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218章气运大增

但外界所说的,官员缺口达到一千七百余人,这便就是夸张了。</P>

在没有开国前,陆渊哪怕一统九府,缺乏的官员也只不过九百余人。</P>

开国之后,官员缺口多了点,但最多也不过缺了一千三百余人。</P>

十一月初三那天,崔长青寻到陆渊,汇报考试结果。</P>

陆渊听完,不由满意点头:“不错,能有如此多的士子前来,看来此番我们的准备没有白费。”</P>

一次科举上万人参与,这等盛况,纵然是越国的临海郡与豫章郡,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场面。</P>

虽然录取率不算很高,但比起朝廷往年科举,几十人中选一,依旧是强的很多了。</P>

而一次录取一千人,此等规模声势,也足以震撼人心了。</P>

崔长青作为左相,自然清楚国内官员缺口,对于陆渊选定的录取名额,也没什么意见,点了点头后,就道:“既然如此,那臣稍后便回去,吩咐几位考官开始阅卷了。”</P>

“嗯,去吧。”陆渊点了点头,然后摆手让崔长青下去。</P>

阅卷的事情,是他们这些考官的职责,不用他这位大王来烦恼。</P>

自己只需定下录取人数,决定有多少人能够中举就行了。</P>

相比这个,陆渊还有其它事情要忙着处理。</P>

……</P>

等崔长青走后,陆渊拿起了一份军报,然后皱眉看了起来。</P>

这是今日刚刚送来的军报,是他那位弟子周青,遣人快马传来的。</P>

上面只记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天前,受上官明所邀,周青帅领处在江南之地的最后四万大军,与朝廷兵马一同渡河。</P>

至此,陆渊派出去的十万北伐之军,已悉数渡河。</P>

而朝廷那边的十四万兵马,除了留了一万人在巴陵郡城看管后路外,也都渡河北上。</P>

如今在江北之地,周国与越国两边阵营,已各有二十余万兵马。两边集结重兵,大战阴云笼罩在所有人头上。</P>

“按青儿所言,如今面对朝廷咄咄逼人的态势,周人并没有选择正面硬扛,而是不断退缩。</P>

不仅又放弃了几座天门府的边缘县城,主力兵马更是退回了襄阳郡荆门府和西川郡巫山府。</P>

看他们的意思,似乎打算死守这两地,彻底封死大军北上西进之可能。</P>

而联军这边在武安侯的指挥下,试着强攻了一下两府,但除了损兵万余外,根本突破不了防线。</P>

如今大军被堵在了天门府,暂时看不到突破的可能。”</P>

陆渊将军报看完,放下来后,神情沉思。</P>

如今在前线之中,随着陆渊和蓝彩儿的离去,那边战场上的先天宗师,就变成了朝廷一方五人,周国一番五人了。</P>

两边势均力敌,谁都取不到优胜。</P>

而彼此兵马方面,朝廷与他的联军,经过历史大战后,在江北还剩下二十万人左右,并且士气极盛,连连进取,处在巅峰之时。</P>

而周人多一点,兵马应在二十三四万左右,但士气不算很高,如今都退回老巢了,开始避战躲战。</P>

总的来说,两边算得上势均力敌,谁都取不到优势。</P>

“所以现在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就需要更多的力量投入进去。</P>

而这股力量,可以是顶层战力,如我与蓝彩儿、还有严望秋这些先天宗师。</P>

也可是普通士兵。比如南海、宁海二国的二十万兵马到来。</P>

这两方面任何一股力量投入进去,都可起到影响战局的作用。</P>

现在影响战局胜负的,就是南海、宁海二国了。</P>

严望秋和苏玄歌什么时候带着他们的兵马到来,这场战争就差不多什么时候结束了。”</P>

陆渊得出这个结论,然后就将军报扔到一边,不再过多理会了。</P>

因为就在十天前,他就已经收到了南海国的国书,说严望秋在拖沓了几个月后,总算放下了国内的事务,带着他拉起来的十万兵马,动身北上了。</P>

而宁海国那边,也同样在七天前发来国书照会,苏玄歌也出动了十万兵马,开始履行对朝廷的承诺,出兵北上。</P>

如今两国二十万兵马,都已动身。</P>

算算时间,最早出发,同样距离最近的南海国,可能前锋都已经抵达长沙国南边的阳山府边境了。</P>

宁海国可能要慢一点,但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天。</P>

如今陆渊只需再等个一月,两国兵马应该就能抵达长沙了。</P>

到时他与蓝彩儿汇合两国,四位大宗师与二十万生力军北上,这么一股庞大力量,足以击破如今周人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了。</P>

“那时候说不定速度快点,还能赶在年前结束战争,回来开开心心的办婚礼。”陆渊心中这般想着。</P>

若能在两个月后的婚礼前,取得一场大胜凯旋归来,那无疑是对婚礼的最好贺礼。</P>

……</P>

时间很快过去。</P>

眨眼就到了五天后,今天是科举成绩出来,张榜放名的日子。</P>

在城内一直停留的士子,此时一大早就起来了,聚到了由城外军营改造来的考场内。</P>

那两郡倒也并不是凑不出这么多秀才来,主要是并不是每个秀才,都有把握参与科举后,就能够中举的。</P>

因此,很多家境不富裕的人,往往会准备数年,才会去参与考试,以求一次中举。</P>

在外界之中,一直纷纷传言,长沙国内官员稀缺无比,各部门都只是处在搭起架子,都无法正常运转的状态中。</P>

其实吧,这个传言倒也不能说是假的。</P>

也就是说,陆渊录取了多少人,那就要给多少人安排官位。不然人家来你这里考试,结果考完了连官都没得做,人家考的有个什么意思?</P>

“大王,此次科举,共有一万七百二十五人参与,历时三日,考试已全部结束。”</P>

如今陆渊能够凑出如此多的士子,主要还是时机特殊,南海、宁海两国的操作太过奇葩,同时他这边给出的官位太多了,实在太诱人。</P>

这种种条件加起来,才造就了此时的盛况。</P>

欣喜之下,这位国朝左相也问道:“如今科考已毕,此次科举,该录取多少新科举人,还请大王示下。”</P>

那你长沙国与南海、宁海二国,又有什么区别?</P>

所以这个录取人数,学问大着呢?</P>

陆渊想了想,摆手道:“此次录取人数,就定为一千人吧。”</P>

不然你要是换做南海、宁海任意一国,你看有没有那么多人,跑去参加科举。</P>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P>

如今经过数月的筹备、补充、调整,这一千三百余人的官员缺口,早就被填补了许多,此时所缺官员,也就差不多一千人左右了。</P>

此次参与考试的士子有万人,从中录取一千人,差不多十人取一。</P>

考完试后,就要阅卷批卷,然后从中选出优者,确定谁能中举。</P>

而那些读书人中举之后,是可以去做官的。</P>

崔长青也很是高兴,新朝有此盛况,能有如此多的士人参与科举,无不说明了长沙国的国运昌盛,人心所向。</P>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