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杜预》
杜预

第601章 悯,农!

这下,全城泥腿子崽子,不就能享受与他们孩子同等受教育机会?

作为特权贵族,谁能心理平衡?

“且,且慢!”

眼看飞马赶到,只听得杜预一波炸弹还嫌不够震撼,又丢出更大一波、更加震撼的炸弹。

“我们这【儒学】私塾,不仅不要钱,还统一管饭!师生一日三餐,都在儒学中吃,肉多管饱。”

滁州百姓,登时炸了。

“啊?不能办吗?”

“这么好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做梦都想跟杜解元一样,能师从学习。给钱都行。”

“爹,我想跟杜解元上学上课啊。”

孩童们,哭声一片。

杜预微笑解释道“原来是恩师和岳丈啊?学生、小婿正要派人去请,给你们一个惊喜。”

林如海一翻白眼“什么惊喜,分明是惊吓!你别的别闲扯,先散了人群,再从长计议。”

杜预从容道“恩师、岳丈莫要着急,慢慢听我一言。”

“这儒学虽是私塾,但并不招收童生以上、正式读书人。”

“而是学龄前的蒙童、最多十岁以下。”

“按照大唐律法,启蒙并不算是正规学堂,可不用向朝廷报备。”

田洪凤、林如海听了一愣,也松了口气。

“蒙童?你不早说?”

田洪凤略一沉吟“我大唐不重视蒙童,这专门禁止律令还真没有。”

他狠狠瞪了杜预一眼。

对蒙童教育,大唐根本没规定,既没有允许,也没禁止,属于空白。

明知道杜预肯定钻了空子,但田洪凤作为恩师,能放一马自然不会跟杜预较真。

“不行!必须关门!”

林如海还是不依不饶。

在他看来,什么蒙童私塾,纯属吃多了撑的,浪费精力时间财富,脸色一沉“杜预,你刚刚中举,明年就是会试大比。你不去参与文会,与同窗同年会文,学习文章制艺之道,也该休养生息,搞什么私塾?这能对你提升文位有什么帮助?”

杜预笑道“还请岳丈上座,听小婿把话说完。”

林如海、田洪凤冷哼一声,但人前总算给杜预面子,没有再阻止,气哼哼坐在上首。

杜预拿起一刚刚印制、散发油墨香气的【弟子规】,沉声道“我儒学,不光不要钱、管吃饭,还有第三个福利——入学的孩童,每人都免费发教材。教材是兰陵笑笑生编的【弟子规】。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哇··”

滁州百姓,激动的人人眼眶湿润。

“弟子规?”

田洪凤、林如海脸色难看,拿起一本来翻看。

林如海越看越气“杜预,你真是···让我说你什么好?你是不是太目中无人了?是不是明年状元十拿九稳了?竟然有时间不去读书,却来搞这些识字学童的玩意?真是不务正业!”

虽然杜预说是兰陵笑笑生编的,但林如海压根不信。

以他的了解,这大陆上根本没有的【弟子规】,一定是杜预这喜欢天马行空、独创一派的家伙搞出来的。

田洪凤却面色越来越肃然,严肃,目不转睛盯着【弟子规】,情不自禁诵读起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他沉吟许久,突然道“杜预,这是谁教你写的?”

杜预微笑道“不是我写的,是兰陵笑笑生。宋佳霖编印的。”

田洪凤盯着他许久,叹道“虽然这些字,都非常简单,是蒙童识字好教材,但蕴含的为人处世、仁孝为本的哲理,却含义丰富,难就三个一句话,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道理却意味深长,越嚼越有味。”

“这书,可以流传天下,成为第一等蒙童教材。”

“喂喂喂!”

林如海急眼了“老田你怎么叛变了?不是说好阻止这小子办学吗?”

田洪凤咳嗽一声“对,对啊。你为何要兴办这样的学校呢?”

杜预一指沸腾的百姓,沉声道“不为别的,就为他们!”

