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402章北伐准备

当时楚国见到局势似乎有些不妙,江北似乎要出现两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得不主动出手,帮了三国一会。</P>

当然这个班不是直接出兵,而是在陆渊的示意下,楚国直接断了当年跟梁国的粮食买卖。</P>

前十几年的战争,随着用兵规模越来越大,死在战场上的青壮男丁也越来越多,梁国地方上,自然而然的就陷入了劳动力贵乏的窘境。</P>

“北伐吗?”</P>

孙思文听到陆渊的话,陷入沉思。</P>

北伐嘛,倒也不是不可以。</P>

事实上,不仅是梁国。</P>

早就陷入两面作战的魏国,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将国内近半的粮食消耗,放在了楚国供给上面。</P>

梁魏二国的粮食命脉,已经被楚国给掐在了手中。</P>

自身之生死,操于他人之手,魏梁二国当然知道这样很危险,是不对的。</P>

可如果不选择求助楚国,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军队放到前线,用来保家卫国。</P>

到时会不会因为命脉被掐住而死,这不清楚。</P>

自己会先因为军队不够,而国破家亡,这点倒是可以肯定的。</P>

两权相害取其轻。</P>

一个是未来可能会死,一个是现在死,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P>

而梁国,也在做出决断的十几年后,迎来了这个自己选择的延期毒药发作。</P>

所以当时楚国选择向梁国断粮后,梁国后方的粮食供应,顿时就出了问题。</P>

地方粮价飞涨,百姓一米难求。</P>

等传递到前线,缺少补给的大军,哪怕取得了大胜,却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难以继续向前推进。</P>

最终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战机消逝,自己则暗然退兵。</P>

但这场骚乱还没结束。</P>

因为有感于梁国太强,所以哪怕梁国已经退兵,但楚国依旧没有恢复对梁国的粮食供应,所以长期依赖于楚国,供应粮食的梁国,顿时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饥荒当中。</P>

