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253章出兵难定

于是便动了心思,派遣小臣,前来向大王请求内附。</P>

若大王愿意收留,那我师宗国世世代代,必以大楚为首马,年年供奉,绝不敢有违逆。”</P>

说完,这人就拜了下去。</P>

“自从去年六月,乌蛮国起兵反叛以来,我师宗国就被迫输了五千兵过去,还缴纳了十万石粮草。</P>

可战事日趋激烈,前线两边各十数万人打着,每天都要死几百上千人。</P>

加上乌蛮国有意消耗,我师宗国五千兵马,这才去前线不过半年,就已经死伤过半,损失极为惨重。</P>

虽然这两国使者说的可怜,也确实引人触动,但到底要不要救他们,这可不是个小事情。</P>

首先师宗国的使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P>

虽然大长和国陷入了内乱,但不管是统治着昆海地区的大长和国,还是裹挟着岭东七国、以及弄栋国叛乱的乌蛮国,实力都不容小觑。</P>

双方都有十数万兵马,其中精锐也有数万。更重要的是两国都有先天宗师,顶层战力不缺。</P>

如此一来,上层、底层都没明显短板,想要击败他们,便没那么简单了。</P>

大楚国紧邻着大长和国,想要插手对方的内乱很简单。</P>

但插手进去之后,想要抽手回来,或者说想要让战事按自己心意停止,可就没那么简单了。</P>

以这两方的实力,楚国想要击败任何一方,其实都有这个能力。但击败对方需要付出多少的代价,就很难说了。</P>

首先这种灭国之战,最少你也得出十万兵马吧?</P>

而且对方有先天宗师,那么自己这边的出征大军,自然也得配备上。</P>

不然就这么贸贸然派兵过去,那岂不是就如那大长和国一般。</P>

疏忽大意之下,大军中没有先天宗师坐镇,直接被人寻了空隙,打的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了。</P>

那可是十万大军的损失,陆渊的大楚国可承受不起。</P>

所以真要插手,先天宗师是必须的。</P>

但这样一来,大楚国内,就只剩下一位先天宗师了。</P>

一位先天宗师,看着江南江北三郡,近乎万里之地,说真的,是有些勉强的。</P>

而且此时国中,还要再调走十万大军,那么剩下的兵马,就只剩下十四万了。</P>

一场出征,近乎抽掉楚国近半实力。</P>

在如今楚国刚刚改号建元,与宁国关系还极为紧张,同时周边各国也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实在太危险了。</P>

这还只是对于国中防备的危险。</P>

再说说出征的事情。</P>

楚国纵然能抽出十万兵马,而且领军的大概率还是陆渊,但即便是这种精兵强将的组合,也并不是说出征大长和国,就能顺利击败对方,开疆扩土,灭国而归的。</P>

以大长和国与乌蛮国的实力,他们可能正面战场上,不是陆渊大军的对手。</P>

但这些人若是一心防守,或者干脆借着西南那茫茫群山的地利,与他打游击的话。</P>

那陆渊想要平灭这些敌人,可就没这么简单了。</P>

这场灭国之战,打个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上十年都有可能。</P>

这都是有过前例的。</P>

以往以临海世家为首的金陵朝廷,历朝向西向南扩张的时候,当地的蛮、苗、羌、越等族,就用过这种打法。</P>

而当时的金陵朝廷,对此也没太好办法,只得派着大将镇压,同时同住重兵,就死命的跟对方耗。</P>

前月灭静海国的时候,由武安侯领队,出了两位宗师、十万大军,不也打了三四年,柴击破对方国都,灭了此国吗?</P>

而且就算灭国,也不是终止。</P>

后面还是得留下武平侯谢宁,由此人领着五万精兵,镇压当地,以清剿各地的静海国余孽,平息地方上的骚乱。</P>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P>

但即便如此,距离静海国被灭,也有五六年了。</P>

可按照陆渊从那边听说的消息,九真郡内,地方上还是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叛乱,山林内也经常有静海国的余孽活动,当地的反抗依旧存在。</P>

