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羲之请我搞天下》
羲之请我搞天下

221章 一日千案

只见县令古壶古大人一身官服,仪表堂堂地从侧门进入大堂,直到法桌后,把椅子推到一旁,站着,手持惊堂木“啪”一拍,所有人立即安静了下来。

“父老乡亲们!”只见县令大人胳膊向前一伸,大声说:“设立举报箱旬日多来,县衙收到的举报信如此之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围观者大都有些茫然地相互看看,又是好事,又是坏事,何意?继续听。

“哈哈哈——”古壶大笑,“好,我也如此想的,今天我还要出个告示,相信之后会收到更多的举报信。”

“劳烦先生把这些信带回去,依据字迹、内容、被举报者的地点等等分别做个分类整理,之后收到的信也这样办,再告诉二道毛,眼睛看得再宽一些,耳朵伸得再长点,他最近怎么样?”

文师贤:“这小子不错,卖糕点挣的钱,自己从不乱花,每次回去看他老娘都要带上好吃的,就是时不时坐在天井里看着夜空发呆,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替她那可怜的姐报仇。”

“下面,就请县衙相关吏员,把这一千零三十宗事由领回去,限期十日内查问清楚,将办理结论上报丁主簿,之后由县衙告示公布。”

此言一出,观者哗然,从来没听说过有如此办案官,真是千古奇闻,人们的议论声一浪高过一浪,乌府来的那几个人更是“义愤填膺”,指手画脚,骂骂咧咧。

“庸官!”

“懒官!”

“敷衍百姓,坏官!”

有人骂出了声,声音时大时小,似乎是怕县令大人听到,又怕县令大人听不到。

古壶却把骂声听进了耳里,他知道百姓之肯定就有蝉族之人,这么大的动静,蝉族不可能不闻不问。

你算我,我岂能不算你?

“啪!”法桌上惊堂木响起,“现在,分案宗!”县令大人高声说,人们的议论都小了一些。

于是主记室史开始大声唱念着吏员的官名和姓名,唱一个名,大堂两侧坐着的吏员便上去一人,从丁主簿手上接过一扎捆好的案宗。

这些被唱到名的吏员有的是县衙的史、曹、掾、佐等吏员,有的是乡上的啬夫、治书史,甚至有些是里正。

不到小半柱香功夫,案上的小山似的案宗便被分得干干净净。

“退堂——”差役又一声高喝,县令大人退了大堂,往后走了。

所有领到案宗的大小吏员和围观者轰然议论着,鱼贯而出,离开大堂,离开县衙,包括乌老爷派来的那几位围观者,人人都对这位古怪的县令大人的古怪作法大惑不解。m.

一千多件案宗,一个时辰便处理完毕,亘古未闻也!

“亘古未闻!亘古未闻也!”在二堂书房里,丁主簿也在对古壶说着同样的话,“古大人如此分案而审,真是亘古未闻也!”

“哈哈哈——”古壶大笑,“那些案宗,你也全看过,那叫案子吗?那全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其中至少有七成一看就是子虚乌有之事。”

“有两成就算是真事,也只需几句话就问清楚之事,有一成还算是个事,也是小事,都交给游徼刀风了,他带人不出七八日就能查个清楚明白,哪里还需要本县亲自去查案审案?”

“那——”丁主簿惊得张大嘴巴,好一阵才合拢来,接着问:“那这么说来,大人特设的那两个举报箱也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并没有找到真正值得去查的事。”

“谁说没有呢?”古壶神秘地笑了。

“举报箱收到的案宗,我也没有全部分下去,好东西得留着,我留了两桩案,我们两人一人分一桩,一桩盗窃案,分给你,一桩投毒案,本县亲自来。”

古壶说着从一个盒子里取出一个卷宗递给丁主簿。

丁主簿很快浏览了一遍,点头道:“这个确实像个案子。”接着又摇头笑了。

“丁大人,有何可笑?”古壶不解地看着丁主簿。

丁主簿摇头笑道:“俗语云,当官者贪赃枉法,分赃不平,古大人搞的却是众人执法,分案公平,亘古未闻也。”

“哈哈哈,又一个亘古未闻。”古壶笑道:“让你亘古未闻的事,也许后面还多着呢,你就等好了看好看的吧。”

古壶对丁主簿的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送走丁主簿后,他取出一个卷宗再次阅读起来,这是从前几天收到的众多举报信里,专门挑选出来的。

