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64. 第 64 章 引为知己

外科也好,中医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治疗病人,对于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张仲景都抱有充分的好奇心,虚心讨教,吸取精华。

华佗不是一个藏私的人,加上他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全书也非常好奇。

一边解答张仲景疑问的同时,一边也学习张仲景的六经分类,并感慨张仲景的六经:“要在察阴阳六经之证,此其所以若少异也,足可为百代之师。”

华佗之名一出,张仲景立刻恍然大悟,找出了自己为何觉得华佗面善的原因。

不是因为医者之间的惜惜相惺,而是他真的在天幕中见过华佗。

虽然是老年画像版,相似度没那么高,但华佗一提起,张仲景立刻就记起来了。

他这样的表现,正是认可了张仲景所说内容,同时也对这场医学实践辩论赛,选出了胜者。

是的辩论赛,医者本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自然是学派中的一种,是学派就会有派系和争论,儒家还分八个派系呢,自家内部都能打的一团乱。

医家当然也不能免俗,在华佗和张仲景讨教对方医术的时候,自是遇到了对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那场面当时就好看了,别以为医生不会吵架,论学富五车,他们也是不输的,从医术到病症,再到各不相让,关于汗、吐、火等治病原则……没有一个是不能吵的。

要是有一方医术稍差,自信不足说不定,会在一次次辩论中,被强势的一方压到。

但偏巧不是,华佗和张仲景二人都是谦虚又能取长补短之人,在认可并吸收了对方长处的同时,自然也会对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询问,以此展开了持久的辩论赛。

起初双方都还算矜持,都多大人了,没必要吵架,只是引着典籍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展开论述。

比如汉末年间最常见的伤寒病,对于此病,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华佗都得心应手,以此展开讨论在合适不过。

华佗:“伤寒一日约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二日约在肤,可以针灸佐以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

张仲景:“伤寒前二日,气在皮肤之间,患者可头疼,背重,此乃邪气在表,汗出则愈。”

樊阿:“师傅和太守言之有理。”

伤寒前二日的治疗,华佗和张仲景看法相似,都认为病在皮肤之间,通过发汗可以治愈。

但怎么发汗,发汗要注意什么,一个不小心就是容易争吵的点。

比如华佗遵循古方,依照时令制作丸散剂。

“冬及始春大寒以服丹药,春至夏秋,乃热月气躁宜服六物青散,若丸药为成,可以柴胡数两,病发时煎服。”

其中华佗提出的六物青散,参考自秦代崔文子“作黄散赤丸“并再次基础上改良,行解散依据自《武威汉代医简》的“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同做略微改良。

前者多放细辛,而后者多附子。

此一方张仲景同样知晓,算是汉代比较知名的解散放了。

不过知道不带表会用。

发汗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华佗讲究:“汗一发即愈,不解者,当止,勿复发汗。”

对于华佗提出的论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做的麻黄汤,是很好的典型。

就在华佗以为张仲景会认可自己的观点时,张仲景却提出:“因先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而治,脉沉或不查病者,其病以积日在身,非发汗可治,当脉诊随其疾而治,病重者汗男发着,虽言一日三服,病为解,可促半日三服,由为解,知为病相阻,由可服药,至汗出。”

张仲景的话,就是知道病还在,就别那么死板,一剂汤药下去就不喝药了,灵活点,在喝点药。

张仲景的话在理,华佗可以接受,甚至觉得本就该是这个理啊!

他说汗一发而愈,是指病人出汗了,病就好了,没出汗当然要喝了,这点上他们应该没什么可辩驳的。

但转念又一想,华佗又觉得自己想当然了一些。

他知道这个理,是因为他行医多年,所遇病人无数,自然知道如何把握计量。

可如果是新学医或学医不精,只会照本搬科者,他们便无法辨别其中的药理,若是一剂药下去,汗没出病没好,他们却不敢在下药,面对病症便只能束手无策。

这也不是华佗想看见的。

尤其是在第二日,华佗带着新收的徒儿去行医时,复问对方:“若神丹丸以下,汗不出,当如何。”

对方呐呐不出声时,华佗是意识到,自己这徒儿离出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学医者多是跟着师傅多学,多看多问,在诊治无数病人后,自然会不在拘泥于医书之上的病症。

毕竟病人也不会照着书生病。

华佗在沉思的同时,也留了个心眼。

在下次论证的时候,把新收的几个小徒弟都带上了,让他们一起听听张仲景的观点。

华佗治病讲究寒、时行、虚烦三证在,治疗伤寒时分为四法汗、吐、下、清,偶尔灵活辅以水膏等法。

而张仲景在华佗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的病症的分类,将病症分为伤寒、温病、中风三大纲,又依次论证了风温、风湿、中暍等证,还提出了八法,对于发汗药的选用也更加温和,防止大剂量的药对病人误伤。

也正是把这一切掰开了讲,灵活的根据病症用药,一下子让小徒弟,理解了病情的关键。

——对症!

