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390章迁民联魏

不过他们两人的宗族之人,也有大半对我大楚畏惧倾慕,正一直加紧劝说。</P>

为宗族计,此二人或许最后也会归降。”</P>

在策反了紫云道后,楚国对江东的一系列拉拢分化行动,可谓如虎添翼,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顺利至极。</P>

瞬间,宁国二郡十七府,转眼有八府之地改换门庭,成为楚土。</P>

八十万大军,有四十万改变服色,向楚王效忠。</P>

而楚国也反应迅速。</P>

毕竟,国中近一半的先天宗师和一半的军队,都被紫云道这些内奸掌控了。</P>

原本打造的铁桶防线瞬间大开,楚军轻松就能长驱直入,会合那些国中奸贼。</P>

这种情况下,他们剩下的七位先天和四十万兵马,又能做什么?</P>

甚至一些六姓七族的祖宗之地,都已经被紫云道给掌控住了,族人都握在紫云道的手中,六姓七族真敢反抗的话,瞬间就是个举族屠灭的下场。</P>

身家性命都被把持着,谁敢反抗?</P>

杜信所说的,那三位明确表达了投靠意向的先天武侯,就是家族被紫云道给控制住了的。</P>

全族老小数千上万人,死活皆在紫云道一念之间,那三位武侯能怎么做,也只能为了全族性命屈服了。</P>

至于穆长卿和杨景,这二人全族老小,虽未被紫云道掌控。</P>

但家族所在的地盘,也和紫云道紧邻。</P>

现在正被紫云道的人派兵盯着,或者包围着,也是时刻受到了威胁。</P>

另外,这两人见到紫云道反叛之后,也是清楚,宁国是真的大势已去了。</P>

再抵抗下去,除了平添死伤外,根本毫无意义。</P>

所以半推半就,也在投降和死守之间摇摆。</P>

至于沉丘和上官明,此二人倒是真的想以死报国。</P>

临海世家两千年的基业,砸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上,沉丘这些人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能去羞愧自杀了。</P>

这种情况之下,自然无颜面苟活于世。</P>

而且向陆渊屈膝臣服,这两个出身世家的人也根本不愿,放不下那个面子来。</P>

与其放弃尊严,还不如轰轰烈烈的去死,也能保全名节。</P>

死似乎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P>

但他们两个想死,沉家和上官家的人,可不愿陪着一起灭亡啊。</P>

沉家与上官家,那可都是六姓七族里面的上家,近几百年来极为红火,族人不下数万。</P>

他们寻死容易,可带着两族五六万口人一起去死,这就过分了。</P>

没有人想死,在有的选,而且那个选择还比较好的情况下,愿意死的人就更少了。</P>

人大楚都开出条件了。</P>

只要六姓七族愿降,凡是族中有先天者,皆可割半郡封公,去岭南那边立邦建国。</P>

虽然岭南穷苦,比不得江东富庶,但那好歹也是一国之主啊。</P>

他们这些国主家族的人迁徙过去,照样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当个人上人。</P>

富贵权位,总是不缺的。</P>

而且先武平侯,今宋公谢宁,那也是出身六姓七族的,论起关系,和江东的这些世家们,也能称的是一声亲戚。</P>

有对方在岭南帮着照应着,想要立足也能轻松许多。</P>

大好前途放在那里,谁愿意放着新国权贵不做,反而陪着家主在这里轰轰烈烈的去死啊。</P>

所以在江东世家降旗一片的时候,沉家和上官家的人却急得要死。</P>

一个个族老轮番来劝,一群群妇孺抱着孩童来哭,就为了劝沉丘和上官明回心转意,别闹着死扛到底,想想他们这些老弱妇孺。</P>

这股劝降的声势闹得极大,听说整个金陵城都轰动了,而沉丘与上官明也被弄得焦头烂额,心神大震。</P>

近些时日,却是没再提什么宁死不降的话了。</P>

看这趋势,估计这两位也要降了。</P>

“哈哈哈。”</P>

陆渊闻言,畅声大笑,直抒心中喜悦之后,才收敛笑声,开心道:“很好,紫云道做的不错。此次攻灭宁国,首功当在他们。</P>

不过眼下宁国还未尽降,其国中还有数十万兵马,先天也有数人,依旧不容小觑。</P>

此些人没有归降,江东就还有变数。”</P>

陆渊欣喜过后,想到江东地面上,那些还在观望和顽抗的人,沉吟片刻,便道:“你立刻去联系紫云道,让他们将已经投降的武江侯楚明、武鸣侯王修、武义侯于英,送来天罗山。</P>