直觉告诉他,这封举报信中说的事,是件值得一查的事,他已经在举报信的右上角注明了三个字——“巴豆案”。

信中,一个名叫“张勤”的人举告一个名叫“李发”的人,张勤不仅投了这信告状,而且还捉到了一个人,直接押到县衙,状告李发。

张勤和李发是两家食肆的掌柜,两家的食肆都开在县城边一条街上,张记食肆在街中段,李记食肆在街一头,地段不同,生意自然也有差别。

两家食肆在横头再不算最大最好的,也不是最小最差的,都处于中等,相比起来,处于中段的张记食肆生意比地处街端的生意要好一些。

一月前的一天中午,张勤正在忙碌着招呼客人时,突然来有一个中年人背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店里。

中年人说早上吃了张记食肆的东西后,孩子就拉肚子,找大夫看了,大夫说误吃了让人腹泻的巴豆。

而这孩子这半天只吃过张记食肆的东西,其他什么都没吃过,中年人说是张记食肆在食物中放巴豆害人,要讨个说法。

张勤一听有这种事,大惊,说哪有食肆自己下药害顾客毁自己生意的道理,与这中年人争辩,引来更多围观者。

张勤怕影响生意,叫中年人到里面去说,中年人不去,说要就在大堂说。

哪知这孩子的事还没说好,接下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十多个男女老少,都说是吃了张记食肆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那些人也真是拉了肚子,有的说着说着就找茅坑去了,张勤和伙计们也记得这些人确实在自家买过吃食。

张勤把早上卖剩的几样东西当众喂了自家两条狗,没多久,这两条狗也拉起稀来,众人一看,这还用说吗,纷纷要求张勤赔偿,

张勤无奈,只说这不是故意,可能是伙计把巴豆粉误当成了佐料,他不再分辨,强忍着气愤,好言赔礼再赔钱,好歹打发走了这些人。

“没事时就喜欢作弄那些信鸽,那些鸽子也喜欢偎在他怀里,停在他头上,肩膀上,这小子,跟鸽子有缘。”

“他跟鸽子有缘,我跟狗有缘。”古壶小声地脱口而出。

“横头县令古大人升堂——”

随着堂内差役一声高喊,围观议论者议论争论的声音渐渐小了下来。

堂上那张宽大的法桌上,一排堆放着十多二十摞举报信,每一撂里面又由分成若干捆由红线捆着,远远看去,像一件件送人的点心纸包砌成了道小城墙。

文师贤:“来者不拒,浑水中虽然看不清,用手不好摸,可是用网撒下去,只要有鱼,总能网住,捉住了小鱼,就能捉到大鱼。”

“什么?”文师贤看着古壶,奇怪地问。

“没什么,你去吧。”古壶轻轻一笑,搪塞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里,果然两个举报箱,每天都被塞得满满的,实在塞不进了,有的干脆直接扔进衙门围墙之内地上。

如果县令大人坐在桌后的椅子上,肯定被挡得看不见人,人们议论着,争论着估计那一道“墙”至少有上千封举报信。

如此多的告状信,如此多的案子,全堆在一起,难道县令大人要一天审完?围观者议论争论得像一锅粥。

这些围观者争论者中,有好几个是乌老爷府上的人,为不引人注目,他们穿得很普通,跟大多数平民一样,谁都可以来看,他们当然也能。

这天中午,县城几个交叉街口和城门口,又贴出了县衙的告示,说举报箱已经收到大量举报信,鼓励更多的人踊跃举报坏人坏事。

县衙将在五日后公开处理所有接到的举报信,五日之后再有举报的,将累积到冬天再行处理。

“好事是邪终究不能压正,对坏人坏事,有人敢举报了。坏事嘛,是这些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甚至不值一提的小事,也不值本县亲自审问。”

“但是,百姓之事,不能不办。这种既是好事又是坏事的事叫什么事呢,叫特事,特事就要特办,本县的特办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事分给该管的人去管。”

五日后,古壶在县衙大堂公开处理收到的举报信,早就从告示上知道这事的百姓在大堂前围得水泄不通,全都要看看县令大人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举报。

只见大堂两旁除了靠后站着威武的差役,还坐满了县衙的大小吏员,还有一些不知是是不是官的人。

古壶让十口请来丁主簿,安排了再出告示的事。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