林场400万公顷,www.youxs.org。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划为9个州,它们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泰尔马克、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首都

维也纳(德语:Wien;英语: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9个联邦州之一,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奥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22年4月1日,www.youxs.org。维也纳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德语城市,仅次于柏林。维也纳既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48°12′、东经16°22′。维也纳共由23个区组成,居民主要分布于市区东部和西部,而北部和南部主要是工业区。2016年,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663亿美元。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维也纳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其市中心古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

国家象征:

国名

奥地利的德文名称?sterreich源自古高地德语Ostarr?chi,即是“东方的边藩”,首见于996年一个记录。该名可能是中世纪拉丁语同义词Marchiaorientalis在当地(巴伐利亚)德语方言的转译。另一个可能是该名源自一座山的当地称呼,斯洛文尼亚语“Ostravica”(意即“尖峰”),因为山脉两面都十分陡峭。奥地利的中文译名就是由德文名称音译过来。

奥地利的拉丁名称Atria由德语名称转译而来,首见于12世纪。当时奥地利地区(仅上下奥地利)属于巴伐利亚的最东端。

首次出现奥地利“Ostarr?chi”之名的文献,由红圈圈著和放大。现代奥地利誉这份源于996年的文件为建国佐证。

国旗

奥地利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从上到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地利大公国时期,据说当参考资料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

奥地利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一只姿态高贵的黑色奥地利雄鹰,以雄鹰作为奥地利国徽已有900年历史。在14世纪奥地利采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双头鹰图案,雄鹰舒伸的双翅象征着要将国家的安全置于其羽翼之下。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新政府决定采用德国腓特烈二世的独头雄鹰图案作为国徽。雄鹰头顶的三垛璧形金冠与双爪上的镰刀、锤子分别代表国民中的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象征主权的雄鹰图案被取消。1945年,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奥地利解放,独头鹰再次出现在国徽中,鹰爪上增添的挣断的锁链,是纪念奥地利摆脱德国统治,重获自由,同时在鹰的胸部还增添了奥地利国旗的盾形图案。

国歌

让我们拉起手来

群山巍峨,江河浩荡,尖塔高耸,禾苗满望,铁锤挥舞,前程无量。

你是伟大子孙的祖国,你是善良人民的故乡,奥地利声名远扬。

顽强战斗,踊跃争先,你是一颗坚强的心,跳跃在大陆中间。

你诞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奥地利久经考验。

阔步向前,自由无碍,勇敢地跨进新时代,愉快地劳动,相信未来。

国石

欧泊的英文为Opal,源于拉丁文Opas,意思是“集宝石之美于一身”。古罗马自然科学家普林尼曾说:“在一块欧泊石上,你可以看到红宝石的火焰,紫水晶般的色斑,祖母绿般的绿海,五彩缤纷,浑然一体,美不胜收。”高质量的欧泊被誉为宝石的“调色板”,以其具有特殊的变彩效应而闻名于世。欧泊被定为金秋十月的生辰石。

国鸟

家燕(学名:Hirundor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国花

火绒草(学名:Leonodiuleonodioides(Willd.)Beauv.)是菊科火绒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粗壮,为短叶鞘包裹,有多数生的花茎和与花茎同形的根出条,无莲座状叶丛。茎直立,高5-45厘米,被长柔毛或销状毛。叶直立,条形或条状披针形,无鞘,无柄,两面被白色密绵毛。苞叶少数,矩圆形或条形,两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厚毛,多少开展成苞叶群或不排列成位叶群。头状花序大,3-7个密集,或有总花梗面排列成拿房状;总位半球形,被白色缩毛;冠毛基部稍黄。瘦果有乳头状突起或密粗毛。花期7-10月,果期7-10月。

火线草原产欧洲和南美的高海拔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俄罗斯、中国也有分布。常生长于海拔100-3200米的干旱草原、黄土坡地、石砾地、山区草地,稀生于湿润地。喜阳,耐寒、耐旱、耐瘠薄,稍耐湿。

火绒草是美丽的高山花卉,适用于岩石园栽植或盆栽观赏及作干花欣赏;地上部分入药,能清热凉血、利尿,主治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肾炎,尿道炎,尿路感染;全草药用,对治疗蛋白尿及血尿有效。

中文名:奥地利共和国

国家领袖:总统、总理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GDP总计:4034亿欧元(2021年)

主要城市:因斯布鲁克,萨尔茨堡

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sterreich,英语:TheRepublifAtria),简称“奥地利”(Atria),是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国土面积83879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国划为9个州,首都为维也纳。截至2022年,人口902万。

外文名:德语:Republik?sterreich,英语:TheRepublifAtria

人口数量:902万(截至2022年4月1日)

主要民族:德意志族

国土面积:83855平方公里

国庆日:1955年10月26日

水域率:www.youxs.org

人口密度:www.youxs.org(截至2022年4月1日)

所属洲:欧洲

国际电话区号:+43

货币:欧元

首都:维也纳

主要宗教:天主教

简称:奥地利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