“为了这些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渴望供儿孙读书、改变命运的百姓。”

“大秦实施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大秦制度,革去所有贵族爵位,无分贵族平民,一视同仁,奖励耕读,唯耕读才能承袭爵位,才有今日强盛的虎狼之国。”

“我大唐要与强秦抗争,也唯有彻底变法图强。”

“而让底层百姓,也有读书的权利和机会,乃是我大唐最好的变法图强之路。”

他目光炯炯,沉声道“我有一诗,请诸位静听。”

“【悯农】。”

他徐徐悠然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诗词,才气,盈天。

田洪凤不由点点头。

滁州百姓,感同身受,感激涕零,涕泪横流。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杜预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杜预话锋一转,沉痛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今我大唐盛世,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惨遭饿死。

众人震惊!

滁州百姓,哽咽哭泣。

杜预描绘的这幅惨状、场景,他们太熟悉太惨痛了。

杜预层层递进,表现出百姓巨大的贡献、无穷的创造力,就使反转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百姓辛苦一年,辛勤播种,将全国的田地都种植满了,但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

这是何等悲惨、残酷的事实?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才气,如同黑云压城,沉甸甸压得所有人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

百万滁州百姓,跪倒一大片,山呼海啸。

“杜解元!”

“您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啊。”

“我们每天都辛苦劳动,辛勤劳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家中并无余粮,朝不保夕,活不下去。”

“只怕,这是第一个肯为我百姓出首、为我作诗、打抱不平的大诗人啊。”

田洪凤也泪流满面,摇头叹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文昭、徐士林、冯正等人,情绪也渐渐激动起来。

他们大部分出身贫寒,都对杜预诗词描绘的场景,深有体会,刻骨铭心。

看着情绪激动的百姓,士族读书人却纷纷冷哼。

“这就是他们的命!”

“不识字,不懂知识,不种地又能如何?”

“人,各有命。天,早注定。”

“顶多是朝廷减免一点钱粮赋税,地主少收一点租子就好了。”

但杜预的诗词,已超过鸣州范围,向全国范围快速扩展。

无数正在田地间、土地头辛勤劳作、闷头苦干的百姓,都听到了杜预的诗词,抱头痛哭。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惨,我们太惨了。”

“百姓生活太苦了。朝廷知否?”

“唉,食肉者鄙,未能远谋。唯有杜预杜解元,才真的关心我升斗小民、百姓疾苦啊。”

声音,已传到了长安。

长安,正在朝议。

范相正在侃侃而谈“今年,我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四海丰收,钱粮大熟,但朝廷赋税不够用了。需要向百姓加税、摊派、徭役。”

百官无人反对。

皇帝却皱起眉头“范相,这几年我大唐战乱连连、天灾不断,还要加税徭役?只怕百姓们承受不起,会引起变乱?”

范相拍着胸/脯道“陛下,如今大唐乃是盛世!民间的钱,粮食不知多少?国力可谓蒸蒸日上,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点钱粮,对百姓不算什么。”

“啊?管饭?”

“孩子在这里白读书,还能管吃的?”

可以说,贵族投资子女学习和家族教育,不遗余力,一掷千金,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杜预今天,却要公开办免费的私塾,不光不要钱,还免费管饭?

因为羡慕妒忌恨啊。

两人一边相互埋怨,一边相互甩锅,一边怒气冲冲狂奔而来。

“杜解元甭说了,在哪报名?”

“我这不成器的娃,这就交给您了!”

“家里金山银山,也禁不起这么坐吃山空。”

要知道,受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被士族垄断的特权。

五姓七望之流,之所以能世世代代、高居朝堂、把控朝政,还是来自垄断教育和文化的权力!

士族为了供养子弟,每一家每一户都要耗费大量钱财、资源,不光设立私塾,更要聘请名师前来讲座、讲学、指导。

“还管饭?呵呵,他知道滁州有多少吃不上饭的孩子?这是学堂还是善堂?”

“一会就挤破头,看他怎么办?”

田洪凤心急火燎,一下子跳下马来,大声道“谁让你办学的?你备案了吗?简直胡闹!散了散了都散了。”

滁州百姓,从天堂落在地狱,一个个失望至极。

“呵呵,我看如何收场?”

他们为何怒?

士绅贵族、士族读书人,更是冷笑连连。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