在两年内,梁国就因为这场饥荒,饿死了近千万人。</P>

为了解决饥荒,梁国甚至不得不解散大量军队,让那些成年男丁返回后方务农耕种,减小战争的规模,以此来度过粮荒。</P>

同时派出使者前往楚国,努力沟通,想要重新打通粮食贸易。</P>

又派人前往豫州,求购那边出产的粮食。</P>

靠着这一系列手段,缓了三五年,梁国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P>

而在这期间,魏赵徐三国也在休养过来后,大肆进攻梁国。</P>

但他们也是精疲力尽了,虽然努力,但都没取得太大成果。</P>

到了现在,在梁国已经恢复的情况下,更是无力南下,只能采取守势了。</P>

孙思文将北方四国的近况,回想了一遍,最后点点头道:“确实是该北伐了。如今魏赵徐三国,皆已疲惫,北边受困于蛮人,南边梁国已复元气,也磨刀霍霍。</P>

南北皆有大敌,自身却已力竭,他们也只能奔波于自保,再难发挥什么作用了。</P>

楚国已无法指望这三国。</P>

至于梁国。</P>

虽然因为这些年的战争,导致其男丁损失巨大,又因五年前的饥荒,国内人口大减。</P>

但其到底是曾经的天下第一雄国,又占据了大半个青州,底子摆在这里,再差也差不到哪去。</P>

听闻其国内,人口依旧有近七千万,甲兵有三百万。</P>

而且因为这几年战事放缓的缘故,地方生产已经恢复,不再依赖于向外国购粮,国中安稳无忧。</P>

此等底子,要是放任其继续休养个五年、十年,怕不是又要养出五百万雄兵,重新成为天下第一强国。</P>

这种大敌,绝不可放任其慢慢恢复。</P>

必须要趁着眼下,其最虚弱的时候,用最大的力量,倾力而攻。</P>

发举国之兵北上,渡江灭亡梁国。”</P>

很显然,在想通了局势利弊之后,这位楚国丞相也是支持北伐的。</P>

陆渊对此并不意外。</P>

自己好友在这种大局观上,可是从来没让人失望过的。</P>

和他跟孙思文沟通这些,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取得共识,还有其它缘故。</P>

因此见孙思文同意北伐后,陆渊便问道:“此次用兵,朕准备动员举国之力,男子大战,女子当运,尽最大之努力,争取一举消灭梁国。</P>

以此计算,我大楚当发精锐五百万,征战沙场。再征调民夫一千万,用以输送军粮。</P>

另外各藩国中,除了沿海诸国外,朕也打算征调一百万兵马,二百万民夫,再令他们出国中先天,协助北伐。</P>

如此两部人马,全部合计一千八百万人。</P>

国中积蓄如何,可能支应这么多人员消耗?”</P>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P>

这时陆渊既然决定北伐,那么要的就是倾尽全力,不留余地。</P>

不仅自己国内直属兵马要出动,就连那些藩国也别想落下。</P>

经过三十多年休养生息,南方的那些个藩国,如今家底可是殷实的很。</P>

西南、岭南十八藩国,如今根据统计,总人口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四百余万,超过楚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了。</P>

这么一股力量,陆渊自然不可能让它闲在后方,给自己添乱。</P>

只是一下动员一千八百万人,而且战争最少要打一年以上,甚至可能持续两三年,乃至更久。</P>

这么庞大的消耗,他也有些没底。</P>

先前梁国被自己断粮后的惨状,依旧历历在目。</P>

此时楚国将要出兵,陆渊自然格外看重后勤补给,而这就需要孙思文这位国内丞相来给予保证了。</P>

“一千八百万人……”</P>

孙思文听到这个数目,也是感到头痛,然后开始计算起了楚国家底:“近些年,国中又新修了些常平仓,每年生产的粮食除去自用以及卖与魏梁二国外,剩余的都存了进去。</P>

现在举国储粮已达五亿石。</P>

大军出征,后方输粮,哪怕有舟船相助,损耗也颇多。</P>

一千八百万人,一年大概要耗去两亿石粮食。</P>

现在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北方四国已经实力大衰,魏国丢了整个兖州故土,仅余雍州东部四郡。</P>

赵国和徐国也差不多,受到了草原蛮人和玄域雪林南迁蛮人的冲击,各自在冀州、徐州本土的领地,都丢了大半,距离被赶出这两州,也没几年了。</P>

而且在前几年,因为魏赵徐三国打的失误,被梁国抓住机会反击,三国一下损失了百万兵马。</P>

梁国气势大涨,大有反攻回去,将失地收回,把赵徐二国赶回河北的架势。</P>

不过,到底是打了十几年,梁国的损失也不少。</P>

北伐,这是陆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P>

不过经过十几年奋战,赵徐二国比起一无所获的魏国,倒是好上一点,在青州各有收获,分别夺得了梁国的东郡和青平郡,算是勉强拿到了一张中州入场票。</P>

但区区一郡的地盘,自然无法满足赵徐二国。</P>

在这种情况下,赵徐二国也无力向南开拓,与梁国的战事,也日趋平缓。</P>

那已经丢失的青州两郡就不说了,对方近些年,光是国内战死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P>

先天宗师也损失了二十余位。</P>

只是这两项,就令梁国的军事实力,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P>

以他们在南线的兵力,能保住好不容易占领的东郡和青平郡,就是不错了。</P>

还想继续向青州开拓,再调百万兵马南下吧。</P>

这种情况下,全靠后方的老弱妇孺生产,当然无法支撑起梁国前线,五六百万大军的粮食消耗。</P>

为了维持战局,为了保证消耗,最后梁国向楚国加大规模购粮,就是必须之事了。</P>

简单来讲,就是打不动了。</P>

可以说,正是北方蛮人的加速南下,才给了梁国最大帮助,一下子牵制住了三个强敌大半的精力,给了他缓口气的机会。</P>

可他们和魏国一样,北边有越来越疯狂的南迁蛮人追着,国中大半力量都被牵制着,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投入到青州战场了。</P>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