简简单单两个在,却是要一个医者,行医数载才能明白的道理。

有时候甚至你让这些医者说,他们也是说不懂道不明这些理的,华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数日为候,以时间长短教导徒弟用药。

用的药也是遵循古法,不乏毒物以毒攻毒。

但这样的计量,华佗行医多年资质聪慧,用起来得心应手,自然没有后顾之忧。

可徒弟为初学者,师傅怎么教导他就怎么学,师傅怎么用药,他就怎么用药。

若是跟在华佗身边直到成熟出师还好,要是中途离去,有良心敢质疑着的,说不定日后还能根据行医的经验纠正过来,胆子小一点注重权威的不知日后会是和光景。

正是相同了这一点,华佗才对张仲景的辨证六经,心服口服。

他的医术近用损人,后人为可学,张仲景的医术以症治人,后人可学。

正是此时,华佗也恍然,原来所谓的根据临床症状诊断病人是此事。

不过认可归认可,辩论赛结束后,华佗和张仲景的讨论依然在,除开汗,他们还有吐、火、水法对于伤寒的治疗可以讨论。

其中关于伤寒的治疗,他们在方法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不过执行上稍有不同。

由于已经相熟,二人就不在“矜持”时常吵的唾沫横飞,要不是二人的徒弟拉着,东汉末年充沛的武德,也不是不能上演一下。

不过好在医家、墨家等实践学派和存学术论学派还是不同的,他们讲究实践出真理。

在张仲景和华佗纷纷下场为病人治病。

华佗以摩膏火炙、汗、下同用合治疗病人……

张仲景以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认为两病必有先后,当发表攻表,发里攻里,以急症着为先……

当然二者都是当代神医,经过二人之手,尽管用的药和方法都不一样。

病人却都痊愈了。

双方自然是平手,师傅比完就到徒弟。

由两人徒弟负责的病人,相比起师傅运用高超的医术,使病人恢复的又快又好,他两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张仲景的徒儿还好,病人病程虽然久,可病好歹治好了,华佗的徒弟虽遵照着,华佗的教导治病。

但还是缺乏经验,里症表治,只是治疗到了病人的皮毛,病症尚未去除,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好了,但还随时有复发的可能性。

自此华佗在心里发誓,按自己的教法,出师之前,徒弟决不能放跑了,不然就是霍霍人啊!

在无数次的医术讨论之中,华佗和张仲景足见学习到了对方医术的精妙之处,不由得感慨:“既生我,又生君,实乃人生大幸。”

遂引为知己。

又在不断的探讨医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验的实验,二人合力调配出了,汞合金的配方。

制作出了一款,用汞最少,计量即使出事也不足以致命的汞合金。

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如何填牙、如何将牙蛀掏出,如何避免天幕提到空隙,会产生龋齿的方法,尚且还需要讨论。

不过在长沙呆了许久华佗,最终还是,闲不住,在药做好后就决定,继续去云游天下,为天下的百姓治病。

临走前,华佗学走了六经辨证后,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交予张仲景,并嘱咐他可将之传给认可的人。

张仲景得了书,感慨万分。

虽然他们都不是吝啬于,传授自己所学之人。

但这个时代,一门学说、一门手艺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如传家宝一样的东西。

除非到了临死前,不然都不会轻易托付给外人。

一是因为不确定,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二也是因为传承,想要选取一个符合心意,能学会自己所学的弟子,再将这一切传授出去。

不然书传下去了,对方所学也只是十之一二,未免可惜。

正是知道毕生所学,是何等珍贵之物。

张仲景才会万分感激,华佗这是十分信赖他的人品,才会将一切托付给他啊!

这样一个人,未来怎么就给曹操所杀。

提起曹操,张仲景就面露嫌恶,对于这个屠城挟帝的人,未来还杀了自己知己的华佗人,他自然是没有半点好感的。:,n..,.

当即兴奋的拉着华佗入内:“原是元化先生,快快请进,吾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先生。”

早在两天前,张仲景就知到有人在这一片和自己一起为百姓义诊。

现在见到人,双方都不是客气的人,张仲景问,华佗就答。

“敢问元化先生,这麻沸散当如何配置,若行手术,患者之血先生以何来止,缝合的线采用的何种材质……”

现在得知门外有一医术高明的医者前来踢馆,心里的头一个念头是,好想和对方讨教医术。

话一问出口,张仲景见对面华佗,也供起手了回以一礼道:“老朽乃是华佗,当不得太守这样一礼。”

当时有个男子入内后魂不守舍,在张仲景问出他是否食用丹砂,面色就大变,随后每询问一次,他都魂不守舍,最后张仲景叮嘱他得了什么病,该吃些什么的时候,居然还学会了抢答。

这一下可让张仲景来了兴趣,询问他是既然知道自己的病症,缘何还要来询他治病。

即使医者到底是贱业,比不得士人出名,传播方式只有百姓口口相传,范围较为固定,能在方圆十里内出名就是名医,百里可称为神医在世。

不过张仲景到底是忍住了内心的念头,他这人对医术堪称痴迷,一月就两日开堂坐诊,百姓们千里迢迢赶来看病不易,还是等看诊完,在去请先生来讨教。

当然了当时不去见华佗,一来,是为了防止自己一心和华佗讨论医术沉进去,二来这也是华佗自己的意思,先给病人看病,治完了,他们在谈。

不然华佗完全可以直接入内,自报姓名,张仲景怎么会不把他封为座上宾客。

在知道门外有个医者前来踢馆后,张仲景是惊喜的,名医难得。

这年头交通、通讯都不便利,医者又常游走四方,为百姓治病,居无定所的较多,只有少数会固定待在一个地方行医救人。

一顿猛夸,把张仲景脸都要夸红了。

华佗可不是随便夸人的,作为一个有名气的医者,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傲气。

张仲景又是长沙的太守,不可能离长沙太远。

当初得知王神医的消息时,就兴奋的直奔他家而去讨教医术。

男子面对自己的恩人张太守,自然是不敢有丝毫隐瞒,将所有事情一一与太守说道。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