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德云:从大师兄开始崛起》
德云:从大师兄开始崛起

第249章 我要去摇人

这些事情,即便郭德刚没有露底,唐云风心里也都跟明镜似的。

他对于自己的新书,信心还是有的。

倘若改编得好,应该能吸引来一些观众。

可目前这上座率,如何交差?

甭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少自己搭了一手在这里,那便有责任。

至于什么火爆到一票难求,赚多少钱,发多少财这些事情。

自己的首部评书,不说能达到多高的水准,至少得对得起“评书”二字吧?

不过,现在这个全国比赛,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上回的广告,打得效果就不错。

这次引流的效果,说不定也能更快一些。

当然,前提是自己得铺排得好。

脑子里一边琢磨,眼睛不停的研究着赛制。

地点,杭城。

日期,6月1日。

杭城是个美丽的城市,时间也是个好日子。

儿童节么。

一家老小,只要小祖宗高兴了,那全家便都高兴了。

参赛选手,包括他自己在内,拢共有二十五位。

二十五进十一,十一进五,最后前三争夺,跟初、复、决赛差不多的意思。

前后一琢磨,唐云风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前五。

拿冠军?

有可能,但那很费精力。

人家能成为二十五人之一,自然都不是吃素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的夺冠歌曲……《狼爱上羊》。

看看它的火爆程度,就知道其他二十四位选手,都是什么重量级别的了。

可能人家现在没有名气,但一定有未来的大明星借此出道。

当然,最主要的是,唐云风不在乎这个。

有平台,能打打广告,引些流量进来,那目的便达到了。

前五,有三次表演机会,自己便有三次广告机会。

划算。

同时,因为这件事情,后面的计划也得跟着调整。

主意已定,唐云风掏出手机,拨通了王慧的电话。

“师娘,专场巡演的首站我想调一下,行不行?”

那边的王慧不知道在忙什么,听闻一愣,放下手中的事情。

“小风,怎么个考虑的?”

“今天海叔告诉我,我六月一日在杭城有个活动……所以我想首站也放在杭城,这样宣传方面,我们自己就能沾些便利,头一场的势造出来,那后面也好安排,师娘,您觉得呢?”

都是聪明人,话一点即透。

唐云风把情况一说,王慧便明白了意思。

“成,按你的意思来。我们自己做宣传,力度确实太小了,我还正为这个发愁呢,有这好事儿,咱不能放过。”

意见达成,娘俩接着把后面的细节商量完,这才挂了电话。

唐云风转过身来,看到不远处的金爷,正坐在太师椅上看书。

左手拿着书,右手握着紫砂壶,看几眼书,喝一嘴儿茶。

样子好不惬意,跟个老神仙似的。

这让唐云风心里,既羡慕又无语。

昨天还急得火烧屁股似的,今儿个却悠闲成这样?

不愧是老江湖!

唐云风走过去,帮老爷子往茶壶里添了热水。

“师爷,我不能再在这里陪您了。”

金爷眼睛离开书册,抬头问道:“怎么的,呆不住啦?年轻人,得沉住气。”

“哈哈,沉气儿是您的事,我得去想法子给咱书馆里摇人呐。”唐云风笑道。

金爷瞪了他一眼,道:“我也想去摇人,你不是不让我去么?”

唐云风笑着,把事情大概跟老爷子解释了一遍。

意思听明白了,但金爷的脸上却满是疑惑。

“这能成吗?”

书馆的听众,去唱歌比赛上摇人?

混迹江湖几十年,可从来没听说有人这么干过呀?

成不成的,唐云风也不敢下保。

旋即摇头道:“师爷,我去试试呗!”

金爷点头道:“行,去吧,你要能让我的书场坐满了人,我把全部绝活都传给你。”

“嘿嘿,能不能摇来人,我也得跟您把全部绝活学进肚子里。”

金爷没好气的笑骂道:“想得美,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摇不来人,我可不传。”

“您不传,我跟我师父学,哎!”唐云风拱手告辞,“师爷,我走了,您自个儿悠着点上台,哈哈哈。”

说完,转身出门。

背后还有金爷的骂声:“臭小子,你存心气我的吧!”

先去广德楼园子看看,然后再去老周的录音棚。

主意已定,唐云风心情大好,抬步往街边而去。

谁知,行没两步,兜里的手机突然在响。

一瞧来电人,他顿时乐了。

李富贵。

这可难得。

俩人还是年关那会儿,因为商演的事情打过几次交道。

转眼小半年过去,再没联系过一次。

正常。

金主和艺人的关系,当不得真,也当不得假。

能拿捏得准其中尺寸,那你便已然人在江湖。

唐云风不敢耽搁,按键接听,热情问好。

“李老板,您好您好。”

“哟,唐老师,您这电话可接得够快的呀。”李富贵打趣道。

唐云风捧道:“您的电话,我都等了小半年了,您说我接得能不快吗?”

“哈哈哈,瞧您这话说的,我又不是漂亮小姑娘!”李富贵心里很受用,旋即又问道,“怎么样,唐老师,您这会儿不忙吧?”

唐云风赶紧摇头道:“不忙,在您面前,我不算忙,忙也是瞎忙,您有什么事情,只管吩咐。”

“没什么事,我进城了,想请您吃个饭,赏不赏脸呐?”

“是您赏我脸了,上回咱可说好喽,有这机会得我来做东,您甭客气,也甭嫌弃,成不成?”

“哈哈哈,什么嫌不嫌弃的,好,那我今天就好好吃您一顿,咱哥俩也唠唠。”

“……”

爷孙三代,无一人有这个想法。

混迹传统行当的艺人,是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不让别人看了笑话,也让班子里的人心思稳定。

最好还能让其他评书艺人,从这里看到一星半点的希望,吸引更多的人下场。

这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不知吸引了多少双眼睛?

临走之前,师父可是当面把书馆交给自己照应的。

三十块钱一张的票,满场六十多个座儿。

即便全部坐满,连本都保不了。

这是第一步,没得选。

盼你好的人,有。

但不用怀疑,更多的人,都在等着看笑话。

所以无论怎样,得先把场子撑起来。

但现在不说那些,只说眼前。

即便只开一场,至少得先满座儿。

但版权回来,到能上台正式表演,中间可还得下工夫。

慢工出细活儿,这需要时间。

书馆的头上,可是顶着“德芸社”的招牌。

从“一班两园”到“一班三园”,再到现在的“一班两门四园”。

两场全开,上座率起码得到八成以上,才可能保本。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