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我的戏剧年华》
我的戏剧年华

第179章 上山,下海,进城,看阿静

“阿浔,我现在就在梅地亚中心,晚上一起吃饭……”

“晚上我请您吃饭。”江浔马上大声喊道,对于这位老导演,他很是尊重,“哦,钮台长来了?他晚上也来?……”

放下电话,朱彤就这样看着他,江浔却一把抱住朱彤,“老师,我的电视剧,要上央视了,走吧,您赏个脸,给学生陪客去,我给丁志诚打个电话,让他寻一地方,人家台长来,这得叫上我们苏民老师,于院,夏导……”

鲁晓威导演说到做到,真的请来了中戏的老师给江浔补习,这样,江浔一边拍戏一边学习,也算是革命生产两不误。

今天来的是朱彤老师,一进摄影棚,他就打了个哆嗦,这哪是摄影棚啊,简直就是一冰窖,还是放白菜的那种。

“浔子,你不冷啊?”今天拍的是夏天的戏,江浔连毛衣都不能穿,只能穿着夏天的衣服,脸冻得跟白菜帮似的。

八十年代末的北平,餐饮界有句话:“上山,下海,进城,看阿静。”

上山,指的是山釜餐厅,下海,指的是明珠海鲜,进的城,是王府井的香港美食城,看阿静呢,则是阿静粤菜。

阿静就在东四地界白塔寺东边,当朱彤、江浔和左翎到了的时候,江浔忍不住心里就直埋怨丁志诚,人家钮台、黄导是从广东来的,人家还没吃过粤菜?

“浔子,这儿可不便宜。”左翎不知道,可是朱彤太知道了。

因为就这几家饭馆,北平人都称呼它们是“三刀一斧”,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四家馆子就是“刀刀见血,一斧露骨”。

在这个人均收入并不高的年代,如果有人能经常出入这些地方,那真就绝对的“大款了”。

“那都来了,尝尝,尝尝。”江浔知道,北平人爱过最深的一种外埠菜,一定是粤菜,朱彤老师的眼睛就一直没离过这里。

90年代北平生活宝典《我爱我家》,二叔贾志新开皮包公司发了小财,一吃饭就“香港美食城”。

家里闹了耗子,直接跑去隔壁粤菜馆拎条蛇回来。

拎着八千块带家人去高级饭店,一定要捏着港台腔点菜才起范儿。

而《情满四合院》里,傻柱给香港回来的儿子做一桌粤菜,晚上能在院里吹半天。

多少年来,北平人对粤菜,始终高看一眼。

三人进了胡同,这错不开身的轿子胡同,晚上不到五点,竟然有人在等位子了,这在八十年代还真是奇观。

“怎么,这里还得等位子?”丁志诚来得很快,他跟濮哥是骑着自行车过来的。

于院、夏导和苏民老师是打车来的,不多一会儿,杨哲也来了,她身后还跟了一人。

“介绍一下,我们团的蒋欢欢……”这是她最好的姐妹,比她大着几岁。

“你就是浔子吧,常听杨哲提起你。”虽然是穿着棉服,可是遮掩不住她妖娆的身段,虽然是黑夜,可是那娇好的容颜,仍然清晰可辨。

“欢迎,欢迎,我想起来了,您就是蒋营长,杨哲的领导……”江浔开着玩笑,她是正营,比杨哲还高哪。

几人站在胡同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江浔身上并没有带太多现金,不过,今晚这一顿,怕是没个大几千下不来。

拍一部渴望,他的稿费不到四千,怕是今晚一晚就要消费掉。

“带钱了吗?”江浔凑近丁志诚,悄悄道。

“哪能不带钱啊,再说,也不能让你请客,哥哥请,你的电视剧上央视了,算是哥哥的一点心意。”丁志诚拍着胸脯打着保票。

“浔子,”正说着,苏民也把江浔叫了过去,拉过江浔的手就塞过钱来,“钱够吗,不够,我这里还有。”

苏民老师也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今晚谈的是正事,遇到的是喜事,他也不能干预,只能在钱上帮衬着自己的学生。

“老师,我有钱。”有了丁志诚的保证,江浔心里有了底。

“我啊,准备弄一装修队,你看,现在北平城到处盖楼……”丁志诚又把江浔拉到一边,

“到时我们兄弟一起,一起发财……”

嗯,正说着,黄加良导演和钮祖印副台长就从胡同口溜达了进来,相比江浔前些日子刚去广东他的愁眉不展,此时他的脸上全是笑。

“您好您好,于院您好,夏导您好,苏院您好……”

“欢迎,钮台长,黄导演,欢迎来北平……”

看着广东电视台的台长和导演跟院里的院长、导演热情握手,江浔也笑了,这是什么样的缘份,让这些人聚在一起。

“你好,你们是广东来的?”一位一头短发的姑娘笑着走过来,说的却是粤语。

“不冷,我们琴岛到了这个时候,老少爷们都在海水里泡着。”琴岛流行冬泳,江浔到了冬天也能在海水里扑腾两下。

江浔裹上棉大衣准备上场,“朱老师您先坐会儿,待我把这段戏拍完,给您暖水袋。”冬天拍夏天戏份也没有取暖设备,只能使用暖水袋。

他说:“在日本电视剧追踪‘血缘"(比如《血疑》等)、香港电视剧讲述个人奋斗(比如《流氓大亨》等),广州的电视剧却带着清新之风,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背景,从而吸引了粤港两地的观众,这也体现了广东电视工作者的政治远见。”

而一直以来,中央电视台都相当支持广东台,《公关小姐》也算是广东台给中央台的一份礼物。

电话是广东台黄加良导演打来的,把电话打到中戏,人家直接让找北平电视台。

渴望十六年的拍摄仍在继续。

“别,你用,我不冷。”朱彤还是没接暖水袋,演员这职业,看起来光鲜,可是背后遭的罪受的苦,别人是看不着的。

江浔的戏份很快拍完了,他哆嗦着跑到朱彤跟前,“冻死我了,可拍完了,秋衣,我的秋衣呢。”

好在朱彤找来一根针,把这些红泡给挑开,让里面的水流出来,这样恢复得快一些。

“阿浔,告诉你一個好消息,我们的公关小姐要上央视了!”

哦,江浔并不意外,这样的好电视剧就得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前几天,黄导打过电话,香港亚洲电视购进了《公关小姐》这部戏,当日的《广东日报》还刊登了一封香港观众的来信,这位在国外行医又顶住回归前的移民潮回到香港工作,并且在大陆购置了房产的观众热情称赞《公关小姐》。

胎记?我怎么不知道?

江浔低头一看,用手一摸,疼得厉害,唉,让暖水袋烫起的一片小红泡!

当然,他没忘了杨哲。

……

“浔子,电话。”

导播室那边,有人在喊,“来了。”江浔答应一声,跑过去接电话。

“在这呢。”朱彤赶紧手忙脚乱地给他找衣服,“这,你肚子还有块胎记啊。”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