孤先前既答应他们,只要归降,便许封国之赏。</P>

如今这三家已经投靠于我,自当该兑现诺言。</P>

你告诉他们,孤准备以郁林郡和通海郡,分建宁海国、南宁国、通海国,用以酬劳三家之功。</P>

现在便令这三人前来天罗山受封,然后安排族人迁徙岭南,尽快就国。</P>

另外,那些没有先天的临海世家,孤也准许他们随着就国的世家一起迁徙,每一国都可挑选一个世家追随,跟着一起赴国。</P>

我大楚不做阻拦。”</P>

自打前两月,陆渊决定提前发动紫云道,以尽快逼降宁国,并且将那些临海世家分封到岭南、西南各郡之后。</P>

对于通海、郁林二郡的当地户口,陆渊就开始了迁徙。</P>

其中通海郡那边,主要迁徙的是当地的楚人。</P>

原本一些当地被征服的夷人,因为懒得管理同化的缘故,就丢在本地,打算扔给那些临海世家去处理了。</P>

郁林郡则是主要迁移平民,以及一些心向楚国的地方士绅豪族。</P>

而当地一些苏国余孽,主要是原先出自九川剑派的弟子家属,还有一些敌视楚国的地方豪族,这些不稳定分子,则被留了下来。</P>

如今数月过去,那些可控的顺民,大概六十万人,都被陆渊陆续迁到了江北的襄阳郡,以充实当地户口。</P>

而通海、郁林二郡,则各留了十万人左右,人烟可谓进一步稀少。</P>

不过那些临海世家,一个个都家大业大,族群繁衍两千余年,可谓家家都人口众多。</P>

基本上六姓七族任何一个拉出来,本族人口都有数万,如果再算上一些沾亲带故的,便是十万也等闲。</P>

对于这些在地方根深蒂固的世家子弟,陆渊自然不可能让他们留在临海郡,继续勾结地方,阻碍楚国的统治。</P>

所以对待这些前朝余孽,他的办法就是全都迁走。</P>

我不想赶尽杀绝,那样太残暴了。</P>

在紫云道投降的第一刻,豫章郡黄玄督军十万,进逼临海郡新安、东阳二府,汇合该地紫云道玄音、玄仪所部二十万叛军,控制了金陵南部诸府。</P>

建安郡青云子督军十万,进逼临海郡永嘉、临海一带,会合紫云道玄溪、玄羽、玄露等部十五万兵马,控制了临海东部诸府。</P>

或许等宁国全都大势已去了,兵临城下之时,这二人也会投降。</P>

唯有宁帝沉丘,以及武成侯上官明,这两人态度坚决,一直死硬不肯投降。</P>

陆渊看着眼前皇城外司的指挥使杜信,面露微笑的问道。</P>

神武十二年九月,宁国紫云道反,公然举旗易帜,宣布归降楚国。</P>

紫云道玄鱼,则在临海广陵二郡交界起兵五万,攻占府县,隔绝了金陵与广陵的陆上交通。</P>

一时间,宁国帝都金陵,三面皆兵,四十万叛贼与二十万楚军合流。</P>

……</P>

“回大王,确实如此。”</P>

杜信恭恭敬敬的回道:“武江侯楚明,武鸣侯王修,武义侯于英,这三位六姓七族之代表,皆表示愿意在我大楚举兵西进的时候,举旗易帜,归降楚国。</P>

此外武明侯穆长卿,武宣侯杨景,皆有些动摇。</P>

消息传回,金陵震动,朝堂震动,临海世家震动。</P>

宁国危亡,只在旦夕。</P>

江东的那些世家豪族们,一个个都是擅于见风使舵的聪明人。</P>

这些人都清楚,在紫云道都归降了,祖国的情况下,仅靠自己那点实力,是根本守不住宁国的。</P>

天罗山。</P>

“这么说,临海世家的七位先天中,已经有三位,倾向于归降我大楚了。”</P>

所过之处,沿途宁军非降击溃。</P>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