从这方面看,灭大长和国与静海国这种夷、蛮国容易,当然想要占领对方领土,真正统治对方,却没那么简单的。</P>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苗人尊从王化上千年了。</P>

可洞庭郡这边,不还是酿出了一个五毒教叛乱,险些就给了大越王朝一个致命一击吗?</P>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静海国的例子还在上演,这自然不得不让陆渊慎重。</P>

当然。</P>

以上所说这些的前提,是他准备灭了大长和国,所以才要面对的情况。</P>

如果只是按照师宗、弥鹿这两国使者所说的,收纳这两国为附庸,庇护他们,那以上这些情况,自然是不需要面对的。</P>

而大长和国与乌蛮国的反应?</P>

以这两国的情况,别说现在还在内乱之中,自顾不暇了。</P>

就算大长和国还没发生叛乱,以大楚国的体量,以陆渊的赫赫威名,就算收了你两个附庸国,你又能怎样?</P>

大长和国还真的愿意为了这小小两国,冒着丧师失地的风险,和大楚开战吗?</P>

最终大概率也是不了了之,谴责两句,然后就默认这个事实了。</P>

可就如上面说的。</P>

就师宗、弥鹿这两国,加起来也不过七县的地盘,民众现在更是只剩下了十四万,可谓穷的要死。</P>

而且即便这么点家底,也还是人家的。</P>

这两国只是承诺,愿意附庸大楚,年年上供而已。</P>

可他们这种夷国,两个加起来,一年能上供多少银子?</P>

五千两、八千两、还是一万两?</P>

这么点好处,养一百个战兵都够呛,真值得陆渊冒着与大长和国、以及乌蛮国开战的风险,收这二国为附庸吗?</P>

所以对陆渊来说。</P>

收狗这件事情,确实可以做。</P>

但做了也没多少好处,反而会招了两个强敌,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P>

可即便如此用心竭命,乌蛮国还是不满足。</P>

到了今年初,又派遣使者,来我国中再度催缴赋役。要求国再出一万人,还有二十万石粮食。</P>

此时恰巧,听闻大王威名。</P>

而且我师宗国与楚国向来相邻,早有交流,并非那些完全不慕王化的夷民。</P>

而国中存粮,又送走了二十万石,这已经收刮干净了国中百姓的存粮。</P>

大殿内依旧空旷,外间几缕寒风吹着,殿内说话的人,心头却是带着几分凄凉。</P>

我前线的那些将士,可还没回来呢?</P>

乌蛮国又再派人来催缴,而且数额还翻了一倍。</P>

时至如今,前线战事依旧,而我国这次派过去服役的五千人,又死了许多。前后两次服役剩下的人加起来,只余四千众。</P>

如今眼看着一年过去,到了今年初,乌蛮国来催缴兵役钱粮的使者,很快又要再来。可我国中情形,哪还经得起催缴?</P>

真要缴纳了这次赋役,怕是师宗国也要亡了。”</P>

这位师宗国使者说到此处,已经声泪俱下,神情悲痛,愤恨至极,只见他红着眼继续道:“没得办法之下,我国只得寻找它法。</P>

最后国主想尽办法,花费重金,贿赂了乌蛮国的重臣,让其劝说乌蛮国主。这才将原本额度削减为依去年例,只需五千人,十万石粮食即可。</P>

可即便如此,前后两次,我师宗国已出了一万人,二十万石粮食,这等代价,依然太大了。</P>

旁边弥鹿国使者也跟着拜倒道:“弥鹿国也是如此。只求大王收留,救我等出水火。这大恩大德,弥鹿国莫敢难忘。”</P>

看着眼前拜倒在地面上的两国使者,陆渊陷入了沉默。</P>

我师宗只是一个小国,举国民众才八万人。一下子死了六千人,国中可以说是家家带孝了。</P>

而且少了一万青壮男子,国中去、今两年农事,也大受影响。可以说收成减半,甚至减了大半。</P>

这等条件,我等小国,怎么能承受得住?</P>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